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港变新城,杜塞尔多夫媒体港是如何华丽转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pf.39.net/bdfyy/jdsb/200316/7805810.html

繁华一时的码头一旦被废弃,会变成什么样子?是被滔滔江水淘尽过后的一片凄凉?还是灯塔黯淡、破船迎风的荒芜?很难想象,一个破败的港口,在门庭冷落许久之后,还能华丽变身,成为一个具有优美自然生态景观、巨大经济潜力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新城市中心……位于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港,就有着这样的传奇身世。

杜塞尔多夫港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成立于年,是德国第三大内陆港,也曾是欧洲最现代化的港口之一。二战中,杜塞尔多夫港受到严重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恢复。但好景不长,随着汽车和公路的发展,货运交通也开始向道路交通转移,尽管港口不断扩建来增加吸引力,但还是没逃过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

20世纪80年代,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原本处于边缘的杜塞尔多夫港成为内城的一部分,区位条件大大提升。另外,杜塞尔多夫市城市功能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需要建立一个新区来承担这一职责。于是,杜塞尔多夫港的转型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如今,杜塞尔多夫港通过功能转变与结构调整,已经由一个封闭衰败的老工业港口,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新城市中心,成为老工业港口结构转型的典范之一。它既有着历史港口的风情和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时尚的气息,是一处游走于怀旧与摩登之间的好去处。

杜塞尔多夫港的发展历程

杜塞尔多夫港口转型的目的,在于提升港口区的品质,增强其经济活力,提高地区吸引力。因此,港口的更新规划理念,是将部分港口工业用地转用于城市规划,发展为城市服务与办公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商业港口的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保持原有企业的竞争力。

年,在港口结构改造的最初规划中,首先考虑将临近市区的几个港口码头区列入改造发展规划,并分为4个阶段逐步进行。在第一阶段改造期间,入境口岸用地经改造后,建有电视塔()、北威州议会大厦()、莱茵公园、一个居住区和游艇港。

年,市议会决定在毗邻市中心的港口区发展新兴的媒体产业,此后10多年间,核心区的更新规划与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年由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新海关大院构成港口最著名的景观。运输街东岸作为呼应核心区的沿河景观,其港口老建筑的更新改造在年完成。

核心区展现出新旧建筑对比鲜明、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新环境,吸引了众多媒体企业和文化机构,如奥美广告公司、欧洲媒体研究所、北威州电影基金会、国家广播公司和北威州建筑师公会,一些小型创意工作室、手工艺作坊和餐饮、零售、多媒体影院等服务机构也进驻于此。当时进驻该地区的企业以传媒领域为主,因此,杜塞尔多夫港也被称为“媒体港”。

媒体港逐步成为媒体、广告、时尚、艺术和商业中心。工作之余,娱乐、购物、休闲等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也悄然融于这一地区。

年,杜塞尔多夫城市发展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港区发展规划,对运输街和锅炉街码头的规划进行了修订,并将布雷默街、磨坊街码头与经济港、劳斯沃德(Lausward)港区纳入到新发展规划中。

磨坊街码头和劳斯沃德港区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其功能转变仍主要以商业和居住的混合发展为目标。布雷默街码头的顶端将作为绿化用地,入境口岸的莱茵公园通过跨河大桥可一直延伸至此。

保护工业文化遗迹,改造港口建筑

港口码头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的对比、融合是媒体港的独特魅力。港口老工业建筑改造依据保护工业文化遗迹的规划理念,希望旧工业建筑能与整个港区新环境相协调。因此,设计师将自年以来的码头墙、楼梯、铸铁灯箱和锻铁栏杆,以及码头区的旧轨道和起重机都保留下来,形成了媒体港独特的工业景观。新建筑保持在旧工业元素的同时充满现代感和未来感。霍尔、齐普菲尔德、盖里、克伦和奥尔索普等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都将其经典之作展现在媒体港。

莱茵电视塔

莱茵电视塔位于莱茵河右岸,在杜塞尔多夫媒体港湾的最东端,塔高.50米,为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塔身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子钟,并且能登至米的高空用餐和观赏杜塞尔多夫城市的风光,是杜塞尔多夫的地标性建筑。

西德广播中心

西德广播中心建筑平面是通过内庭院的部分房间来自然采光,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与混凝土墙面以此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且立面设置水平钢结构遮阳板及盆栽,其与底层藤蔓和窗户的颜色的融合,使整个建筑完美的融入自然之中而同时结合屋顶太阳能发电板,为生态和节能提供了条件。

新海关大楼

新海关大楼又名“舞动的房子,是由三栋奇特且不规则曲线造型如雕塑般的建筑组成,其在建筑中使用了多角的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这是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的杰出作品。三栋建筑形态各异,色彩鲜明,犹如三口之家。

双子楼(凯悦酒店及办公)

杜塞尔多夫凯悦酒店坐落于商业街码头区,玻璃立面的双塔结构以及大气简约的风格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是杜塞尔多夫商业街码头项目的一部分,这一项目旨在树立该市的城市特征和建筑风格。远观裙房,宛如一艘正在行驶的货轮满载而归的景象,主楼呈现L形,类似于港口随处可见的大型起重吊车,同时也解决了商业街码头的视觉通达性与渗透性。

媒体港除了对一些仓库和港口建筑的保留,位于商业港口街的全部机械设备被作为历史港口建筑技术发展的见证,在年列入建筑保护名单。

重塑公共空间,引入多元文化

港口保留下来的码头堤岸、码头阶梯、锻铁栏杆、起重机成为景观上的真正创意,营造出特有的工业氛围。在改造中,港口对原有街道网络和城市骨架的改造都十分谨慎,通过采用灵活的地块划分方式,使每一地块、每一个建筑都能被个性化处理,丰富了城市肌理。因此,媒体港与旧城区相隔不过几百米,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尽管有很多新锐的创新建设,港口的整体氛围依旧亲切宜人。

用地下隧道将莱茵河公路引入地下,大大提高了媒体港公共空间的可达性。2公里长的林荫大道两侧种有双排树,环境清幽,依托莱茵河滨河步行系统和城市景观上的连贯呼应,将媒体港的核心地段、市民公园、莱茵公园和旧城的城堡广场串连在一起,强化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整体性。

另外,港口的规划设计还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宜人尺度。媒体港两岸的步行桥两侧设置了木质大台阶,吸引了许多居民和游客驻足休憩、观景、晒日光浴。

随着企业进驻和服务设施相继完成,凭借莱茵河的景观优势,媒体港成为杜塞尔多夫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游媒体港,欣赏现代建筑的外观,体验时尚酒吧和餐馆,感受滨水休闲活动,已经成为杜塞尔多夫城市旅游的一大亮点。

媒体港还结合四季引入各种户外节庆与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爵士音乐会、燃放焰火等,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一样充满活力。

在相对保守的德国,杜塞夫多夫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在媒体港体现得淋漓尽致。无形的创意文化落实到有形的建筑景观环境中,色彩斑斓、夸张时尚的建筑群既提升了企业形象,加强了媒体港的凝聚力,又直接反映了城市对创意文化的鼓励和包容。

如今,杜塞尔多夫媒体港这座老工业港口迎来新生,焕发无穷生机与活力,逾家企业机构在此落户,平均每年增加50个新企业,70%以上的公司总部驻扎在这里,提供了逾万个就业岗位。居住于此的人口也在增长。整个媒体港区逐步形成了集商业、居住、工作、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改造项目成功体现了城市更新改造对近代工业文化与遗迹的尊重与保护,展现了土地存量时代下城市发展可以采取的模式和方法,同时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对城市空间的创造性和丰富性的新需求,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新期待。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与旧的交替时代,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城市更新经验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睿途旅创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