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年前的中国老祖宗,居然在美国当上了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16/5291115.html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柱石之臣,镇压过太平天国,搞过洋务运动,收复过新疆…

这个19世纪的政治名人,大概死也没想到,在多年后,自己居然在美国当上了网红。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知道,去中餐馆,必点一道菜:左宗棠鸡。

他们甚至连做法都能说得头头是道:鸡腿切块,裹上面粉,高温油炸,下酱汁,起锅。

吊诡的是,这道菜,在中国大陆几乎没人知道。

这道享誉北美的鸡,究竟是如何在美国生根发芽,并成为中餐馆的标配?它和左宗棠又有什么关系?

有个美国纪录片团队,用了三年的时间,跑遍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寻找答案:《寻味左宗棠鸡》

美国,纽约。这座伟大的城市,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他们奋斗、努力,做着遥不可及的梦。

然而,高昂的消费和房租,践踏着他们的尊严,嘲笑着他们的梦想。幸好,有一道物美价廉的“中国菜”,维持着他们最后的体面:左宗棠鸡。

在大多数外带的中餐里,这道菜仅售10美元左右,加上米饭、西兰花、鸡肉,就能让你产生一个错觉:花了10美元,就能吃上一顿营养均衡的“大餐”。

一个美国人说:左宗棠鸡,是我一天的营养之源。

美国人都吃过左宗棠鸡,但很少有人知道左宗棠是谁。

有人说:他是左宗棠鸡的发明人吗?

有人说:左宗棠生前爱吃这道菜,后人就用这道菜来纪念他逝世周年!

还有人说:他是一个中国将军,有个大肚子,毕竟他这么爱吃鸡!

中国,上海。

摄制组拿着左宗棠鸡的图片,在街上随机询问,结果大出所料,竟没人能叫出这道菜的名字,甚至有人反问:这是牛蛙吗?

在一个菜市场,摄制组找到了线索,一个卖菜的大姐告诉他们:这是湖南菜。

中国,湖南。

摄制组来到左宗棠的老家:湖南湘阴。

在这座不大的城镇里,他们找到许多左宗棠“周边”:左宗棠大酒店、左宗棠幼儿园、左宗棠博物馆、左宗棠广场…就是没有他们熟知的左宗棠鸡。

这道神秘的中国菜,究竟有什么身世?为何到处都寻不到它的踪迹?

这部《寻味左宗棠鸡》豆瓣得分8.3,为了探寻这道菜的真相,摄制组做了大量的采访,包括:路人、作家、厨师、历史学家…每个人都在认真探讨这道菜。

有网友评论:从来没有看过这么逗的纪录片,居然一本正经地去探寻一道菜的历史。

美国人不知道,其实左宗棠鸡和左宗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道菜的发明人是:彭长贵。

彭长贵,何许人也?

这个年出生于湖南的穷小子,13岁离家出走,因没有任何特长,只能去厨房给人打下手。

后来,他被号称“天下第一厨”的曹荩臣看中,收入麾下,专研湘菜。

凭着自己的烹饪天赋,彭长贵一路做到国民政府的国宴厨师长,专为高官政要服务。

上世纪40年代末,彭长贵移居中国台湾...这时候,离左宗棠鸡的出现已经不远。

年,蒋介石宴请宾客,让彭长贵研究宴请菜单,经过三天的研制,彭长贵将鸡肉斩块,先炸后炒,加上特制酱料,制成了一道新菜。

当晚参加宴会的客人,对这道新菜赞不绝口,都跑来询问这道菜的名字,彭长贵脱口而出:左宗棠鸡。

为啥取这个名字?一来左宗棠爱吃鸡,二来彭长贵想借这位老乡,寄托乡愁。

那晚的彭长贵也没想到,这道菜,会漂洋过海,红遍北美大陆,登上各种美剧,并且成为谢耳朵的最爱...

美剧《亿万》华尔街大腕在吃左宗棠鸡

美剧《老友记》莫妮卡在吃左宗棠鸡

美剧《生活大爆炸》谢耳朵爱吃左宗棠鸡

而在这道菜背后,还藏着一段中国人的辛酸史。

年,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民不聊生,在中国的沿海地区掀起了一股去美国淘金的热潮...

中国人初到美国,美国人觉得这些黄皮肤的人,简直是外星人:说着听不懂的语言,拖着长长的辫子,用一种叫“筷子”的东西吃饭…

最让美国人震惊的是,中国人什么都吃,鸭头、鸡脚、猪内脏…美国人之间还有这样的传言:中国人连老鼠都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金子越挖越少,中国人越来越多,时值美国经济衰败,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当时,美国人的嘴边常挂着一句口号:中国人滚出美国。

有极端的暴徒跑进唐人街,打砸抢烧,对于这段历史,美国历史学家评价道:这些美国人明着说驱逐华人,实际上,他们想消灭华人。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荒谬的《排华法案》。法案规定: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否则将遭到监禁或者驱逐。华人移民将被剥夺公民权。

有个华裔老人回忆,他当时在一个小镇上开餐馆,结果开张前夕,有人放了颗炸弹…

还有个老人说,当时她想租赁地段最好的店铺开餐馆,美国人不租给她,理由是:中国人太脏了。

直到年,《排华法案》才被废除,年美国政府就此法案公开致歉。

年,中美关系破冰,美国人开始对中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前门可罗雀的中餐馆,排起了长龙。

也就是那一年,一家湖南餐馆将左宗棠鸡引入菜谱,使之成为风靡全美的菜品。

说实话,《寻味左宗棠鸡》拍得零碎,故事散乱,摄影也不美,但它能得到豆瓣8.2的高分,是因为它通过这道菜,挖出了华人艰难的移民史。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小小的左宗棠鸡,串起了在美华人的辛酸血泪史。

在美国,左宗棠鸡有不同的叫法,也有不同的味道,每个厨师都坚称,他们才是最正宗的版本,其实他们坚持的不是菜的味道,而是通过这道故乡菜,连接自己与故土的关系。

在纪录片中,有一个华裔老人,在空余时间会到处找中餐馆吃。摄制组找到他时,他已经吃遍多家中餐馆。

为什么对中餐馆这么执着?老人回答:寻找一种身份认同感。

有趣的是,《寻味左宗棠鸡》在美国的IMDB上,仅得6.9分。

也许是因为,美国人没法对华人的经历感同身受,他们没有体验过大规模的历史动荡;不知道时局的变迁能带来多少的伤痛;不明白在夹缝中生存,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忍耐力。

纪录片中,一位美国人说:中国人很厉害,无论在哪里都能把餐馆开起来。

或许,换一种表达,也成立: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凭借勤劳的双手,活下去,站起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