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宾饭馆在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43号,从中国美术馆斜对面的胡同口进去,走不多远,就看到一块醒目的红色招牌——“悦宾饭馆”。更引人注目的是,招牌上那“中国个体第一家”7个字;它代表了在曾经的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生事物,有敢于吃螃蟹的或先行一步的人;并且还在原址,说明从那时起一直走到现在,还在继续成长。
现在“悦宾饭馆”的门面(图源:网络)
悦宾饭馆是郭培基、刘桂仙夫妇开办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已经是人到中年,有五个孩子;三个孩子在家待业,最小的两个也都是十五、十六岁的半大小子,就业温饱成了问题。夫妻俩很发愁,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吃饱饭,最好也让他们有份事做,以免他们无事生非去学坏。
年轻时郭培基、刘桂仙夫妇(图源:网络)
那时,郭大爷在北京内燃机厂当厨师,说起郭大爷的手艺,据说在结婚前,刘大妈还是郭大爷的师傅哪!结婚后,刘大妈就在一位领导家做饭,贴补家里。领导知道她家的难处后,关心地说了一句:你做饭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开个饭馆呢?
领导的一句话点拨了刘大妈。开饭馆是中国传统的生意,也是她的拿手好活。更为可贵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领导的话可能就是一种暗示,一个政策变化的方向标。
在他们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个体私营饭馆,只有国营和集体的。夫妇俩听人说,国营和集体归工商局工商科管,但像他们这种性质的归谁管就不知道了。情急之下,刘桂仙把家里的情况,写了个材料,向她家所在的街道办递交了申请,街道办的同志清楚她家的情况,马上给盖了章,意思就是批准你开饭馆。
刘桂仙与家人(图源:网络)
虽说同意了,但刘大妈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又向北京东城区工商局提出了开饭馆的申请。东城区工商局的同志,看到刘大妈的申请后起初也很犯难。当时,对于个体户,只允许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其他行业没有相关政策,这对于工商局与个人都是不好处理的事情。
另外,那是个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开饭馆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当时的粮油肉蛋副食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国营集体饭店有指标,如果没有相关政策,谁给私营饭馆粮油指标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批准了,也是寸步难行。
可贵的是,刘大妈并没有因为一次次被拒绝而放弃。她采取了死缠硬泡的“蘑菇”战术,天天步行一个多小时去工商局“上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她的精神感动了工商局的同志,工商局的同志就安排人去她的家里做了调查,确实像她说的情况,有点手艺,就是想做点事解决家里的困难。
工商局的同志就对刘大妈说,你也不要天天往这里跑了,现在私营饭店没有相关政策,我们不可能允诺你什么,也不可能批什么。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先筹备着,我们也向上级给你申请着。
80年补办的临时营业执照(图源:网络)
他们计划在国庆节那天开业。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妇就腾出自家的一间房子当店堂,可以摆下4张桌子,一家七口挤在剩下的一间屋子里。
年9月30日那天早晨,郭大爷照常出门上班。因为计划明天开业,刘大妈犯了难,不知做什么合适,更让她发愁的是粮油副食都要凭票供应,没有票拿什么去买食材做饭呢。
最后,刘大妈拿着家中仅剩的36元钱,去了附近的菜市场,买了些时令的蔬菜,又买了4只鸭子。因为当时只有鸭子不要票证就可以购买。回去后,因为明天就开业,刘大妈准备就用这些食材,先做几道菜,让街坊邻居先尝一尝,试一试手艺。
刘桂仙清楚记得那一天做了7个菜,香酥鸭、麻辣鸭、锅烧鸭……有一半的菜是鸭子菜,是鸭子撑起了她的饭馆!不料烹饪出的菜肴吸引来了周围的街坊邻居,胡同里挤满了人,那味道绝对是在国营饭店都吃不到的!
正式试营业了,当天关门后,他们紧张又兴奋地数了数钱,赚了50多元钱。这都相当于夫妇俩一个月的工资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那天,在附近收集线索的北京晚报记者,误认为是开业了,当天就登了报,以《本市城区第一家个体经营饭馆开业》进行了报道。这样他们的试营业被迫变成了正式营业。
年北京晚报(图源:网络)
试营业后,一件事又难住了她。卫生部门有个要求,她想开可以,他们也支持,但有个最起码的要求,她必须有一台冰箱,才能开这个饭馆。她挺犯愁的,这哪都需要钱,关键是冰箱挺贵的!!在那个年代,别说冰箱了!多数人的家里小家电都很少有!
工商部门的同志知道她们遇到了问题,给她做了担保,银行给她批了元的贷款,高兴坏了,心想肯定能买冰箱了。哪曾想!去国营商场一看,她要买的雪花冰箱要元钱,2年的工资都不够。
怎么办?刘大妈还是没有知难而退。跟服务员说明了情况,服务员就把这事跟领导给汇报了,那时的领导正好是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听了这个情况,挺支持的。直接拿出粉笔,把价牌上的元给划掉了,然后写上了残元,意思就是说,这个冰箱是残次品低价元出售。她可乐坏了,把冰箱拉回家了。
年10月7日,他们创办的悦宾饭馆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正式开张。开张那一天,刘桂仙一开门,着实吓了一跳:好家伙!!门外连着胡同里,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一看见开门就往店里挤。
开业时悦宾饭馆(图源:网络)
刘大妈一看这么多人,又高兴又紧张。怎么办呢?屋里只有4张桌子,坐不开这么多人呀?无奈之下,刘桂仙只能让儿子去门口,给那些人排号,按号码顺序来吃饭。
郭大爷现在还记得开业那天的情景:他下班回家,一进胡同口全是人,自行车都骑不了,只能下车推着走。他心里直犯嘀咕,别是出了什么事。结果,到家一看才知道都是来吃饭的,原料没了他们也不肯走。
这种场面可能是媒体的报道起了作用,让北京城更多人知道了,在当时的中国,有一家“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的存在,这在当时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大事!那时的人们只见过国营和集体饭店的样子,个体饭馆、私营饭馆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大家都好奇,于是就蜂拥而来。
年悦宾饭馆顾客(图源:网络)
更令郭大爷和刘大妈没想到的是,当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在北京市委领导的陪同下,姚依林、陈慕华两位领导人,给北京市的个体工商户拜年,来到了他们的“悦宾”饭馆,向他们拜年。领导先是把小餐馆视察了一遍,然后握着刘桂仙的手说,你看今天我们都来了,你就不要担心政策有什么变化,踏踏实实的好好干。打那以后,刘桂仙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劲头更足了。
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生意的红火超出了她的想象!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大使馆的外国人,纷纷慕名而来品尝饭菜。起初,他们觉得在当时的中国,有了这种经济形式的存在,想去亲眼看一看。
刘桂仙与外宾合影(图源:网络)
到了那里后,结果,发现饭菜超出了他们的期待!让他们非常满意。热情的美国使馆人员还画了路线图,介绍其它大使馆的人光顾这里。据刘桂仙回忆,她曾接待过70多国驻华使节;而且因为只有4张桌子,一天的接待量有限,无奈之下,来吃饭的只能排号,最长的要排到60多天以后才能吃上饭。
现在的悦宾饭馆,已经走过42个年头,依旧是生意兴隆!由郭培基、刘桂仙夫妇的孙子郭诚、孙女郭华继续经营;已传承至第三代;刘桂仙老人于年因病去世。
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与孙子、孙女(图源:网络)
走进店内,有30平米左右大小,店里面放十一张桌子。不像奢华的大饭店,没有华丽的装饰,有温馨复古的感觉。墙上相框里年的旧报纸;木制桌上有玻璃板,玻璃板下有镂空绣花的桌布;门口带玻璃的老式柜台,台上有一个包浆的老算盘;整个店面是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的小餐馆!
悦宾饭馆内景(图源:网络)
店里面的变化是,由当初的菜牌,早已变成了现在的菜单。菜肴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当初的7个菜,变成了现在的几十种特色菜肴。其中秘制蒜泥肘子、糖醋排骨、五丝桶、锅塌豆腐盒、面筋扒白菜、冬瓜鱼丸汤、锅烧鸭、干烧鱼、红烧鳝段、黄瓜虾仁、炸馒头片等是饭店的头牌。食材再也不是当初的只有鸭子!食材的营养搭配更加讲究,食材范围涵盖了鱼虾、肉、蛋、奶、果蔬等几大类。
悦宾饭馆特色菜肴(图源:网络)
就食材的采购而言,也不像年刚开张那样,着急食材的采购渠道。当年,刘桂仙听亲戚说河北保定一带集市什么都有。为了让菜品更丰富一些,经常早早起来坐火车,去河北保定一带的市集采购食材。
那段时间没有固定的菜单,也没有菜单,用的是菜牌子,当天能买到什么食材就做什么菜,菜牌上菜名经常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对于如今经营餐馆的人听来已经非常遥远;同时,在我们家里的餐桌上早已不会因为缺乏食材而单调!也不用为吃什么而发愁。从菜牌子到菜单,折射出了今天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当初,下馆子是奢侈的事!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精打细算的事。现在,悦宾饭馆的食客由以前较多的老外变成了普通市民,顾客在悄然发生了变化。
悦宾饭馆,现在成了很多人追忆过往的地方;年轻人怀旧的场所;请外地客人吃老北京味的最优选择;网红的打卡地!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四十多年前的气息能够感受到四十多年碎影了的光阴!有些搬了家的老街坊,专门为寻觅往日的味道,也为了能体会到当初的日子,来到悦宾饭馆;一边尝着旧味道,一边和店主人追忆着过往。
现在悦宾饭馆(图源:网络)
悦宾饭馆目前的经营状况,虽不如疫情前,但营收基本稳定。四十多年来,悦宾饭馆一直秉承刘桂仙的承诺:入口的东西比天大,要做让老百姓放心美味的饭菜;把职业道德放在金钱之上,文明经商,守法经营。菜肴继续传承了以前的三个特点:第一闻着香;第二品相好;第三,吃不腻。如今的第三代传承人有着这样的理想:把“悦宾饭馆”做成中国的“老字号”;把奶奶的味道一直守下去。
第三代传承人郭华在澳门旅游
注:文中图片仅作示意
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