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词条:贵阳市民基本生活物资不用愁。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的人,已经三天没有吃饭喝水了。
最近,贵阳市多区因为疫情封控,其中包括当地号称“亚洲最大小区”的花果园片区。9月5日,贵阳当地宣传部门称:“贵阳市民基本生活物资不用愁。”
而与之相对的,是贵阳市老百姓在网络上此起彼伏的喊饿之声。
还有人四天没吃过蔬菜肉类,纯靠方便面维持生存,每天都喝自来水为生。
有人说,“我一个人在家饿了两天。”
另一人回道,“我饿了三天。”
还有人发现小区困了一家工人,三四天没吃饭喝水,没人管。
有人质问:捐赠的物资那么多,到底都去哪了?
很多人表示,电话打不通,菜叶子都没看到。
一位贵阳博主表示,贵阳疫情的真实情况跟你们想的不一样,很多人根本买不到吃的。
诸如此类的声音,网上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看着这些喊饿的声音,不仅让人难过,更让人震惊。
都年了,谁能想到,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这些地方城市们仿佛陷入了某种类似的循环:出现疫情→防控→官方称物资充足→老百姓在网上喊饿→开始舆论管控→管不住→官方出来道歉→处理几个责任人→抓几个带头发帖的……
每一次出现疫情,无论在哪个城市,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都快成传统保留项目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不明白。
以现在社会的科技力、运输力、物资生产能力、以及大数据等等,怎么可能发生让人三四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情况?
疫情已经不是第一年了,而是第三年了,三年来,多少城市轮番上演了这一幕——哪怕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为什么看着前面的城市屡屡翻车,后面的还要跟着重蹈覆辙?
这到底是什么魔咒?
也许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端倪。有一名叫做“小四”的贵阳网友发帖称:有开餐馆的邻居请求将饭店的囤货分给挨饿的居民,但有关部门“不允许”。
“一位邻居就在家楼下开了一间餐馆,有物资,希望可以拿出来捐赠给没有食物、遭遇困难的邻居。可市监局的工作人员,竟然说不让打开门,不然要贴封条。邻居说明情况之后,还找来了警察同志一并向市监局的同志解释,可依旧回复:不允许······”
很让人匪夷所思是吧?宁可看着老百姓饿肚子,也不允许餐馆将物资分给邻居们。别说你不理解,我也不理解。
直到一个体制内的朋友对我说,他们只是在“奉命行事”而已。
哦了,这我就明白了。就像我昨天写的那篇文章,《地震不开门,我只是“奉命行事”》:四川地震,成都震感强烈,当某高风险小区的居民第一时间跑出楼避难时,却发现小区的铁门被锁死了。大家要求出去避险,却遭到了一位工作人员的怒斥:“楼倒了吗?倒了吗?我问你,倒没倒?倒没倒?!”
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防疫重要还是逃命重要?这位工作人员,在面对即将袭来的灾难时,为何会如此的冷漠与反人性?
其实这都是我们旁观者的看法。站在这位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因为他只是在“奉命行事”。
大到县市级干部,小到小区工作人员,大家的心理都是一样的:我只是“奉命行事”,我有什么错?
于是,在这种僵化的“奉命行事”的模式下,他们做出了种种反人性和反常识的举措,无论是锁死铁门不让居民避难,还是禁止餐馆老板分发物资给邻居,都是如此。
出发点根本就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上面的一纸命令——其实我很理解他们,只要是“奉命行事”,无论最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也轮不到自己头上,也不用自己背锅;但如果没有“奉命行事”,哪怕出现了一丁点差池,负责任的都是自己。
之前我看过一篇外国科幻小说,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机器,无法不加选择地执行命令”,现在,我觉得这个外国作者说错了。
希望贵阳疫情早点过去,希望贵阳的老百姓们都不再挨饿。
更希望以后的城市,不要再重蹈这个覆辙。
万一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