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岁爆红,40岁轻生,80岁惊艳敢硬核

人物传记电影不少,但能以上海这座城市命名的女性可谓是屈指可数。

曾经的上海滩十里洋场,盛极一时,诞生过无数枭雄叱咤风云,

究竟是怎样传奇伟大的女性才有资格被称为——

上海的女儿

纪录片主角名唤周采芹。

她经历过万众聚焦的绚烂,也跌落过绝望的深渊。

她的一生,正如导演陈苗所言:“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自我成就,采芹的一生就是自我成就”。

作为最早打入西方影视圈的华人演员,周采芹拥有众多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很多观众依旧对“周采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所以,周采芹究竟是谁?

她是《:霹雳谷》里第一位亚裔面孔的邦女郎。

是《艺伎回忆录》中的Auntie,

论辈分,她是巩俐老师的老师,也就是师祖。

年,出演《惊天魔盗团2》里周杰伦的奶奶,

举手投足间,气度不凡。

75岁时出演李少红版《红楼梦》里的贾母,

耄耋之年,仍不服老。

此外,她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身世——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这位被忽视的昔日华裔巨星,值得更多人来了解她的传奇人生。

她的人生哲学是“独立和自由”,而她的人生经历,甚至比她出演的这些影视作品还要精彩。

周采芹是在父亲巡演途中的戏箱里诞生的,她的父亲为其取名“采芹”,取自诗经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父亲周信芳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大师,而周采芹的母亲裘丽琳,则是上海滩赫赫有名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

作为上海社交圈的首席名媛,裘三小姐不仅才貌双绝,见识更是不一般,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千金大小姐竟然会选择和一个戏子私奔。

“她太勇敢了,她教会了我关于做女人的一切”。

“我为我的母亲感到骄傲”。

回忆母亲时,采芹这样说道。

周采芹14岁去香港求学,17岁考上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

在去英国之前,父亲将手里的《文天祥》递给她,用纯正沪语教诲她说:“覅(fiào)忘记侬是中国人”。

父亲给了她戏剧的梦与家国情怀,母亲给了她独立的意志与时尚的触感,

而她自己则带着对表演的激情与桀骜的个性,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用张扬、霸气撕掉了外国对东方女性的刻板标签,将事业搞得风生水起。

上世纪50年代末,26岁的周采芹因主演《苏丝黄的世界》一夜之间红遍伦敦,

这个穿着旗袍风姿绰约的东方女人也成为英国舞台上最令人着迷的东方女性形象之一。

那个时候,她火到什么程度呢?受其影响,那一年的圣诞节,旗袍成为风靡伦敦的流行晚装。

时尚圈里的金发美女把头发拉直、染黑,用黑笔把眼睛画成东方式的杏仁眼。

周采芹的名字在伦敦西区的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闪烁了两年,

甚至连动物园里新出生的一只小豹子都被起名“采芹”。

《上海的女儿》导演陈苗说,周采芹真就像一只豹子。

她甜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难以被驯服的心:不贩卖柔弱,不成为男人的附庸,不掩饰欲望,也不苛责命运。

周采芹说:“我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女人,我不需要结婚,我是一只豹,你看,豹子都是喜欢独来独往的。”

而事实上,周采芹在英国结过两次婚。

第一次结婚时她年仅20,对方是个香港人,丈夫要求她放弃演戏,留在家里当贤妻良母,这让采芹很气愤,这段婚姻持续了三年以失败告终。

第二任丈夫彼得·科是一位年轻导演,也是《苏丝黄的世界》的导演。

这段婚姻依旧无疾而终,26岁,她结束了第二次婚姻。

采芹没有在爱情中获得理解与支持,反而尽是遗憾与伤痛。

她从来都拒绝成为别人的附庸,她只想做自己,一个真实的周采芹。

制片人对她动手动脚,她会当场回敬一个耳光。

演唱会上,如果有人说话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不允许吃东西,不能有服务生。

当时的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英国人甚至称呼她为“身高一米五的炸弹”,足可见采芹当时的影坛地位与硬气。

40岁以前的周采芹风头无两,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拿了无数的“第一”。

但是命运无常,盛衰有时,人到中年,周采芹迎来了生命的寒冬。

年前后,英国经济大衰退,经济寒流的席卷使得周采芹投资的房产大亏,她破产了。

紧接着年的一天,采芹得知父亲周信芳逝世的消息(当时是报纸误传),

而在不久前母亲裘丽琳也被人毒打至肾脏破裂,医院冰冷的走廊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事业的失败,亲人的离世让采芹精神萎靡,万念俱灰的采芹在公寓里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

所幸及时获救,医院,在黑暗中躺了17天后,面对一团糟的生活,她决定重新来过。

她当过餐馆服务员,当过哈佛大学的档案管理员,当过电话接线员,到保险公司去打过字……

她曾名利双收,却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后来,她用打工挣来的钱去塔夫茨大学攻读戏剧,然后在伦敦剑桥剧社度过了三年苦行僧般的演员生活,

在《红字》和《奥瑞斯特亚》里演女主角,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年,她应邀回到故土,成为中戏第一批回国任教的“海外专家”,填补了中戏西方戏剧方法的空白。

年,57岁的她勇闯好莱坞,叩开了好莱坞的大门,60岁时接拍《喜福会》,一鸣惊人。

年获得美国艾美奖终身成就奖,还参演了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神盾局特工》,成为中国人在海外闯荡的卓越代表。

《上海的女儿》前后经历了6年之久的采访和拍摄,导演及摄制组走访了中国、英国、美国,

采访了周采芹的二十多位好友亲朋,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导演、演员也在期间露面讲述和当事人结缘相识的情形,不刻意美化也不失偏颇。

纪录片分三个阶段来解说周采芹的传奇一生,但说实话,人比片子本身有意思多了,一段完整却庞杂的人生历程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若经过剪辑加工放入影视框架中,难免会出现局部夸张、模糊变形、逻辑混乱的情况,但即使这样依旧掩盖不了主人公本身的熠熠生辉。

她见识过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坏的,历经浮华也尝尽苦涩,

在任何时代,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与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无论逆境还是顺境,周采芹始终告诉自己别忘了——“我是吃开口饭的啊!”

正如周采芹本人一样,84岁时回顾此生,她仍能骄傲地说:

“我至今,还没有教会自己相信命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