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80后,19岁到英国求学,打工熬了1

白癜风能吃什么药 http://m.39.net/pf/a_4440900.html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一凡,年生于广阔的东北大地,如今定居在英国。

19岁的时候,我觉得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会出人头地。那时候心比天高,以为未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一切皆有可能。

但当独自一人在英国失去了经济支撑,如何生存下去都变成了难题时,我才懂得,19岁的轻狂与叛逆,并不能承担起生活中所有的风浪和变故。

(父母亲和我)

小的时候,父亲对我的管教非常严厉。他性格刚烈,而我的叛逆似乎与生俱来,不喜欢被管教与束缚。因此,冲突时有发生。

久而久之,我就萌生了逃离家庭的想法。那时正赶上出国热,在一次跟父亲发生冲突后,被他一句“有多远滚多远”击中内心深处可怜的自尊,所以我不管不顾地一心想出国。

年的深秋,父母拗不过我,东拼西凑凑够学费,把我送到了沈阳火车站。当时,我满脑子都是英国的繁荣富强,却未多看一眼夜幕下的父母亲日渐衰老的背影。

我以为迎接自己的,是异国他乡明媚的阳光和沙滩,以及盛开的鲜花和美酒。殊不知,国外除了这些,还有泥泞和荆棘。原来,不管太阳的光芒有多么炽热和耀眼,总有照不到的地方。

(闲暇时的我)

初到英国,是居住在寄宿家庭里,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开始学习忍耐。中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常常会在生活的细节上发生碰撞。

这个家庭有4个家庭成员,夫妻2人,还有2个孩子,小的孩子和我同龄。男主人是爱尔兰人,银行职员,性格顽固死板,很无趣。女主人是威尔士人,全职太太,独立感性,有点文艺范。

在寄宿家庭里生活,最大的优点是文化学习。一是可以近距离了解她们的习俗,对事情的看法;二是可以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口音。

寄宿家庭的缺点,就是生活习惯方面的碰撞,你不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切都要按照对方的规定做,精神非常压抑。

(打工路上的我)

我读的是语言预科,年的时候,好像还没有私校的概念,都是先到语言预科学习,之后申请大学。我在这个寄宿家庭生活了一年,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坎,或者说转折。

因家里发生变故,失去了经济支撑,我的计划第一次被打乱,可以说是手足无措。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回国,二是留在英国,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异国他乡,没有经济支撑,一个19岁的少年该如何生存?摆在面前的是我从未预想过的场景。可凭着少年的不服输劲头,我仍然选择了留下来,开始被动地尝试打工。

当时语言学校的学习相对宽松,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以我当时的处境,也只能接触到大家都熟悉的工作——去中餐馆刷盘子。其实,当时在伦敦刷盘子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中餐馆大多都是广东人开的,我是沈阳人,又不会讲粤语,既使想在中餐馆打工也是比较难的。

(我在中餐馆打工)

生活往往会在绝境中逢生。一个偶然机会,我找到了中餐馆的工作。当时很开心,可真正进去工作以后才知道,中餐馆的工作强度很大,工资却是最低的,大家都进入一个死循环,就是靠不停地增加工作时间,来换取稍微多一点的报酬。我当时的工资,每小时才2-3英镑。

我一个独生子,在家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到了英国之后,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在饭店刷盘子,这就是生活。

中餐馆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工作单调乏味,商人薄情重利的本性在这里暴露无遗,你一刻都不能闲着。于是我一边在中餐馆打工,一边寻找其它的工作机会。

这样过了大约四、五个月,还真得到了一份仓库库管的工作。公司是台湾的一家塑料制品公司,这算是我在英国的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

(伦敦街上的行人)

每天语言学校下午放学,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打工的地方。工作主要就是帮着发很多邮件,还有就是整理、清点库存。因为没有退路,所以我工作非常努力认真。

仓库只有我一个人,所有东西都被我整理得井井有条,老板给出的工资也合理,每小时10英镑,相比之前在中餐馆高出了3-4倍。

日复一日的劳作,让我不可一世的锋芒多少有些收敛。但骨子里的叛逆还在,只不过生活的变故与艰难,还是让我瞬间成长起来。打工之余,我开始慢慢思考一些事情。家里已经无法继续支持我的学业,这就意味着语言学校毕业之后,我该何去何从?

靠打工养活自己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觉醒。当时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我不想回去。

(我工作的仓库)

语言预科结束,就该考虑申请大学了,我进行了很深刻的反思。

自己的特长是对电脑很熟悉,可计算机专业在英国前景并不乐观,而且大学学费很贵,我靠打工根本无力承担。于是经过慎重的抉择,我选择了一个三流学校会计专业,学费每年七千英镑。

国内很多人到英国留学,读会计专业的,都是奔着高大上的ACCA去的。我学的这个证书,是低一级的,相当于会计员或者记帐员之类的。但我很庆幸,虽然学校一般,可却在这里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一个值得我一生感恩的人。

他是我的老师,一个印度老人,像父亲一样的长辈,关心我、帮助我。后来,他从老师变成老板,又帮我拿到了工作签证。他真的是我一生的贵人,可以说没有他我的生活就不会走上正轨。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留学生涯中的这段经历,让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都顺利了很多。我想,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经历艰难的成长阶段,而这种挫折,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英国风景)

我在英国打工,相比其他人并没走多少弯路,这完全得益于之前在国内学了office软件的认证,还学了一个当时较少人学的网页制作frontpage,这也是我能拿到第一份仓库库管工作的原因。同样,也是凭借这点技能,我在大学校园里找了一份工作。

年冬天假期回国,是自年出国之后的第一次回国,却意外或者幸运地陪父亲走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父亲离开之后,我就抑郁了。

我切断了跟所有朋友的联系,一个人搬到很偏僻的地方,只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当时的状态真的很糟糕,因为从未想过父亲会在我还未立业之前就离开。说不清自己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别说努力了,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曾经那么固执地想逃离故乡,逃离家庭,究竟是为什么?

那是一段很艰难的时光,周围都是黑暗。后来身边的朋友不停地鼓励,我就强迫自己,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回家路上)

在大学学习了2年多后,我才发现工作签证很难拿到,只能求助于当时的印度老师。他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一番操作下来,我终于在年拿到了工作签证。

为了工作签证,我不能计较工资待遇,因为当时的政策是满4年工作签证才能改永久居留证,我心须咬牙坚持到能拿永久居留证的那一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我憧憬4年期满拿到永居梦想的时候,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失业迷漫在每一座城市,每天都是裁员的消息,工作很难找到。

身边的朋友陆续都回国了,我觉得自己也快要撑不下去了。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奥运会,内心为祖国骄傲,也许那一刻,只有祖国的繁荣才是我的精神支柱。真的,只有身在异国他乡,才能体会到祖国对你的意义。但现实是我的头顶上被偌大的乌云笼罩着,看不到一丝丝亮光。

一天天熬到了年,工作签证4年到了,可以申请永居了,移民局却传来消息,工作签证4年改为5年。生活被一个又一个的惊吓包围着,权衡再三,为了保存实力,我只能让女朋友先回国,自己继续留在英国。

(周末我和英国的朋友们在一起)

-年,那一年是最难熬的,我节衣缩食,每天过得都很煎熬。但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在拿到永久居留证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我算是经济实用型留学生,因为在年拿到了永久居留证。回国度假时,和老妈坐下来算过一笔账,从年到英国,到年拿到永居,整整十年,家里总共只资助过我30万元。其中20万都是借来的,最后通过我的努力全部还清了。

永久居留证拿到以后,我第一时间把原来的工作辞掉,做起了专职导游。

我曾经在国内的书店,看到过很多关于英国的旅游书籍,居然都没有英国本地导游或华人写的,这个就很尴尬。如同一个沈阳人写了一本海南鸡饭的制作方式,然后去海南卖,不是说不可以,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后来读了《文化苦旅》,觉得世界好大,自己太坐井观天了。于是,我开始花大量时间研究英国历史,从中感受中国、英国有哪些不同。这也是我真正从内心想在英国从事导游工作的开始,但是,这一次的抉择,还是离不开内心的叛逆和狂野。

(我带的旅游团)

年,我和相识了10年的女朋友结了婚。生活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前进,3年后迎来了我的小公主。我们一家租住在离机场不远的一处平房里,每个月租金英镑,加上其它花销,生活费大约是英镑左右。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安静而祥和。

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我们在英国的生活,其实和英国的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并不是这里的人都有钱,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靠上班、务农、经商维持生活。

从开始做旅游,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旅游做的更深入,而不是流于表面?直到今天,国内的所有英国旅游团都是基本固定的模式:先是到伦敦,第二天的行程一般是剑桥,然后一路向北,住在利兹。我觉得这样的行程很累、很不好,所以开始自己规划线路,踏上了私人定制旅游线路这条路。

(我们一家三口在野外)

私人定制线路想要有特色,必须亲身走过和体验,才能找到感觉。所以,年我组建了一个团队,从带团导游、旅游元素体验师、行程规划师这三个概念去争取客户,力争给客户带来最美好的本土旅游产品。

我个人认为旅游的意义,是对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撞击后的所得,而不是走马观花。但这个定制并不是所有人的刚需,所以市场定位必须精准。结合自己的经历,我们只做一些有潜在刚需的人,比如:私校学生家长、移民、置业之类的人群。

因为这样的群体,他们需要对英国有全方位的了解,而国内现有的旅游产品,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于是,从年开始,我每年都是亲自带团天,剩余的时间就去很多地方拍照和体验。

目前,我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江浙、重庆一带,所以我每年回国都会去杭州小游。

(年疫情期间我和女儿)

原以为生活会这样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的过下去,年的疫情又给了我当头一棒。那一年真的不敢出门,开始吃老本。

从年5月份开始,我身边的人陆续有确诊的,其中不乏重症。在这样的氛围下,说不恐慌是骗人的。以英国的制度,被确诊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们就慢慢接受全民免疫了。

我是一个女儿奴,非常宠爱我的女儿。从她出生以后,我就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她,一起徒步,一起骑自行车,一起做美食。父亲的早逝,让我不想错过女儿每一个阶段的成长。

女儿今年快七岁了,非常的阳光,在这里读二年级。最近她和妈妈都确诊了新冠,幸运的是都是轻症,正在居家隔离。我每天负责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希望疫情早日过去,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

(我给女儿扎辫子)

我虽然出生在东北,但真正成长却是在英国。我喜欢英国乡村街道的宁静,因为做导游接触过很多人之后,我逐渐发现所谓的财务自由之类的都是一种概念,你的欲望少了,需要也就少了,也就更容易自由了。这也是我喜欢英国人的一个原因,至少在我接触的人群中,他们都很务实,把必要、需要、想要分的很清楚。

走出小镇,来到异国他乡,经历的越多,收获也越多。我是英国小导一凡,感谢您看我的故事。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欢迎来找我一起寻找生命里的春天!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

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