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夜,隔壁高楼的霓虹灯亮如白昼,周边居民无法安睡;家中,楼下餐馆浓浓的油烟味透窗而来;打算休息,施工机器的轰鸣声搅扰得人不得安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灯光、噪声、油烟这些污染成了一些居民的烦心事。如何有效整治这些城市环境污染,维护好清洁安宁的居住环境?对此,本报记者开展了调查。
读者建议——
有效控制城市夜间照明亮度和时长
本报记者黄超
四川成都市读者何女士近日来信反映,自家小区外的酒店灯光太强,4个霓虹灯大字从晚上一直亮到凌晨,“灯光太亮,严重影响了周边小区的居民休息。尤其是家里老人,每天被灯光晃得睡不着”。
近年来,随着城市夜经济不断发展,夜间照明越来越普遍,商业区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有些光束直冲云霄,如同白天一样。此外,公共景观亮化照明工程在让城市夜晚变得更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光污染。越来越多的夜间灯光项目,让居民区周边出现“人工白昼”,影响大家夜间休息。
专家表示,光污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适,对人眼的角膜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夜间光污染还会造成头昏心烦,甚至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乏力等症状”。
一段时间以来,本报收到多封读者来信,建议有效控制城市夜间照明的亮度和时长,避免影响居民休息。甘肃兰州市读者盛先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区域有几座高楼在夜晚搞灯光秀,“直到夜里12点,还有刺眼的灯光照进客厅、卧室。”广东深圳市读者万先生也表示,自家楼层较低,底商广告牌、LED灯亮得时间太久,而且刺眼,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浙江温州市读者王女士建议,深夜要降低居民楼附近的照明设施亮度,晚上10点后不应有强光闪烁。
目前,城市夜间照明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马路路灯等公共灯光,二是河湖、广场灯带等景观灯,三是商家的招牌、广告灯箱等。前两类都有明确的市政部门管理,第三类则基本由业主自行管理。许多读者表示,遇到夜间光污染问题不知道去哪里反映。
“如果是路灯照明造成困扰,可向市政管理部门投诉。”北京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高毅表示,涉及景观灯可联系辖区景观管理单位,涉及社会灯光则可拨打市容环卫热线反映。不过,由于夜间光污染暂无相关管理办法,目前环卫部门也只能以协调为主,扰民方如果一直不配合调整,居民可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
“我国相关行业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并逐步纳入国家标准管理执行范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污染的产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娄伟表示,《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明确了限制夜景照明的光污染要求,以及各项光污染控制设计限值,包括:夜景照明灯具朝居室方向的发光强度的最大允许值、居住区和步行区夜景照明灯具眩光限值等。针对广告与标识,要求除指示性、功能性标识外,行政办公楼(区)、居民楼(区)、医院病房楼(区)不宜设置广告照明。“应规范和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控,明确光污染防控要求,并在暗夜保护区、限制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及优先建设区等区域落实城市夜间的生态保护。”娄伟说。
娄伟建议,夜间照明应加强生态设计,加强灯火管制。在夜间,广场、广告牌等照明可分时段开启或关闭,保留必要的安全照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防治光污染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关部门负责解决灯光扰民问题。但北京、上海、天津等不少地方已经行动起来、制定地方法规,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抓紧推出相关地方法规,对日益突出的光污染问题加以治理。”娄伟说。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光污染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光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为逐步建立光污染监督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康怀朔参与采写)
读者建议——
多措并举整治噪声污染
本报记者沈童睿
“小区楼下有家KTV,晚上噪声很大,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孩子每天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可是晚上却因为噪声很难睡着。”近日,陕西读者郭先生来信反映,周边居民深受噪声困扰,他和邻居投诉了一年多,问题却迟迟没解决。
居民对噪声的投诉举报一直居高不下。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建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闹心事、烦心事。
噪声污染来源众多。各类商业、娱乐活动,如果不注意控制,都可能成为社会生活噪声的来源。浙江读者张先生说,他所在的住宅楼一层有家餐厅,店里的油烟净化器运转时噪声很大,往往持续到晚上10点多,吵得邻居们不得安宁。后来经过投诉,相关部门督促餐厅加装隔音设备,这才降低了噪声影响。
此外,一些群众在开展娱乐活动时也会产生噪声,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吉林读者李女士说,“小区旁边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持续有人唱歌、甩鞭子、唱二人转、跳广场舞,噪声非常大”。李女士认为,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值得提倡,但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引导,也希望参加活动的市民合理选择场地,自觉控制音量。
还有读者反映,一些建筑工地为了赶工期,夜间也不停工,开展混凝土浇筑、塔吊作业等,机器的轰鸣声影响到居民休息,多次投诉却没有效果。
噪声污染整治难在哪?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社坤认为,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环境污染的 噪声污染整治的成效,关系到群众的安宁和健康。“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首次将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年我国实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来,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提升,对声环境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型噪声源又不断出现。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关于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涉及包括增加污染防治对象、完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加强源头防控、加强噪声分类管理、强化社会共治、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等多个方面。一些地方也出台条例,明确了针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
王社坤认为,减少噪声污染需要做好预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好规划。对一些公路、轨道交通沿线历史遗留的噪声污染问题,除了做好噪声源治理,还要积极采取隔声带建设、楼面改造等受体防护措施。这类工作只靠某一家单位难以有效实施,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协同一体推进。一些噪声污染发生在特定社区,对此类噪声污染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问题协商解决。
(人民网鄂智超、朱虹参与采写)
读者建议——
加大力度治理餐馆油烟乱排问题
本报记者向子丰
最近,本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反映餐饮店排放的油烟成了附近居民的烦心事。“楼底餐馆排放的油烟废气,让人不敢开窗。”内蒙古赤峰市读者王浩说,“从早晨6点一直到晚上10点,油烟排个不停,即使紧闭门窗,油烟味还是会钻进房间,久久不散”。
有的餐馆开在住宅小区或商户底层,所排出的油烟废气,长期以来都是市民投诉的热点。有读者来信称,呛人的油烟加重了家人的鼻炎、气管炎等病情,未经处理的油烟还会熏黑路灯等公共设施,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居民还担心,油烟排放管道疏于清洁,可能会产生消防隐患。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达标排放,并防止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造成污染。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些餐馆并未按规定安装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或者由于油烟净化设施不合格或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并未起到净化油烟的作用。
辽宁辽阳市读者李艳提到,根据技术规范,经油烟净化和除异味处理后的油烟排放口与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不应小于10米,但对面楼栋临街的农家菜饭馆与家中窗口距离不到4米。她多次向城管部门和环保局投诉,得到回复是,该店安装了净化处理器,按规定可以排放。“可是餐馆的排烟口就对着我家窗户,根本不敢开窗。”李艳说。
北京石景山区读者张先生也提到,小区内部的便民市场入驻了几家餐饮摊位,白天异味尚不明显,随着夜幕降临,浓烟渐起。店家为了节约成本,将未经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到了空中,周边的居民深受其害。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陈海嵩表示,受油烟污染困扰的居民可以拨打环保举报电话,向辖区环保部门投诉餐厅油烟扰民,或者向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反映问题。对于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馆,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当依法查处。此外,对于权益遭受侵害的部分,居民还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向餐馆不动产所有人提起诉讼。
陈海嵩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出台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细化油烟污染排放数值,方便公众及执法部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判定油烟排放是否达标。应坚持常态化巡查,加大集中整治力度,针对城区餐饮单位相对集中的重点区域,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定期抽查检查,对未按要求安装和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饮门店,及时督促整改。
记者走访了北京一条知名美食街。几年前,这里曾因为餐馆油烟管道未及时清理、油渍堆积而发生过火灾。经过近两年大力整治,各部门定期巡查和长期监管,附近大部分餐馆都已经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并且聘请专人定时清洁油烟排气管道。餐馆内所有灶台都直连排风管道,必须经过净化才能排出。每台净化器上还有在线监测功能,数据由环保管理部门直接掌握。通过建立完整的油烟污染监测系统,24小时在线监控油烟是否达标,极大地提升了油烟污染的监测能力。
(严艾雯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年11月01日07版)(责编:袁勃、郝江震)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