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冬天芝加哥寒流来得很早。在这个灰色的下午,雪花纷纷落下来,小区的道路安静而空旷。坐在温暖的房间里,独酌一杯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看着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冬季是怀念的季节,在冷与暖、雪与夜的对比中,某些时刻像一幅幅黑白照片一样呈现。
曾经看到年北京大学的照片,校园看上去有一点荒凉,还是一片蓝制服的海洋。青春岁月,往往在记忆里是一片暖色的缤纷,然而在照片上看去是一个单调而质朴的时代。
那年9月1号我走进燕园,成为一名大学一年级新生。报到第一件事是领一把宿舍钥匙和一个板凳。进到宿舍第一件事是抢床位,因为到的早,我很幸运,抢到了宿舍靠窗户右边的下铺。很快又有一位同学到达,他选了我对面那边的下铺。我们相谈甚欢,原以为就此要朝夕相处,不料一星期后他被查出有肝炎,休学一年。他回到北大时,我已经去留学,从此一别30多年,直到今年夏天才在北京一家餐馆重逢。
聚散就是这么偶然,无论是出于选择,还是顺其自然。记忆也是偶然,路过的风景大多数被遗忘,只有时间能够告诉哪些人与事被留在生命的河流,虽然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
人生旅途中,有些朋友十几年、几十年也见不了一面,自然不敢妄托知己,却会深藏在内心的一个角落,偶尔想起,百感交集。我与F相识于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那时北京的秋天还很晴朗清澈。我去西语系找高二时在区里一起上外语强化班的同学聊天,听说他们自己办了一本诗文杂志《繆斯》,其时我正在从写旧体诗改写新诗,自然十分感兴趣,便请我的同学带我去见主编。F身材瘦削,双肩微耸,身体略向前倾,抽烟时手掌张开,姿势超酷。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和我一见如故,第一次聊天就忘了时间。
当时我对于文学的兴趣远大于历史。那一年高考是先报志愿后考试,我本来是想报北大西语系的,可是报考外语类数学就一分都不算,而数学是我最有把握的一门课,高一时两次竞赛在全区名列前茅。为稳妥起见,我最后报考了历史系,不过上大学后最喜欢旁听西语系和中文系的课。我尤其倾心于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的所谓外国现代派文学,看见一本相关的翻译小说出版就会买下来,至今还有一部分散落在北京的故居里。想来那时和F谈的就是这些书吧。
F并不在写诗上用力,《缪斯》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诗是一位T同学写的,那是一位一望就觉得内秀但不爱说话的少年。十多年后,T当上了芝加哥大学的比较文学副教授,曾经同城却不曾见面,大约是因为T是一位象牙塔里的研究家,我却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日常生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