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阑夕
在美味不用等的D轮融资发布会上,CEO谢新法谈了十几分钟的无人驾驶。
这番讲话看似跨界,其实是一种费尽苦心的修辞:就像无人驾驶汽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司机的双手和生产力——「你甚至可以在车上喝点儿酒而不必担心被警察拦下来」——餐饮行业的未来同样面临着一场智能革命,而美味不用等正在试图证明自己站在通向明日的入口之处。
当然,入口不是「定义」出来的,世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行业性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被选择最多的,才成为曲径通幽的方向。
餐饮市场从来都被视作拥有超过万亿级的产值规模,但是由于它的高度碎片化——甚至比传统零售业更加参差——所谓互联网带来的赋能和升级也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至少是从美味不用等的实战来看,先从头部树立标杆,然后基于实效吸引行业跟随,最后建立统一标准,这样的流程是可行性相对最高的那种。
顾名思义,美味不用等的创业切入点是从排队系统开始的,这诚然是餐饮服务的入口,但也不是唯一的入口,包括信息中介、运营开发、支付收银在内的入口如同礁石那样横亘在海岸线上,每一个都对应着非同凡响的想象空间。
而美味不用等的优势,建立自它的「靠前」排序:等座是用户做出消费决策之后首先进入的环节,借助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切口,美味不用等接入了逾10万家头部的餐厅门店,进而打包推出完整的SaaS服务,卡住了B端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作为技术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美味不用等在C端的感知率其实有限,由于能够适配较为丰富的场景,它甚至把一些曾经的竞争对手——比如美团点评——变成了合作伙伴,实现流量共享,为智慧餐饮赋能。
这种「化敌为友」的能力,从它的资本背景亦能看出端倪:美团、阿里、百度、携程相继成为了其投资方,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如此不分门户、海纳百川的融资项目并不多见。
*口碑副总裁陈盛在融资发布会发表演讲
亚当·斯密的确曾在《国富论》中提出过日后闻名于世的「分工理论」,他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可以生产枚扣针。
后来,大卫·李嘉图为了完善亚当·斯密的概念体系,又将「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了这套经济模型里,在他看来,分工应当恪守扬长避短的原则,不必鼓励赢家通吃的规模经济。
不过,大卫·李嘉图——或者说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它假设成立的时代背景是偏静态的,无论是大卫·李嘉图还是亚当·斯密都没有活到能够亲眼见证工业革命在他们的国家真正发动起来的年纪,技术爆炸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优势从绝对变成相对的保持时间可以变得极其短暂,颠覆无处不在。
就像诺基亚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一家木浆和橡胶的生产商变成一家手机制造商,然后又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从鼎盛跌至谷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某种程度上,重写边际成本的互联网也是鼓励赢家通吃的,巨头的业务总是冲着覆盖一切而去,王兴曾说美团没有边界,比如打车这件事情,是滴滴主动断开了接口,否则美团还愿意继续和它合作,「我觉得大家得接受一点——竞合是未来的常态,新常态。」
美味不用等或许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就在几个月前,它和美团共同入围了某行业媒体评选的中国餐饮服务商20强名单,这是竞争的一面,但是作为被投资的对象,美味不用等又兼具合作的拉拢价值,属于装在另一个篮子里的鸡蛋。
对于其他都在餐饮市场有所图谋的投资方而言,美味不用等都塑造出相似的身份,与它为敌不见得能够打败它,结盟起来却有机会把蛋糕做大。
携程旗下美食林CEO刘骁舟说,携程是在开拓餐饮业务的过程里发现了美味不用等的,携程想要向用户提供餐厅的精选清单,这个事情越往垂直去做,就越是需要厘清哪些是该自己做的、哪些是该交出去做的,所以最后美食林和美味不用等的合作,就是前者发力于C端产品带客,后者专注于B端商家支持,加在一起事半功倍。
用谢新法的话来讲,美味不用等的长远战略,是成为餐饮行业的路由器,把自己的能力接口开放出去,一边是服务,一边是流量,尽可能的提升匹配效率,更关键的是,路由器是高兼容性的,它不会也不能排斥其他的硬件和软件。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中国餐饮企业关店率高达30%,如果只算商场里的门店,那么连取得盈利业绩的,都只有区区的20%,每年都有超过五位数的餐馆,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停业。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在中国的高渗透率,正在体现出由它驱动的后发经济价值,这和消费体验的便利性无关,而是把可支付市场的规模做了起来,有效人口奔着10亿的数字呼啸而去,这是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达到的宽度,印度都不行。
由此带来的范式转移,会把包括餐饮在内的所有行业轮番洗上一遍,单纯的把消费升级或是消费降级抽离出来试图作证经济形势的起伏——人们越来越有钱了/人们越来越穷了——都是偏颇的,事实上是支付能力同时在向两端延伸,使消费行为趋于显性化。
这又造成了对于经营者转业能力的挑战骤增,本来就是一个淘汰率过高的战场,还要应对从思维到武装的全方位更新换代。
在这个广泛存在的场景里,美味不用等几乎不加掩饰的露出了它的獠牙,阿里口碑说它把大量的消费数据都共享给了美味不用等,帮助后者甚至能够在餐厅连影子都还没有见到的阶段介入进来,为商家输出围绕选址的大数据图谱,挑选「胜率最高」的开店位置。
毫无疑问,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SaaS服务商的业务范畴,同时也把入口提升到了无法再靠前的地步。
另一方面,除了技术工具能够帮助餐饮商家优化人力资源、降低制度成本之外,谢新法还脑洞大开的把「共享餐厅」的构思公诸于世。
今年夏天,美味不用等将在上海日月光中心广场开张第一家堂厨分离的概念餐厅,它是一个集中进餐的空间,但不隶属于任何一家餐厅,用户可以在美味不用等的应用里浏览所有接入合作的餐厅菜单,并自由下单——哪怕是每一家店点一份菜都可以——餐品将有服务员从各家餐厅的后厨直接端送呈上,连排位的焦灼都不必再体验。
和外卖业态不同,「共享餐厅」更像是餐饮零售化的尝试,它依然遵循人货场三要素的构成,但是利用数字工具二次配置了各项业务。
在美味不用等的调研和邀约里,大众向的餐厅对此都是欢迎的,毕竟可以在不占用场地空间——这是最为昂贵的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卖掉更多的货,创造额外的营业额。
早些时候,老字号食品品牌五芳斋就在杭州做过试点,在阿里的支持下,它将门店功能扩展为堂食、外卖和零售三种模式,然后把营业额做出了三倍,用户既能够到店消费,也可以在家订餐,如果是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还可以选择预付到取,可谓体贴入微。
总的来说,美味不用等的崛起,论证的是一个物理定律:抵达风暴的中央,最佳的路径是从边缘切入,并保持高速的向心力,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云开见月。
谢新法的比喻倒也不无道理,他说以前的美味不用等,是卖药的,现在和以后的美味不用等,会变成开药的,看起来的一字之差,实际上功能改动天翻地覆,开药的前提是你有权力去给客户做诊断,脑子里存好了一整套医疗知识体系,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望闻问切全都承担下来。
他很推崇埃隆·马斯克的一句豪言:「未来,我们可能会认为人类驾驶汽车是不合法的,你不能让一个人来操纵重达两吨的死亡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