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天的热闹,
从天微微亮时就已经开始,
走在路上总是会被
不同的声音或干扰、或吸引。
由于路堵人多,行人一边要提防被“蛮横”的电动车撵到脚后跟,一边要警惕着机动车辆什么时候转弯插到另一条街上。
一早上,这扰乱心神的滴滴声和发动机声,甚至还有争执声不绝于耳,充斥在昆明的街巷上。
但同时,也会被一些特殊的声音吸引,比如路边的食客。
划米线的人嘴里不断发出重重的“呲溜”声和谈笑声、早点摊上重复着的机械式付款提示音。
从一星烟火到人声鼎沸,这小小的方寸之间把城市的第一缕烟火气息从街巷蔓延开来......
街道是城市的头发
唇边的谜语和底牌
大街小巷上的各色喧嚣
都是属于昆明的独特魅力
这一切,化成了这座城市
刻在人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
所以,街道就是一座城市
最为传神的地方
了解它们
就是在解读一座城
本篇将推荐19条很有昆明文化气息的街巷,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去逛逛,寻找一下昆明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
西仓坡
清道光八年()在巷内建有太平仓,得名太平巷;以民间习称大西仓,且巷居西高东低的坡地,故清末民间称之为西仓坡。
西仓坡西连钱局街,东连翠湖北路,来米的距离,和昆明很多的街巷一样,巷里都是居民楼。
同时西仓坡也是闻一多先生殉难之地。今立有柱碑一方,上书闻一多烈士殉难处。也因此,让这窄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中和巷
中和巷在昆明翠湖之南。北起翠湖南路,南至武成路,中与桑梓巷相通。
以儒家思想“致中和”得名。《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历史上的中和巷还是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被发配到云南的落脚之地。
逼死坡
逼死坡位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清代以前名为篦子坡,以出售旧时妇女篦头发的篦子得名。
因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篦子坡金蝉寺遭弓弦勒死。所以后人用谐音称之为“逼死坡”
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等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华山西路中段马路的一个小园内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碑文为正楷阴书,至今尚存。
先生坡
南起翠湖北路,沿坡上行可至文林街,全长米。
因为清末时地近贡院(今云南大学内),又是坡地,路边驿馆众多,并且每逢乡试各地应考秀才和谓乡试时改考卷的先生多居于此,从而得名。
如今的先生坡,满目疮痍,两边的墙体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取而代之的是漫长岁月印下的斑痕。不过这里的幽静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备考时的肃穆氛围。
文化巷
南起文林街,北至天君殿巷,长米。解放前地处北城脚荒野,因荨麻丛生得名。
年后随着附近院校扩建、新建,此巷成为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大)、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三校师生从学校至文林街往返的通道,得名文化巷。
与文林街一样,这里的文艺气息很重,街道旁的店铺也十分有特色,是拍照打卡自带复古滤镜的地方。
黄公东街
黄公东街,南起五一路,北至翠湖南路。是为纪念重九起义战斗中作出贡献的新军七十三排排长黄毓英而命名的。
原街西尽忠寺(现武成小学毓英校区内)改置黄公祠,以街居祠之东得名黄公东街。
现在路边都是民居,地段安静,除了接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很少有行人。
可以说是闹市里的静地,每年3月蓝花楹花期时,不想路人入境的话,可以到此拍照留念。
文林街
东至翠湖北路与青云街交接处,西抵东风西路北口,毗邻文化巷、云南师大、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约长多米。
因为明清时贡院(云南大学)在此,考生多经此地,“文人如林”而得名。
直到今天这里依旧文青如织,有着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时刻呈现着这座城青春的一面。
文明街
北接光华街,南至景星街,年始有此街道,以正对“南国文明坊”而命名为文明街,民间称“文明新街”。
米左右的距离,与钱王街和甬道街平行。据相关资料描述,文明街曾经有过热闹的夜市、书市,以及老昆明春节期间年货街,很多昆明人中的80后,小时候玩的神奇“嘣咚”在文明街便能买到。
文庙直街
文庙直街,南接光华街和文明街,北至人民中路,以街直对文庙得名。街的南段在清代曾建“南国文明坊”。
文庙直街算是昆明老街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条街,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稳定的商业形态。
曾凭借刺绣业闻名一时,改革开放后,这条街的商业逐渐以制作招牌、匾额及灯箱广告类的行业为主。
不过证明这条街曾经地位显赫的昆明市制帽厂原址至今尚存,帽厂招牌仍挂在门前。
钱王街
“钱王街”在命名之前有“南正街”、“邱家巷”、“小银柜巷”的称呼。直到7年11月20日正式启用“钱王街”这个名字。
它位于正义路与文庙直街之间,长约米,南至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
属于昆明老街片区,命名的依据是基于街区内有清代位居一品的红顶商人王炽票号“同庆丰”。
从历史资料来看,钱王街一带在清末、民国时期为老昆明的商业、金融繁茂之地,有各种商号、票号。
光华街
东起正义路,西至龙井街。正义路至云瑞公园一段,因临总督衙门东院(今胜利堂址),而称东院街;龙井街至云瑞公园一段,因处总督府辕门之西,而称辕门口。
年辛亥革命后,以光复中华之意,两段路合称光华街。
在老昆明残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光华街算是和景星街一样热闹的老街,每到周末总是人潮人涌,处处看得见昆明的民俗民风。
金碧街
位于昆明市中心的金碧街,与三市街相连,是到昆明必须要去看看的繁华地段。
在很多云南或昆明的宣传画册或视频中,都会经常看到两座高高的牌坊,那便是金马坊和碧鸡坊。
关于金马碧鸡坊的名称来源,引资料: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昆明一般叫西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
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节孝巷
位于五华山左侧,起自平政街,呈斜坡状蜿蜒伸向东城墙脚,是一条看来极其偏僻、简陋、狭窄、的小巷,但是这里也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个盲人乞丐在乞讨时受野狗撕咬,遭众人唾弃。一位孀居此处的寡妇因不忍其受屈辱将他认作自己的儿子
多年后,盲人乞丐反哺孀居寡妇,他们演绎的人间真情深深感动了附近的街坊邻居,民间自发地为母子俩立了一座“节孝坊”并由乾隆御笔旌表。
从此这条窄巷的人情光芒被传为佳话,温暖众人!
同仁街
南起金碧路,北至宝善街,长余米。
历史上的同仁街,由清末滇中富商王炽号称“南邦之雄”,驰名省内外的“同庆丰”商号筹资兴建,取其同行仁德者,犹言一视同仁之意而名。
1年,重建后的同仁街成了热闹的商贸区,酒楼和服装店开满街边,仿佛重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敬德巷
敬德巷西起东寺街,东至石桥铺,中接庆福巷。长约90米。
辛亥革命后,呈贡县一华姓大家族在此建房,以敬仰和感谢祖辈深恩大德之意,故取名为“敬德巷”。
现在,它处于闹市之中,却又安静文艺,结构简单的建筑色调清新,虽然有点老旧,但也显得复古,像是历经多年沉淀下来的巷子,让你回味无穷。
钱局街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年),首次在云南开局铸钱,以昆明为铸造制钱的基地,并在东川等地分置铸炉。
宝云钱局便在昆明设立了一条以钱局命名的街道——“钱局街”。
虽然这段历史早已淡去,但钱局街依旧保留着老昆明的小资情调,在某个下午转转这里的各种小店,淘淘小物件消磨一下午后时光,属实很惬意。
府甬道
北起文林街,南抵西仓坡。因明、清时为云南府署大门前的甬道,故名府甬道。
文林街师大附小对面进去就是府甬道,路的尽头是西仓坡。
现在府甬道两旁都是居民楼,酸奶店、修鞋店、早点铺……店铺不多,但却很实在,都是围绕生活的点点滴滴。
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围坐着一边打麻将,一边聊着家长里短。麻将声、补鞋匠人的小锤声、偶尔一声昆明大妈的嚷嚷,真实而怡然自得。
五一路
五一路北起五一电影院,南至国防路,明、清至民国年间,分段称为城隍庙(劝业场前街)、福照街、戏院街、前卫十字街(甘公祠街),因为这一地段有五一电影院,1966年将全路统称为五一路。
五一路,就像是一条奔腾的河流,这里是昆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熙熙攘攘的人潮赋予它活力,是昆明繁忙生活的缩影。
南强街
南强街形成于年前后,因近原南校场,故得名南教街;
年前,这一带赌博者、小偷、流氓较多,后为唤醒民众,希望此街的人自强起来,改名南强街沿用至今。
曾经也是身为小吃街的它,因为屋舍老旧不得不重建,后来小吃餐馆全部搬到了祥云美食城。
如今踏足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青色的瓦、古老的四合院、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以及各种消费场所,多了一些烟火气息,少了一些市井味道。
昆明城越来越新
一切都在消失,一切又在重建
所有的街道都会变样
不变的只有那些名字和故事
看遍这些街道就如
读完一本名为昆明的书
读懂它们的故事
便也更加了解这座城市了
申光坡上崴着脚,中和巷首擦点药。
圆通山被老虎追,急了跳进八大河。
东寺街,西寺巷,茅厕拐拐小楼上。
先生坡,贡院坡,拐个弯弯逼死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