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之前,我家住在三江路
那个时候是夏天的梅雨季节
空气中永远都是湿哒哒的
早上从一碗马桥馄饨的猪油香里醒过来
路口早饭店的阿姨问一声:葛要葱啊?”
许多人认识三江路,是从烧烤开始的。这里和泰和国际城几步路之隔,这里完全被靖江特有的的市井气息淹没。
十多年来,大家记住了三江路,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
骑上自行车拐进三江路,商场的嘈杂声被隐藏在远处,这里还留有上个世纪的余温,新旧缓慢在这条小街交替,更远处是这些年平地隆起的高楼。
靖江的性格,似乎印刻在窄窄的三江路两侧。
在街头的老店里,在新店暖黄的灯光下。三江路,没有一个靖江人可以拒绝。
“永不沉没”
走进那条三江路
YEARSAREFLOWINGAWAYLIKEARIVER
三江路,东起人民中路,西至车站路。往南是繁华的泰和国际城,往北是热闹的上海城。
在城市流光溢彩的霓虹闪烁之中,三江路不疾不徐,保留着老靖江的风韵。
给足了时间让这里的孩子慢慢长大。
在三江路,校服从来不会只有一种颜色。
在三江路附近,有靖江老四中。城南小学的孩子们下学也总是经过三江路。
短短的一条路,却不知不觉就从孩童走到了少年。
四中和城南小学门口总是家长在翘首以盼,看到自家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经准备启动电驴。
到三江路的天妃宫桥农贸市场买两三个小菜,急急忙忙往家赶,晚饭过后还得把孩子送去辅导班。
孩子从小深谙时间不等人的道理。
生活在三江路的居民,大多还记得以前的天妃宫桥菜市场。
最开始,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小凳上,在路边卖着菜。
后来,承包了老三江路人一天柴米油盐的天妃宫桥菜市场没了,天妃宫桥农贸市场用新鲜又低廉的小菜迅速填补了三江路居民心里的空缺。
当然,在里面卖菜的,多了些生面孔,但也不乏十多年前的老面孔。
他们见证三江路的变迁,也见证了老靖江城的发展。街坊邻居在这里挑菜和闲聊,让我们窥见了靖江老城文化的力量。
很多店悄悄倒闭,在一代靖江人的记忆里生根。
路边的民房被爬山虎覆盖,隐约可见九十年代的窗户玻璃。
在这里生活过的三江路孩子,在四中读书的学生,应该早已西装革履,活成自己想象中的大人模样了吧。
就业、买房、结婚、生娃……生活按部就班。
只是偶尔会感慨三江路的生活,像那些倒闭掉的老店,在时代的洪流里再也不能回头。
无法拒绝的
三江路夜市
YEARSAREFLOWINGAWAYLIKEARIVER
有人说上海城往南,就再也没有烟火气,我反手甩他一条三江路。三江路的夜市,在很多人的青春里闪耀。
火了多年的渝城特色烤鱼和老网红牧野小镇挨在一起,遥相呼应着不远处新崛起的网红汉森熊,成了三江路美食圈屹立不倒的NPC。
烤鱼吱吱冒热气,散发着勾人的香气。
就一口,你就知道老板口中活鱼现杀不是假话,也就不“记恨”大热天的晚上坐门口板凳上排队这么久。
靖江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渝城烤鱼大快朵颐后,再去汉森熊喝杯酒消化消化,微醺了,再去找南疆烧烤坐下撸几串羊肉串。
这时候,夜已经深了,可是三江路还是灯火通明。
夏天的时候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来盆小龙虾,吹吹牛,和老板老板娘调侃笑笑,这次才是靖江人的宵夜,属于靖江人的晚上。
当然,三江路上的牛肉汤也是一绝。古法熬制的牛肉汤醇香浓厚,就算很晚,生意也很好。
结果到门口的时候被不远处的花甲粉丝诱人的香气吸引,拔脚就走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
满满一大碗花甲粉丝,蒜泥的香味直冲脑门,拒绝两个字真的很难说出口。
人情味是
三江路的底色
YEARSAREFLOWINGAWAYLIKEARIVER
三江路不止有夜晚,不止有烧烤小龙虾的香味。清晨,这里是附近居民的主战场。
他们吃着路口的马桥馄饨长大。一路见证了马桥馄饨从5元涨到10元。
在路口农贸市场的一侧,是马桥馄饨的“半壁江山”。有两家老店开在两边。
幸好,在这个流行变化的时代,马桥馄饨的味道一直为这儿的老居民留住了一份时光。
每到孩子下学,三江路烧饼摊前都挤满了人,隔壁的冷菜店人气也很高。
来这儿提拎上几个馒头,带上几块饼,全家人明早的早饭有了着落。
虽然这些年三江路的样貌一直在变化,但三江路上也有很多坚守了许多年的店。它们和三江路一起,刻在这座城市滚烫的历史里。
路口的早点马桥馄饨开了二十多年。店主下午没生意的时候,在店内看视频休息。
店主是生祠人,这个店面是她四五年前从前店主手里盘下来的,前店主的儿子在苏州成家立业了,搬去了苏州。
到了这代店主手中,味道没变,屋子陈设也没变。
在对面的馄饨店,也有二十多年历史,只是重新装修过。在许多年前,屋子里还是黑漆漆的,早晨来这里坐着吃碗热腾腾的馄饨,那猪油香在嘴边萦绕。
旁边的熟食店开了三十一年,是一家人在做。卖得比较好的是盐水鹅和鸭子,附近的街坊都是熟客。
来了买只鸭子走,还要交谈几句。人情味,是这里的底色。
重庆水面店开在菜场门口,店主夫妻是地道的重庆人,因为生计过来做生意,家里小的还在上学要开销,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了。
之前在东面有门店,这个门店原本是弟弟的,但是由于生意不好,现在人都喜欢逛超市了,买的人变少了,店面就合并了。
三江路上的这家裁缝店开了二十几年。店主是泰州海陵人,年来到靖江,下岗后来做生意谋生,这裁缝店一开就是二十几年。
小小的铺面还被分隔开。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休息场所。操劳了几十年的店主说,儿子大了,预备等儿子成家了就不开店了,回去帮衬。
店主说,这条街的老店几乎没有几家了,都是生意愈来愈不景气,只好租出去。在这条三江路上过了几十年的人,都对它有些莫名的情怀和惋惜。
三江路的日子就是这样稀松平常却安稳幸福。
与三江路上匆匆驶过的自行车不同,这里的时光被树下斑驳的光影拉的细长。
四通八达的交通,喧闹的小餐馆,随处可见的青春面孔……
不知曾把青春的夜晚放置在这条三江路的年轻人,他们都留在靖江了吗?
后来,每一个离开三江路的人都在想念那个匆匆走过的夏天。
再后来,青春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三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