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外摆”模式、开发预制菜、利用社交媒体引流……
暂停堂食后,小饭馆选择“不躺平”
5月11日,北京一餐馆推出熟食外带,吸引市民选购。自从北京餐饮行业暂停堂食服务后,许多餐馆纷纷通过熟食外带和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灵活应对疫情冲击。本报记者杨登峰摄
开栏的话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发,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由于规模和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冲击,不少中小企业正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回款难等挑战。
对此,中央和地方近期密集出台中小企业帮扶政策,从减税降费、资金支持、稳岗扩岗等多个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正承压前行,积极展开自救行动,在危机中寻求新希望。即日起,本报开设“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有何自救良方”栏目,探寻中小企业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破题之道。
阅读提示
国内疫情多地散发,餐饮业持续遇冷,餐饮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积极拓展新型消费模式,谋求第二增长线,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本该是订餐高峰期,结果每天只能订出去几桌。”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经营一家潮汕菜饭店的陈琳(化名)刚度过了一个难得轻松的“五一”假期。
往年“五一”假期,由于家庭聚餐、婚宴扎堆,她总是忙得脚不沾地。然而,今年3月中旬,西安出现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餐饮业被要求暂停堂食服务。直到4月底,这一临时性管控措施才得以解除,但当地依然作出“就餐人数不超过餐位数的50%”的规定。
“这对我们这种以承接10人以上宴会为主的饭店来说,影响是巨大的。”陈琳坦言。
年以来,国内疫情多地散发,餐饮服务业作为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五一”前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暂停堂食,一些地方的餐饮企业开启了“堂食—暂停营业—恢复堂食”的循环模式。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小微餐饮企业由于资金周转能力不足,更是面临随时关张的风险。
困境之下,餐饮业应该如何自救?是选择“躺平”等待,还是化危为机,努力谋求第二增长线?这是摆在所有中小餐饮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一家鸡汤店的转型自救
5月9日,位于苏州市劳动路上的“招招鲜”鸡汤店老板姜军终于可以把店门上暂停堂食的告示撕下了。这家鸡汤店由姜军和妻子共同经营,店内共有15名员工。“能重新恢复堂食,大家很高兴,都特别有干劲。”
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苏州市因突发疫情先后两次宣布餐饮行业暂停堂食服务,这也让姜军的店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该店此前一直专注于堂食服务,没了客流也就没有了营收,但房租和十几名员工的工资还是会压在夫妻二人身上。
这也是多地中小餐饮业主面临的普遍难题。
一般认为,房租、原材料、人力三项硬成本是餐饮企业经营中的“三座大山”。如果没有稳定的营收现金流,很多餐饮企业就不得不走向裁员乃至关店的境地。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年3月,全国餐饮收入亿元,同比下降16.4%。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75.3个百分点。
重压之下,姜军开始了自救行动。在上一波疫情来袭时,姜军曾为当地一些社区提供过爱心餐。这一回,社区又主动联系到了姜军,希望他能够提供盒饭套餐。这也让姜军一下子打开了思路,“那我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呢?”
于是,姜军跑遍了周边十几个小区,想方设法加入小区的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