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狗不理宣布退市。根据官方说法,公司结合业务发展及长期战略规划的需求,以及当前实际经营情况,审慎考虑后申请终止挂牌。
有人总结说狗不理做错了三件事,第一,包子价格不再亲民;第二,堂食服务难以恭维;第三,战略重心不在包子。还有人说狗不理是沦落为速冻食品的百年美味。
这些分析听起来似是而非,我特别想不通的是,怎么说狗不理做速冻食品就是“沦落”了?
照我看来,狗不理发展不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包子联系太紧密。也就是名实联系太紧密,无法分开,名是狗不理这个品牌,实是包子这个产品。狗不理可以说是成也包子,败也包子。
狗不理是如何成于天津与包子的呢?
相传清咸丰年间,一乡野村夫在四十岁时,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养子,为小儿取得乳名“狗子”。狗子十四岁时,奔赴天津城学艺。起初,他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学艺。这名小伙计勤学肯干,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三年后,狗子决定自立门户,开设了一家专做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狗子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无暇搭理食客。后来,狗子干脆专心做包子,避免与食客碰面——他直接把蒸好的包子放在柜台的碟子里,食客有需求自取即可,临了时把将钱放在旁边的碗里即可,就这样,“狗不理包子”的诨名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
可见,狗不理是因为买包子出名,从而成为天津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出名之处有二,一是包子质量不错,大家喜欢吃;二是狗子不理人,服务态度差。
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就能开启天津人美味的一天。本地人光顾的包子铺通常藏匿于市井之中,选址不必招摇,混迹美食江湖多年的老板深知,皮薄馅大的包子才是整个店铺的生存密码。一推开门,几张陈旧的桌椅便是店铺的所有家当,食客夹起一只包子,轻轻一咬,油而不腻的汁水便充盈了唇齿之间。
只要包子好吃,天津人不是很在于狗子理不理人,服务态度好不好。
马未都到狗不理选择了三种馅的包子,就连一只普通的猪肉三鲜素馅价格都在10元左右,他直言总感觉被人宰了,特别不爽,觉得狗不理包子不复从前。包子并不算一个技术含量特别高的产品,天津市井中随便一家包子铺就有可能与之媲美。与其在狗不理花费上百元吃上一顿早点,不如花十几元在路边摊吃一顿口味相当的包子。
要在外地游客如织的地方在宽敞明亮的大堂里吃几个包子,只有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包子不贵才怪呢。
所以,狗不理的包子贵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年4月,天津同仁堂以1.06亿人民币得标并购狗不理,被收购后的狗不理主营业务变成了速冻包子等产品。这也是为了能将狗不理包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但是似乎不是很成功,其销售额及经营成果70%左右均来自于天津地区,始终走不出天津。
狗不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于“三惑”。
第一惑是“以名乱名”。
狗不理作为中华老号是当之无愧的,仔细分析一下中华老字号,特别是现在依然活跃于市场的中华老字号,以过去服务于皇宫贵族的字号居多,收购天津狗不理的天津同仁堂在过去就是以服务达官贵人为主的。虽然也有一些以服务贫民百姓而闻名的老字号,但所占比例不高。所以,一想到老字号,必定是高大上,怎么能是藏匿于市井之中的小包子铺呢?所以狗不理开办了一些高大上的餐馆,可高级餐馆怎么能以包子为主打食品呢?所以狗不理的餐单上包子被置于不显眼的位置,而且价格也比较高。
天津同仁堂以自己对中华老字号的理解来定位和运作天津狗不理,完全丢弃了其历史成长的本源,不论才怪。
第二惑是“以实乱名”
天津狗不理何以成名?其成功的精髓是什么?是因为包子皮薄馅大、油而不腻的包子吗?是因为狗子独特的不理人服务态度吗?
都不是,是天津独特的市井生活,是食客与老板之间融洽的世俗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狗不理的这种社会性导致它难以和天津这个地方难以分离,因为分离了,就感受不到这种市井生活的亲切,剩下的就只是包子而已了。试想,当狗不理只剩下包子的时候,它还有多大的竞争力。
狗不理因在天津卖包子而出名,但如果认为狗不理只能卖包子,那在包子不吃香后,在包子走出天津后,狗不理的包子就真的是狗都不理了。
第三惑是“以名乱实”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坐到包子铺吃几个包子这种的生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是买了速冻包子等速冻食品在家里吃。狗不理为适应社会发展,推出速冻食品完全是顺势而为,不能说是“沦落”,速冻包子也是包子,我们不能陷入白马非马的误区之中去。
总之,狗不理三惑的根源是名实未分。品牌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第二层次是产品品牌,第三层次是品牌。只有当品牌达到第三层次后,品牌才独立起来,和产品分离开来了。
当品牌独立了,即名实分离了,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