50岁的董女士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对面的特产展区工作,她每天除了售卖当地特产外,更多的时候是售卖展区地震体验馆的门票。
体验馆外的墙壁贴着漩口中学地震时教学楼坍塌的巨幅照片,里面传出轰隆隆的地震模拟声以及游客惊叫声,而董女士每天都坐在这张巨幅照片前面,她平静地卖票、开门、关门、用电脑操作地震模拟系统,所有的工作像流水线一样熟练。
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她偶尔会切一两片牛肉干吃,也会有老乡送来新鲜的樱桃,她和同事们边吃边说笑聊天,讨论着衣着以及子女教育。
工作之前的董女士几乎不怎么出门,十年前她13岁的儿子就在离她现在工作只有十多米的漩口中学不幸遇难。董女士说,孩子遗体最终没有找到,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踏进过漩口中学,“不想进去,进去了难受”。后来亲戚承包了漩口中学对面的铺面,请她出来工作,家人劝她“要生活,就要走出来”,她才慢慢开始尝试出来工作。
董女士说,现在已经习惯了。但每年的“5·12”和春节,她都会梦见儿子,睡梦中,儿子跟她说“冷”。
十年过去了,在废墟上重建的映秀镇整齐地排列在渔子溪河两岸,和董女士一样,人们为了生活,工作、挣钱,日复一日,仿佛遮掩了那场巨震留下的阵痛。
但实际上,漩口中学遗址和与其仅一条公路之隔的遇难者公墓赫然在立,包括当初伤亡惨重的映秀小学原址,是人们进出映秀的必经之地,更重要的是,如今这里成了映秀镇最重要的“景区”,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地方。
如董女士,她之所以在漩口中学遗址对面工作是因为震后映秀作为国家5A级特殊旅游景区向公众开放,特产展区是映秀镇最大的购物店。
地震和泥石流灾害,导致农田尽毁,工厂搬迁,留给映秀人生活的,要么是外出打工,要么是从事旅游业。“温情旅游小镇”“大爱小镇”“地震示范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年间,映秀和当地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严肃的地方”
年,东莞市对映秀镇的援建基本完成,人们陆续从过渡地回到了映秀,震前的电厂、烟草公司等30多家企业搬迁。根据官方设定的方向,震后映秀要依托地震遗址发展地震旅游,“要把映秀建成世界地震博物馆”,要“户户有门面、家家搞旅游”。
震后原本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大多搬迁到了映秀镇,现七村一社区主要以镇内渔子溪河为界分布在东西两岸,总面积为1.04平方公里,人口多人。
从都汶高速可以直接到映秀镇东村,东村村口往西1公里左右的地方是映秀小学原址,震后,这片区域修建成了公园、“爱立方”主题馆和游客中心;而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和遇难者公墓则分布在国道两侧,这里是映秀镇的另一入口。紧挨漩口中学遗址的是秀坪社区,而渔子溪村仍在国道西边的山坡上,遇难者公墓也修建在这里。
根据《南方周末》年的报道,当初公墓选址时,其他村因为忌讳都反对,只有渔子溪村答应了。渔子溪村在山上,村支书蒋永福认为把“公墓建在渔子溪村,震中纪念馆也要建在村里”,会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基点,“游客只要来映秀,肯定会来看公墓,只要看公墓,肯定会来村里”。
现如今围绕着漩口中学遗址和遇难者公墓以及“爱立方”主题馆,映秀镇已衍生出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各类行当,临街的人家开客栈、餐馆,山上的村民大多做遗址讲解员,做不了这些的只好摆摊,或者外出打工。而离遗址较远的东村尝试发展“非遗”产业和娱乐业。只是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生意惨淡。
映秀镇地处都汶高速沿线,是成都到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景区的必经之地,从成都到映秀只要一个半小时,而从都江堰到映秀也只要半个小时,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映秀确有地理优势,但地震遗址和公墓和纪念馆内陈列的触目惊心的死伤状况图片和物品,令人悲伤、沉重。
确实如蒋永福所预料的那样,现在除了漩口中学遗址,公墓和纪念馆成了映秀的第二大“景点”,渔子溪村的村民在通往公墓和纪念馆的台阶两侧摆满了摊位,除了当地牛肉干、野山菌等特产外,民族服饰、围巾、牛角梳和全国其他景点的也并无差别,小吃摊周边丢满了垃圾。“什么人都有”,一位遗址讲解员说,“有的人来了很敬畏,会在遗址里献花鞠躬,也有人会把宠物带进去”。
一位小女孩因为在漩口中学遗址内打闹而被其父亲批评,“这里是非常严肃的地方,不要胡闹”,但也有家长让小朋友在遗址前面摆非常不合时宜的动作拍照。遗址和公墓里沉重的音乐不时夹杂着游客嘻嘻哈哈的笑声。
“但不论是谁来,我们都欢迎”,讲解员说,“映秀不仅是一座温情小镇,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你们来到映秀,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请一个讲解员吃一顿饭就是对我们映秀老百姓最直接的、面对面的再一次帮助”,在讲解员的讲解词中,映秀不只是“黑色之旅”,她们更愿意强调映秀的“温情”和“爱国主义”。
不论是摆摊的还是开餐馆的,当地老百姓看到游客,说的最多的都是“当年你们帮助过我们”。一位客栈老板说,老百姓对游客心里都是很感激的,各种各样的游客都有,老百姓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刚开始那几年来的游客真的挺多的。”一位在自家门口摆摊的藏族大姐回忆,头两年她卖当地牛肉干、野山菌等土特产一天能卖多元,但是近几年游客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九寨沟地震后,游客像“水洗过”(当地方言,指人特别少)一样。
一位在邮政亭卖明信片、纪念品的工作人员,地震时还是漩口中学的学生,她说,冬天淡季的时候,“鬼都没得一个,更别说游客了”,一天不开张太正常了。
年春季以后,映秀的游客又多起来,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她今年接待了很多公务团,“都是来参观学习的”。
在此之前,漩口中学原先的操场被改修建停车场和当地老百姓摆摊的小木屋,年春节以后,这里又被改建为宣誓广场,村民的摊位被暂时移到秀坪社区的一条道路两旁,当地政府答应等过了“5·12”再给他们划新的点。
5月7日,被命名为“母亲·初心”的一面红旗和宣誓人雕塑被立了起来,广场内宣传栏上介绍,该宣誓广场的主题为“祖国母亲”,雕塑的寓意为“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后,鲜艳的党旗在废墟上傲然升起,祖国母亲站在废墟上大声呼喊孩子,有祖国母亲在,定能战胜一切苦难,定能重建美好家园”。
一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政治老师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总共带了三批学生到映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位遗址讲解员告诉记者,可能以后她们就不能再叫讲解员了,有学习团来,要自称“现场教导员”。
讲解员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啥叫讲解员,因为有游客来看遗址,找不到路,我就到高速路口去接,他们来了就说,讲讲当时地震的情况,我就讲在地震中逃难的事,当时我们刚回到映秀,什么都没有了,游客们听哭了,临走时给了我些钱”。何小艳是最早做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的,现在她被同行们称为“金牌”讲解员,因为这个工作,她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刚开始那几年客人给得多,、甚至、0元的都给,后来大家看这个活能挣钱,就都来做”。
何小艳今年37岁,讲解员们都穿当地羌族、藏族衣服,而何小艳穿得最为隆重和显眼。60多个讲解员只有她一个人戴羌族帽子,帽子很厚,夏天热,她也坚持戴着。她说有些游客要找年轻漂亮的讲解员,自己年纪大了,“戴帽子遮一遮”。
何小艳做了8年讲解员,现在她买了一辆奥迪车,还在都江堰市买了房。对于这些,她毫不掩饰,她说自己不偷不抢,是靠嗓子、靠劳动光明正大地挣钱。
在不做讲解员的时候,何小艳的语速极快,而一旦向游客介绍漩口中学遗址,她就会切换到另一种说话模式中,她的语调抑扬顿挫,语气中充满了情感。
尤其是面对大团队的时候,她的感情会更加充沛,讲解前后她都会跟游客行羌族礼,称游客为“恩人”。上了年纪的游客,听着她的讲解,手里都拿着纸巾擦眼泪,甚至有人哭出声来。游客哭,她也哭。8年,年年讲,旺季团多的时候,一天能讲七八遍。讲解结束就会有很多人买她的地震光盘,一张光盘20元,有的游客给了她钱,又把光盘给她还了回去,她还会带游客到她丈夫的摊位上去买牛肉干,而游客也特别愿意“照顾她”,有个人的团一次性买了元。
何小艳的讲解风格在同行中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她为了挣钱太煽情、太夸张,也有人向她学,但怎么学也达不到她那样的效果。
地震时,何小艳的外甥在映秀小学遇难,何小艳说刚开始那几年,刚一开口说话,眼泪就止不住,讲了这么多年,先哭的是游客。对于自己的讲解,何小艳觉得游客到映秀就是来“敬畏生命的”,“用心讲”才能让游客“融入进来”,让游客“体会到”,她觉得讲得干巴巴的反而对不起游客的讲解费。
这个工作改善了何小艳的生活,也使她的健康受损,她已经做了一次喉咙息肉手术,花了1万多元,医生告诉她,她的眼睛不能再流眼泪了。
多位讲解员告诉记者,刚开始做讲解员的时候,大家说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后来当地政府就请漩口中学和党校的老师统一了讲解词,“真的要说地震的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年,四川中大旅游集团入驻映秀,负责旅游经营管理。“讲解员成了收编对象,但不是谁都能进公司”。普通话、年龄都成了考核标准,虽然所有的讲解员都参加了当地旅游局组织的讲解员考试,拿到了“讲解员证”,虽然所有的讲解员都收元讲解费,但中大公司之外的讲解员被称之为“野导”。
“正规军”和“野导”之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何小艳告诉记者,当时她也没有通过考核,中大公司的人不让她讲解,她就背着“小蜜蜂”免费给游客讲解,后来公司就把她收编了。
“野导”一直是讲解员中的重要力量,秀英就是一名“野导”,她长得和她的名字一样好看。地震前,秀英主要是干点农活,没怎么在外边打过工。地震后,秀英又生了一个孩子,家里还有老人,年秀英也开始做起了讲解员。她在家里花了一个月认真地背讲解词,通过了当地旅游局的讲解员证考试,但她没有选择去中大公司,“进公司上下班要打卡,照顾不到家里,在外边自己做讲解员更自由”。
秀英性格内敛,第一次讲解的时候,她都不好意思打开“小蜜蜂”,生怕其他老讲解员听见了“笑话”。秀英的母亲是在地震中去世的,但秀英一般不跟游客说自己家里的事,也很少哭。至今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刚做讲解员时,等了一个下午也没游客,好不容易等到了俩小伙,跟她讲价,只愿意出60元讲解费。讲完之后,下雨了,天也快黑了,遗址里也没什么人,秀英叫五岁的女儿给自己送伞来,小伙问秀英家的情况,秀英做了很大的努力,声音还是忍不住颤抖了,她哭了,俩小伙也哭了。小伙看见秀英女儿,硬给她们元,秀英推辞不要,但小伙还是坚持给,说是给“小妹妹的”,不收他们心里过不去。秀英说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两个游客。
做讲解员之前,秀英从来没有到过遇难者公墓,因为做讲解员,时隔6年后,她第一次带客人上去,看着墓碑上熟悉的名字,秀英又一次忍不住哭了。
现在秀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讲解员了,她也有很多回头客,五一小长假期间,她每天五六点就要起来,“好多预定团8点就到了”,邻居们逗她,“一大早就听见你的声音了”。秀英的儿子学习不错,自己考到了汶川县里的高中,一年的学费、生活费要1万多元,秀英家不临街,也开不了客栈、餐馆,她做讲解员也是家里的重要收入之一,秀英说,自己讲一次,就是儿子一天的饭钱。
年,汶川财政局全资公司古羌旅游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同映秀镇七村一社区成立的汶川映秀大爱鑫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回购了中大在映秀的资产。现在大家分组分点,轮流做讲解员。平时在映秀镇的讲解员是60个人左右,而一到节假日,村里还会有其他人临时来做讲解员。漩口中学遗址对面邮政亭的一位工作人员就是这样的。
年五一假期之前,映秀镇政府修改了讲解词,又对讲解员们做了培训。中滩堡村书记、大爱鑫城旅游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杨云兵对记者说,“讲解员还是要统一管理的”,讲解员们大多都超过了35岁,都担心年龄不过关,“5·12”以后要找镇政府谈。而杨云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讲得好,都可以讲,只是以后要对讲解费统一管理,游客反映讲得好,发奖金,游客投诉的,扣讲解费。杨云兵称,映秀镇的旅游管理主要还是古羌公司管,大爱鑫城不参与管理。
“就像在自己家”
映秀的房屋都是3层建筑,开客栈的村民一般居住在自己加盖的阁楼上,一楼一间房一般由老人居住,二楼、三楼四间房为客栈。而客栈主要集中在国道边以及映秀东村东莞大道和遗址周边,离这些地方较远的有些客栈不是关门就是贴了“招租”信息。
岷江边上新城客栈的老板是一对年过半百的老人,老奶奶今年67岁,只读了二年级,老爷爷今年71岁,小学毕业。和在街上辛苦拉客的客栈老板不同的是,他们一点都不愁客源。两位老人和携程、途牛等旅游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于他们像家人一样对待游客,他们的客栈在这些平台上的评分相当不错,回头客非常多。
两位老人年岁不小,但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相当熟稔,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从不到外边拉客人,都是通过手机做生意。“有订单就在手机上确认一下,客人走了就在平台上提现。”老奶奶说,她只读了二年级,好多字都不认识,没事就看电视,跟着电视学的,现在虽然不会写字,但认得字。
他们还有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有时候要签协议,就要电脑处理,最近他们和携程的协议到期了,奶奶说,总共提交了3次才成功,第一次是把银行卡号写错了,第二次把地址写错了。有时候他们不会操作了,就抱着电脑到当地的电信和移动公司找年轻人帮忙。
老爷爷得意地说,这些平台的密码都是动态密码,很好地保护了他的账号。老两口平时给房客免费提供早餐,送水果。老奶奶说,每天5点多就起来。有一个房客是在他们家住了一个月,天天跟他们一起吃饭,“她说中午12点回来,我们就等她12点吃饭”。后来这个房客和老人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年“5·12”期间,老人家客栈都预定满了,这位房客也要来映秀,老人打算把自己的房间挪出来给她住。
老两口也是地震亲历者,奶奶说,本来他们并没有打算开客栈,只是家里孙子都出去工作了,家里空着不热闹。地震后,人们担心瘟疫都往外走,老两口支走了儿子,两人就在废墟上搭起了棚,垒了个灶,从废墟里挖出来了一口锅,熬了下来。奶奶说,以前她胆子小得很,但那时候她看着路边躺着遇难的人“竟一点都不怕”。
地震使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女,奶奶说,那时候难过得整夜睡不着。地震后他们又添了一个孙女,现在奶奶最大的孙子都30多岁了,最小的孙女才8岁。奶奶说,时间长了,也习惯了,“现在小孙女听话得很”。
爷爷奶奶热心对待房客,力求让房客“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老人觉得地震时候人们帮助过映秀人,来映秀的人都是亲人。
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东村的艳妹客栈在这一天对所有的住户都免费。老板艳妹说,她没有多大能力,只能以这种形式表达对社会的感谢。艳妹姓雷,邻居们都叫她艳子或者艳妹、艳姐,她以自己的名字为客栈命名,却为自己引来了一些麻烦。艳妹打算改了这个名字,改成“友谊客栈”。艳妹和自己家的住户关系也很好,艳妹爸爸过生日,住户们还一起给老人祝寿,“大家就像一家人”。
艳妹和邻居卓玛是村里广场舞的发起者,地震后回到映秀,他们开始一起跳广场舞,卓玛说跟着音乐跳舞,什么烦恼伤心事都忘了,“跳的上瘾,下雨天我们最难过了”。卓玛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现在她和艳妹就像亲姐妹,卓玛在艳妹家就像在自己家。
在故乡和外乡之间
同样是开客栈,渔子溪河边上的观堤客栈的李女士,平时并不怎么打理客栈,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她才会回映秀。李女士平时居住在都江堰市,她边打工,边陪女儿在都江堰读书。
李女士说,地震后就不想再回到映秀,即便是回到映秀也不想出门,一出门看见遗址心里就很难过。
李女士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外甥都在漩口中学遇难,震后李女士又生了一个女儿,前年丈夫又去世了。李女士觉得自己一个人如果开客栈就会耽误对女儿的照看,请人来做又负担不起工资,所以丈夫去世后她就把客栈租给了别人,她则带着女儿到都江堰打工,一个月多元工资,加上一年客栈租金元。去年别人不租了,“做客栈的人太多了,客人越来越少,很难做下去”,而到节假日,她就回到映秀“能挣一些是一些”。
李女士分外疼爱她的小女儿,都江堰的压力比映秀大,但为了女儿能受更好的教育,李女士选择了往返于故乡和外乡之间。
何艳说,她曾把孩子从映秀送到都江堰读书,结果发现孩子根本跟不上都江堰孩子的学习,只好又转了回来,没想到在都江堰最后一名的孩子,在映秀考了个班级第五名。何艳说,之所以那么辛苦,就是为了给孩子打下些基础。
一位正在上4年级的小学生告诉记者,地震的时候她才1岁,对地震完全没有记忆,但经常有很多人来看望他们。
另一位正在读3年级的小学生也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姐姐也在地震中遇难了,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予在她身上,一到周末她就要搭车去都江堰补课,学英语、拉丁舞、奥数。她妈妈希望她好好学习。
而一位开麻将馆的,将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送到了都江堰全托,每周末他才把孩子接回家。而一位开餐馆的老板也是如此情况,老板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又忙,反正孩子将来是要离开映秀的,“早点让他独立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老板正值闲暇时间,他正用弹弓打易拉罐,他说这是他的爱好,他快2岁的儿子也在模仿他的动作。
秀英说她希望她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以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不过秀英说,她和其他讲解员也互相鼓励,往好处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起来,映秀的游客应该不会少。
05:17汶川大地震10年亲历记者茅硕:那年接受我采访的人,你们现在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