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菜起洋名,这事儿有意义河南日报

春季白癜风注意事项 http://m.39.net/pf/a_4489522.html

希娜(左)和卡米雅非常喜欢河南烩面齐柏玉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胡春娜

平日里,不论是商务会议还是出国旅行,看单点菜是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小到招待友人,大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菜谱里也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河南学习工作旅游,如果一份英文菜单把咱河南的烩面翻译成“河南面条”,把胡辣汤翻译成“带胡椒粉的汤”,把三鲜包子翻译成“蔬菜包子”,不但体现不出文化特色,甚至会让他们顿失食欲。

好吃又有内涵的河南菜该咋翻译?近日,我省有关部门提出给河南菜起洋名的倡议,让我们听听省内的翻译“大咖”、餐饮界的资深人士是咋说的。

开封夜市一隅

看图点菜错过美食

河南,历来被称为中原,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其美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很多的传统美食是经过无数人的传承,再一代代的改进而发扬光大,成为如今城市特有的符号。

郑州,作为我省的窗口,国家中心城市,外国留学生、商旅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不论你是哪里人,走到哪里去,吃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吃什么?当然是入乡随俗,品尝当地的美食,这也是地域文化通过“舌尖”的一种表达方式。

穿过大街小巷,路边的餐馆、饭店琳琅满目,不论是洛阳水席、饸饹面、冒菜,还是胡辣汤、炸酥肉、灌汤包,都让人垂涎三尺。

然而,我们舌尖上的美食,对于外国人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卡米雅和希娜来自俄罗斯,是郑州西亚斯学院的留学生,她们提起中国的美食,直竖大拇指。

“这里的饭菜很好吃,我尤其喜欢吃‘冒菜’,辣辣的,味道非常棒!”卡米雅一边比划,一边笑着说。

当记者向她们介绍了十来种河南的美食,希娜表示:“身边的朋友都说这里的美食多,但是很多中文我不认识,组合在一起意思更难理解。”对于平日里如何点菜这个问题,她笑着说:“看图。”但是,不是每一家饭馆的菜单都是图文并茂,所以,大多时候她们只能靠猜,甚至错过许多美食。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张文豪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故事。最初,他来河南在饭店吃饭的时候,面对一行行的中文菜名无从下手,最后点了一份烩面,手机里的翻译是“Stewednoodles”,意思就是炖的面,对于其他的菜,手机显示的都是一些英文单词的组合,他没敢点。后来,在河南朋友的带领下,他和父母品尝了“黄河大鲤鱼”,还有其他地道的河南菜。

“因为机械的翻译,差点让我和父母错过了美味。”此后,张文豪将吃过的美食用手机拍下来,保存在相册。“遇到我想吃的,我会打开图册给餐馆的老板看。”他笑着说。

当他们得知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给河南菜起洋名儿”征集活动,直呼“太棒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美好的事情”。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美食不仅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也流传到了国外,甚至在很多国家,中餐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想吃到正宗的传统美食,因为语言和翻译的问题,除了“看图点菜”外,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中原美食胡辣汤

菜名翻译是道坎儿

北宋的《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鲈醡、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这不仅充分说明了厨师梵正技艺的精雕细琢,制作的食物如“辋川二十景”,还道出了盘中之物丰富且诗情画意。

经过千年的流转,餐桌上的菜不仅有独特的地域味道,更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还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侯健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任教,是“给河南菜起洋名儿”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在他心里,“起洋名儿”这件事,不是简单的汉译英那么简单,而是河南饮食文化如何更好传播的一种方式。

“咱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饮食的丰富性,而且菜品讲究色、香、味、意、形俱全,所以,不能简单地对照英语单词直译。”他说,饮食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河南菜名看似简单,其实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地理、人文、饮食习惯等慢慢积累而成的,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

“给河南菜起洋名儿”在省内餐饮界更是引起热议。

阿五黄河大鲤鱼是河南的餐饮名店,平日里经常接待外宾。店里除了河南的特色菜黄河大鲤鱼,还有省内的各种风味小吃,在餐饮网络平台的必吃榜上连续3年排在前位,深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对于给“河南菜起洋名儿”这件事,其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一件有利于餐饮行业规范标准、城市经济发展的好事情。他说:“我们的城市被叫作‘国际郑’,是因为开放度不断提高,来郑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如果将河南菜的英文翻译标准化,不但能为我们商家提供便利,也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随后,记者又走访郑州市内的近10家大中型餐馆和饭店,大部分的菜单只有中文,有的只对生僻字注解拼音,即使有英文对照的,也只能做到简单的英文注释。

中国人很喜欢给美食取一些有诗意的菜名,或是吉祥如意,或是朗朗上口,赋予美食一种美好的寄托。这种情况下要做好菜名的翻译,需要多方位考虑,尤其是菜品的韵味和当地文化相结合,不然外国人看到菜单,只挑自己认识的肉和菜吃。

当然,墙内开花,墙外也会香。

在吹风会结束后,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肖伟将这则消息发在了朋友圈,很快就收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反响。

“大家都很关心这个事,都认为这是提升河南海外形象的一个好方式。”

法国河南商贸促进会会长王三丰发来信息,认为这是一个展现中原文化的好机会。美国德州达拉斯河南商会会长张耀昕询问,是否可以进行对接,让河南文化走进美国德州。

肖伟说:“大家听说这件事后,都非常支持河南菜走出河南、走向海外。目前,张耀昕会长正在与郑州‘蔡记蒸饺’商谈风味小吃引进美国事宜。”这从另一方面来说,海外有需求、有市场,只要翻译能将河南文化与海外市场“焊接”起来,为海外交流提供新支撑,将更利于提升良好的对外形象。

众所周知,译事有三难:信、达、雅。信者,真也,尊重原意是基础;达者,至也,通顺明白是必需;雅者,文也,文采斐然是追求。

侯健认为,菜名翻译并非易事,一直以来,翻译不准确的问题长期制约着河南菜走出国门的脚步。但是要想让外国人认识中国菜、河南菜,并传出国门,必须要跨过翻译这道坎儿。

风味小吃炒凉粉

在舌尖上建立河南标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大地留下了口味繁多、品类丰富的各色美食。郑州的烩面、开封的桶子鸡、濮阳的壮馍、南阳的板面、信阳的炖菜,等等,不胜枚举。

其中,作为历史文化和美食集散地的开封,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追捧。11月19日,开封鼓楼广场华灯初上,初冬的寒气也抵抗不了人们追求美食的脚步,很多摊位开始热闹起来。摊主的吆喝声,游客的询问声,南来北往的语言混在各种食材的香味里,氤氲的街景,许多外国游客的身影游弋其中。

随着我省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际地位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原旅游参观,并享受特色美食。

有人说,这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能辜负。于是,一些来河南的外国人干脆将根扎在了这里,成家立业。

郑州秦岭路与洛河西路附近有一家餐馆,店主Valdimir生在欧洲,长在美国,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和美食,就留在郑州,并娶了一位河南妻子。在蓝堡湾美食一条街上的另一家餐馆,老板来自美国佐治亚州,原是郑州大学的交换生,毕业后留在了郑州,并把自己的家乡菜——烟熏烤肉一同留了下来。

“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美食与世界建起一座友谊之桥。”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杨玮斌直言,近年来,我省的对外贸易日益增多,国内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原人文精神的“五个工程”为河南省文艺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戏剧、书法、武术等多个艺术门类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如何让中原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相匹配,树立“国际范儿”形象,就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

杨玮斌介绍,作为文化大省,语言体系中有翻译,有河南,但缺少“翻译河南”。此次“给河南菜起洋名儿”活动只是一个切入口,我们要将现有的资源与对外交流整合,打好“组合拳”,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向世界讲述河南好故事,传播河南好声音,展示河南好形象,推动中原更出彩。同时,向世界准确、生动地展示河南文化,为世界各国了解河南、游览河南、喜爱河南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中原,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一片平川,有着许许多多的远古灿烂。其绵延了千年的烹调传统与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彰显着它的光彩与温度。把这份饮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通过“翻译河南”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从美食中感受河南文化之美——这正是建立舌尖上河南标准最有意义之处,这是一份文化自觉,更是一份文化自信。

河南名吃灌汤包

菜名交流会

□郭义轩

年6月的一个周末,南非德班的天气开始转凉。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职工驻地的我们正在商量怎么做些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这时接到通知,外方院长斯图尔特先生及其家属要来我们驻地体验一下中国菜。

这个消息传来后,驻地立刻“热火朝天”,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作为唯一的河南人,我“贡献”了红烧腐竹、番茄炒蛋、虎皮辣椒、凉拌木耳,江西的潘老师做的有牛尾汤、啤酒鸭、手撕包菜,吉林王老师的小鸡炖蘑菇、干煸豆角“重出江湖”,还有其他老师做的菜因为太多,已经难以记起。

当地时间下午6点30分左右,外方院长及其家属来到驻地。简单的寒暄后,大家开始落座,13人将两张长桌拼凑的大桌子围了整整一圈。本想着菜做完了,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了,外方院长夫人凯瑟琳的询问又让我们不平静起来。

“这是'什么?”凯瑟琳指着凉拌木耳问道。我们说是木耳,如果直译的话就是“Woodear”,因为它看起来有点像耳朵,看着她只是微笑点头,我们知道她还是不明白。这时于老师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Blackfungus”。“Fungus,现在我明白了。”她试着尝了一下,她说味道不错,接着她向女儿和女婿推荐,说这是“Chinesemushrooms(中国蘑菇)”,我们几个相视一笑,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翻译,因为,她至少理解了这是一种菌类。

解释完“中国蘑菇”,腐竹也被提到了“翻译工程”中。我解释,在中国我们叫它“Fuzhu”,是黄豆经过好几道工序后制成的时候,我能看到他们眼睛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钦佩。接下来,询问、品尝、交谈,一场关于“中国美食”的聚会在欢笑声中结束。

五年后的今天,恰闻“为河南菜起洋名儿”,让我不由得反思起来:怎样的菜名能让外国人记住并了解一道菜,同时又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中原是我的家乡,每一道河南菜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希望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每一道河南菜都有一个响亮的洋名字,漂洋过海,穿越空间,在海外生根发芽。

黄河鲤鱼

关于中国菜的对话

□庞彦杰陶可迪

饮食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甚至说,西方是快餐文化,中国是饮食文化。也许正是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和饮食文化的包罗万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美食产生兴趣。然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在中国餐厅点到自己满意的美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教、来自美国的陶可迪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他是我在美国访学的学生,现在是我的同事,对于美食,我们有过一些交流。

“陶可迪,学汉语之前,你是否去过美国的中餐馆吃过饭呢?”一次我问他。

“我去过很多次呢!并且特别喜欢中国食物,美国的熊猫餐厅里卖的就是中国菜。”

“点餐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我接着问。于是他给我讲述了吃驴肉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饭店看到餐单上写着‘OurSweetAss’,又好笑又纳闷,‘我们的甜屁屁’,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啊?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译者用Ass指‘驴肉’。他们想要说的菜是‘私房香之驴’。”他说,中国很多菜名比较形象,比如他爱吃的洛阳水席、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如果直接翻译会让人不知所云。

“的确,中国美食的精髓是其背后的文化,但对你们来说,翻译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那你在河南这段时间,都喜欢什么美食啊?”我问道。

“胡辣汤,烩面,糊涂面、红烧鲤鱼等,都‘中’。”在我和学生的努力下,他的普通话也有了河南味道。

“你这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长了一颗实实在在的中国胃。”我开玩笑地说。

“我也是亚洲人啊,我有0.3%的亚洲血统。”他有点自豪地说。

“看来你这是回归故里啊!你好好学习汉语,将来在郑州生活,为远方的朋友传播我们河南的美食和文化。”我说。

“好的。我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这里的食物和人们。在这里,还可以和大家一起做公益,暑期一起支教。”他认真地回答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廖竟程摄)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