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真的涨价了!
近日,一则有关“海底捞菜品涨价”的消息,让不少消费者心中一寒。
这价格涨得还真不少,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
涨价也就罢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海底捞在涨价的同时,菜量也在有所下降。
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未到,报复性涨价却抢先而至。对此,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涨价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事实上,这已经是海底捞半年内第二次提价了。早在年全国肉价上涨之际,海底捞就已经对部分热门地区进行了价格调整,涨幅约为3%—5%。
其实,有关复工后涨价的,远不止海底捞一家餐饮店,同为明星企业的西贝莜面村,也在近日被发现了价格上涨。
很显然,商家这是要把疫情下的损失赚回来。
没想到经过了一次疫情,海底捞也吃不起了
在消费者面前唯唯诺诺,换来了如今当爷的资本,看似平常的复工营业,实则却是“暗搓搓”的涨价环节。
海底捞涨价,其言外之意就是:朋友,供应链供不上货,人工成本也在增加,来堂食的人也少,我就涨这么点,良心企业啊!
在微博上,可以看到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这也让微博上#海底捞涨价#迅速窜上微博热搜榜。
以北京地区为例,由于堂食开放不久,且出于防疫要求,海底捞堂食每桌之间都有空桌进行分隔,小桌用餐人数不超过三人。如此安排下,餐位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看到这样的情景,对于在疫情期间被劝退、降薪、延缓工资发放的人来说,无疑是再次的“重击”!为此,也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真的是万物皆涨价,只有工资不涨价。
本来就不便宜,这下更贵了;本来就吃不起,现在就更别想吃了。
当然了,疫情当下涨价的又何止是海底捞一家呢!相比于海底捞6%的涨幅,西贝莜面村涨势更猛,土豆炖粉条80元,酸菜封缸肉80元,与海底捞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通过企查查数据统计发现,餐饮行业真的很不乐观,一边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一边又担忧着自身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进行支持,真的是举步维艰。
疫情如何将餐饮企业逼入绝地?
其实,海底捞涨价,也是无奈之举。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在停止营业的情况下,仍需定期支付员工工资和门店租金等成本。
首先,我们以海底捞为例,粗略计算一下每月需要花费多少钱。
以年上半年的财务计算为基准,每月员工成本6.1亿元,原材料成本8.2亿元,房屋租赁费用每月万。
截至年6月,海底捞有93%的门店位于中国大陆,受到疫情影响这些门店自1月26日起全部暂停营业。
可即便如此,现在的海底捞,每月还得面临7.1亿元的高额支出,而这还都是建立在自身家底深厚、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上。
以服务称道的海底捞,人工成本也成为其一项很重要的支出而目前,海底捞员工数在10万人左右,平均单店员工数为人。
除了这些刚性成本之外,存货也是这次餐饮企业中最大的一笔损失,因为临近春节的缘故,很多商家都订购了大量食材。
因此,即便是现在疫情有所缓和,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仍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消散,这也就意味着,以海底捞为代表的餐饮门店,仍有面临亏损的可能。
回顾年,非典也曾重创餐饮行业,在最严重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增速最高下降了30%。直至当年9月,餐饮行业才回到前一年的水平。
得消费者得天下
海底捞涨价一事,从经营者角度看,只是其应对疫情的一次常规经营策略。与其说是经营失策,不如说因被“网络晒单”而闹得沸沸扬扬。
对此,消费者也是态度不一,对海底捞涨价表示理解的一方认为:自1月26日开始暂停营业,直到3月12日才恢复营业,停业46天,在此期间损失较大,涨价无可厚非。
而对涨价不理解的一方则认为:从新闻报道中已经获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已给予海底捞信贷资金21亿元,享受了特殊补贴还在涨价,难道不是应该降价促销?
与此同时,在获悉海底捞涨价的同时,一则来自“友商”麦当劳额消息,却让不少消费者欣喜若狂。原来是麦当劳通过小程序推出了多重优惠,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这也直接导致4月6日麦当劳小程序被消费者抢崩盘。
疫情之下,同为餐饮巨头,一个理直气壮的涨价,一个却是降为半价促销。
餐饮业受影响最大,损失惨重,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像海底捞这类餐饮业巨头,应对疫情的能力、回旋余地要远远大于中小餐馆。显然,这是要通过涨价让消费分担或者至少分摊一部分吧。
其实从实力上看,海底捞是有能力承担消化这些损失的。当然,一切又市场决定,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选择吧。
降价也好,涨价也罢,只要真心善待消费者,赢得认可和喜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应该被铭记,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亦恋、券商中国、餐饮俱乐部、陈列共和、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