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龙在英伦对决演了个Chinama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69.html

本文作者:李啸天

前阵子,在《汤姆·哈迪并未辱华,为Chinaman一词辨言》一文中,我提到了《中国佬》(TheChinaman)一书。然后就有读者留言,说这本书就是成了大哥主演的《英伦对决》的原著。我当然知道,那篇文章之所以没有提到成龙,是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干脆不提,而是另文详具。现在,机会来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没错,《英伦对决》(TheForeigner)改编自《中国佬》(TheChinaman),这是一部书名很有“歧视”意味的小说,由英国作家史蒂芬莱瑟写作,出版于年。

那么,成龙大哥是疯了吗?怎么会饰演一部歧视中国人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只要多学习下,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压根不是那样的。成龙当然不会主动去饰演歧视中国的电影,他也没这个胆子。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Chinaman”一词究竟该怎么理解。

下面,我们就从《英伦对决》入手,庖丁解牛一样逐一来解答。

说起成龙大哥,作为唯一拿下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演员,凭借招牌性的动作及无与伦比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国影迷的骄傲。

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成龙大哥近些年表现上佳的影片,已眼见得变少了。上一部表现上佳的作品,无疑正是上映于年的《英伦对决》。

的确,《英伦对决》(TheForeigner)是近10年来成龙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英伦对决》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阮玉明(成龙饰。不同的版本里也叫关玉明。),在英国默默地开餐馆营生,结果妻女遭遇爱尔兰共和军炸弹恐袭身亡,英政府又毫不作为,阮就此决定独自向恐怖组织复仇,一路逆袭,完成一个常人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刷新了世人对他的认知。

说起来这个故事并不新奇,还是好莱坞典型的小人物逆袭的套路。原本谁都瞧不上眼的人,结果却做成了谁都想不到的大事。这一招式屡试屡灵,多用于成长片的类型或者是励志片的类型,《英伦对决》旧瓶装新酒,变成了少数裔的逆袭,更在成龙出色精湛的演绎之下,呈现出了耀眼的光芒,表现力非常强劲。

成龙在片中不仅展示出了他凌厉的拳脚,还贡献出了不俗的演技。成龙饰演的阮玉明,是一个原本看上去木讷、愚笨、颓废、猥琐、土里土气、毫不起眼的东方人,在西方人的眼里似乎是一个劣等民族的劣种,不被信任且备受冷眼,饱受歧视,但当他奋起反抗之后,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意志与能量,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一名超级英雄。

成龙用他出色的演技演活了这个复杂的角色,也带火了整部影片,不愧是他10年最佳的作品。

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自然想当然地以为成龙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华裔,整个故事也是在讲华裔在西方国家的奋斗史。中文版影片里的阮玉明通过台词也自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不过,影片里阮玉明的身份证与曾经的美国大兵的身份,都指向于说明他是一名越南人,并非中国人,台词与实际有些错位。

究其实,《英伦对决》并非一个原创的故事,而是改编自英国作家史蒂芬莱瑟年出版的小说《中国佬》(TheChinaman)。这部小说的名字虽然叫“中国佬”,但主角就是一名越南人,与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影片的改编还是遵从原著的。

事实上,在网络世界里,针对《英伦对决》里阮玉明的国籍问题,已经有很多看过原著的越南人奋起抗议,反对这个越南人的故事找了中国人成龙来饰演。

原著中,阮玉明是一名命途多舛的越南人。他出生于北越,最早在北越军队担任爆破手。父亲被越共处死后,他转投南越,受美国人重用。北越解放西贡后将他投入劳改营,被释放后携家人逃往香港,期间,一对双胞胎女儿不幸遇难。后来,阮玉明辗转来到英国,开了家叫“双喜”的餐馆,不料,妻子和小女儿又遭恐怖分子杀害……

阮玉明找英国政府机构索要杀手信息,却遭遇怠慢,还被轻蔑地称为“那个中国佬”。于是他决定展开自救,运用爆破知识,走上复仇之路,并大显身手,晋身为一名“超级英雄”。

整部影片让人看得大呼过瘾,也为成龙的表现大声叫好。

但问题来了,这本小说里的人物明明是越南人,为什么偏偏用《中国佬》(TheChinaman)作为书名?这种张冠李戴的做法,合适吗?

而且,《英伦对决》并不是唯一用“Chinaman”来形容越南人的作品。在更早之前的经典反战片《野战排》(Platoon)里,美国大兵深陷越战泥潭之中时,也多次用“Chinaman”来形容越南人。

再往前的《蒂芙尼的早餐》里,老牌演员米基·鲁尼出演了奥黛丽·赫本脾气暴躁的日本房东,片中也被称为“Chinaman”。

难道英美人都脸盲,傻傻分不清越南人、日本人与中国人吗?混为一谈到底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涉及到了“Chinaman”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考其实,“Chinaman”单纯从词性上来看,类似Englishman(英国人)、Frenchman(法国人)或者Irishman(爱尔兰人),是表明某个人出身国家的正常称呼。“Chinaman”作为一个单词,并不存在天然的贬义,主要看使用方式,由于这个词汇在早期主要被用在歧视性的描述里,于是这个词也就有了歧视性的含义。就像“河南人”本身不具有任何歧视性意义,但在地图炮的口中,“河南人”就成了歧视性的词汇。

从词源上来说,“Chinaman”这个词的用法要追溯到多年前的华工时代。当时,第一批华人抵达美国西部,参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先是从事“淘金”工作,后来又修建美国西部铁路的工作,全都是脏乱重危的工作。可以说,华工为美国的崛起付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按说,美国人应该感谢华工,感谢中国。

但是不,将眼睛长在天上的英美人,却将华工视为极大的威胁,视为洪水猛兽,蔑称为“黄祸”。这主要是英美人对华工的种种非人类的表现太过于不理解了,像华工爱存钱、不消费、吝啬之极,还拒绝融入西方文化,这些难以让西方人不理解的行为,都促使他们将“Chinaman”刻板地描述为一群形象猥琐、狡诈爱财、粗鲁愚笨、肮脏不讲卫生的生物,是劣等民族。并进行直接抵制,制定了不公正的《排华法案》。

在文学艺术领域,西方人还专门创作了一个“傅满洲”(FuManchu),来代表“Chinaman”懦弱懒惰刻板的形象。对,就是《钢铁侠3》里及本·金斯利饰演的“满大人”(TheMandarin),以及《尚气与十环传奇》里梁朝伟饰演的“文武”,他们在最初的漫画里就是“傅满洲”,由于漫威使用的形象版权到期,才不得不改成了“满大人”,并进而在《尚气与十环传奇》里改成了“文武”。

当然,《钢铁侠3》里的“满大人”戏份大减,还对整个形象做了重大调整,这显然是为了讨好中国观众。但对于漫画迷来说,对于这种改变则大为不满。到了《尚气与十环传奇》,则改变的更加彻底,连“满大人”的名字都改成了“文武”了。

不仅是好莱坞在变,其实整个美国都在变。从华工时代到二战爆发,中国成为了美国的盟军,并肩在东亚战场上对付日本人,两国关系渐好,也使得“Chinaman”一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歧视性意义大减,让位给了“Chink”、“Zina”、“Cina”、“Cine”、“Chine”等赤裸裸的歧视性词汇。

说到词性的改变,还要提一下成龙主演的另一部影片《上海正午》(ShanghaiNoon)。

要知道,当时很多华工到达美洲,并非自愿,而是被连哄带骗过去的。是以,原本作为城市名字的“shanghai”还成为一个动词,有“诓骗;强迫;绑架”的意思。卓别林演过一个名叫《shanghaied》的片子,讲的就是在那个拐骗横行的年代、一个年轻人被拐走的经历,还好本片是以团圆模式结尾。成龙主演的《上海正午》(ShanghaiNoon),讲得也是一个绑架清朝公主的故事,这个片名的真实意思就是“绑架时分”,但最后被直译为了《上海正午》,实际上这个更为人所知的翻译才是驴头不对马嘴,歪曲了本意,原本整个影片跟上海就没有多少关系。

词义,在流转中会发生变化。现在已经很少人使用“shanghai”一词来作为“诓骗;强迫;绑架”来使用了。同样,“Chinaman”也因为后来在二战中,中国成了美国的盟国,中美关系逐渐变好,这个词汇的使用率慢慢变少了。

而且,“Chinaman”一词变得稍微中性的同时,词义的外延发生了变化,除了指称华裔人群外,还扩展到了东南亚人与东亚人,像越南、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内长着一幅东方面孔的人,在很多西方人眼里,统统成为了“Chinaman”。

回到成龙大哥身上,西方人找他来饰演《英伦对决》里的越南人,大概也没觉得有啥问题。反正,都是东方面孔的“Chinaman”。

因此,在《野战排》里,英美人用“Chinaman”来指称越南人;在《蒂芙尼的早餐》里,用“Chinaman”来形容日本人,在西方的语境里,是完全说得通的,都长一个样。只要一提“Chinaman”,就是板着面孔,一幅眯眯眼、滑稽呆板的模样。

这就好像国内,我们有时会用“蒙古大夫”来形容“庸医”。这是因为在以前,相比中原地区的“中医”,蒙古地区的医术相对要落后一些,于是“蒙古大夫”就被用来指称“庸医”,甚至成为了代名词。显然不是所有的蒙古族的大夫都是庸医,这个以偏概全的指称明显带有民族歧视的意味,后来就被禁止使用了。但私下里,还是很多人使用这“蒙古大夫”来形容庸医,不管你是不是蒙古族。

“Chinaman”被笼统地概括刻板的东方面孔,跟“蒙古大夫”的用法非常类似,都是带有歧视意味的泛指。

甚至,有时戏谑的意味大于歧视。我们调侃某某遇到了“蒙古大夫”,意思大概只是讽刺下遇人不淑,并没有去歧视蒙古族人民。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去理解《英伦对决》原著的名字“TheChinaman”,就是分明指的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刻板、有些木讷、有些愚笨、有些猥琐、土里土气、细眼低眉的东方人,成龙饰演的阮玉明在开篇的精神状态,都与西方人眼里的“Chinaman”划上了等号。只是,正是这样一个为人瞧不起的低等人,却突然暴走,完成了绝大多数人无法完成的超级任务,彻底颠覆了西方人刻板的认识。

原著小说的标题,还是非常适合的,一眼就能想象到主角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也让人更能理解小说的宗旨,更能体会成龙一角前后的巨大反差。

电影版大概是怕引起争论,名字也挺纠结的,从最初的“中国佬”改成“普通人”,在改成“龙震天下”,最终改成了“英伦对决”,英文名字为“外国人”(TheForeigner),尽管在商业推广上会减少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但失去了原有的意境,也削弱了一些阮玉明角色上的表现力度。

好在,成龙的完成度不错,成为了近年间唯一一部口碑在水准线之上的作品。

最后,补充一个冷知识。chinaman尽管依旧是一个歧视词,但chinese从词源上来说,反倒都有歧视性。或者说,在英语中,用“-ese”做后缀,都带有一定歧视性的意味,大概是“低等的”,“不重要的”,“弱小的”,“怪异的”,“带有疾病的”,“从虫子演变而来的”种族,自视甚高的英语者往往会蔑视和厌恶这些“-ese”种族,包括中国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越南人(Vietnamese)、葡萄牙人(Portuguese)。西方人自己往往用“-an”或“-ish”来作为后缀。不过,这是很久远的事,在时代的发展中,后来也就无人在追究这些词的意思了,Chinese、Japanese、Vietnamese、Portuguese都变成了中性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