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这座城市的“咸”,首先是两千年历史、数量众多且高度繁荣的盐业带来的;其次是“火爆”,盐帮菜的烹调手法火力凶猛,劲道十足;再有就是口味重且浓且辣,这是个使用鲜辣椒绝不含糊的城市。』
作者/驳静
盐帮菜中在全国最有名气的菜肯定是水煮牛肉,即便没吃过,大概也不会被“水煮”蒙蔽,因为由它衍生出来的水煮系列,在开遍全国的川菜馆子里是常见的,它又麻又辣的风味,参与塑造了我们越来越重的口味。
除了水煮系列,还有火爆系列,它所应用的食材就更广泛了。我在自贡吃到了人生中堪称完美的一次腰花,就是火爆腰花,由石沟大饭店王师傅所做。它所在的石沟村,距离自贡市区近半小时车程,属于那种需要特地驱车前往的隐密餐馆,但自贡人是真热爱美食,石沟大饭店以及与之气质极为相似的“电子厂餐馆”,都是一日两餐,餐餐满座,可谓“乡村米其林”。保险一点,你最好提前预订,吃的也是疾风劲雨般的火爆菜,图个过瘾。
▲电子厂餐馆被当地人誉为“乡村米其林”
自贡人吃牛肉,因为盐井曾大量使用水牛与黄牛作劳动力,退役的牛送去作食材理所应当,至于风味,则由盐商与盐工共同创造。记录在案的盐帮菜牛肉菜肴有近种,在今天的自贡,多数都不再流行。
其中仍可见到身影的除了水煮牛肉、烧牛肉外,还有火爆黄喉、牛肉蒸笼、火边子牛肉等,自贡人说,牛肉在他们的餐饮生态里有式微的趋势,目前来看后来者居上的是兔子,冷吃兔和鲜锅兔最为有名。
鲜姜和鲜辣椒最为自贡人喜欢,其中辣椒主要是朝天海椒,也叫七星海椒,因为它们朝天生长,往往一簇是七只,但辣度似乎比云贵的小米辣略逊一筹。我在自贡吃到的最辣的一个菜是烧牛掌,老板曾师傅所用的就是云南小米椒。豆花饭、蘸水菜里搭配蘸水,往往就用本地产的七星海椒,对外地人来说,它已经足够凶猛。
四川人爱吃泡菜,自贡的井盐按当地人的说法自然是“没有不能泡的东西”。听“盐府人家”的创始人简传红说,他找到一口小盐井,某一段岩层所产的盐,连海鲜都能泡,鲍鱼、虾这些他都试过,“三年不变色”,“那段地层里面含有某种特别的微量元素,其他井没有,能保鲜”。在自贡,普通人家里常备泡菜,所用除了花椒和酒,首选当然也是本地产的井盐。
盐帮历史
自贡盐帮菜两大发明:水煮与火爆。
“水煮”是从水煮牛肉开始,流传到北方的应当是水煮鱼。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东边靠近东门有个矮楼,就是个卖水煮鱼的馆子,同学间很流行去那里聚餐,我只记得很辣。
到自贡吃这里的水煮牛肉,方知,水煮等同于辣,是以讹传讹,真正的水煮牛肉不会用辣椒攻击你的口舌,而只是为了压腥增鲜,最注重突出牛肉的本味。一辣遮百丑,一旦一个馆子不分青红皂白,大量放辣椒,特别是小米椒这一类,那它要么做错了,要么就是对食材没信心。
▲盐忆文化餐馆的水煮牛肉
火爆与水煮一样,也是种烹饪技法。如其名,要求的是猛火快炒,迅速出锅,有些地方就只用“炒”这个字,本质上是一回事。
在自贡,你最常听到看到的火爆菜,应当有火爆肥肠、火爆腰花、火爆黄喉等几样,有猪的内脏,也有牛的,都是下水,吃的就是一个热烈生猛。自贡有家成名很早的小馆子“桥头三嫩”,其三嫩就是猪肝、腰花和猪肚。
“火爆”还有变身,叫“小煎”。这个说法可能只在盐帮菜里看到,因为这是个自贡的方言,比火爆入锅的时间稍长一些,火力小一些,“阿细”的小煎鸡很受本地人欢迎,以至于干脆用它做了店名。
到自贡,你会四面八方地听到它们,可以说是盐帮菜里打头阵的两个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盐帮菜还是很辣的,有些菜里有固定搭配,比如鲜椒与仔姜,仿佛杨过与小龙女,是要成对出现的,一旦出现这二位,那么南方人如我,几乎就是金轮法王面对双剑合璧,肯定要败下阵来。
我现在回想起自贡,就是嘴里长的两个大溃疡,以及在口腔溃疡中呲牙咧嘴顽强地继续吃的场景。这是一个容易上火的城市。小米辣、海椒、仔姜,样样气量可观,下手凶狠;火爆、水煮、小煎小炒,自贡盐帮菜的烹饪技法也是掷地有声。有气势,有派头,有规矩,自成一家。按学者估计,自贡盐帮菜超过0道,陈茂君和自贡名厨陈礼德编著的《自贡盐帮菜经典菜谱》记录的就有道。
▲自贡名厨陈礼德做的炒牛肉
盐帮菜绝对算不上温柔,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盐重辣、味厚味足。我此行主题是“咸”,自贡不需多说,天然就是“咸”的,这个城市因盐而设,自贡盐帮菜的味型、技法和主要食材,都与盐井密切相关。
公元前年,中国正处在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开凿了世界上第一口盐井。那是在四川省广都县,由此井始,整个四川省开凿有大量盐井,但没有一个地方像自贡这样密集,它的名字是从“自流井”和“贡井”这两处盐井名中各取一字而成。自贡采卤制盐近年,开凿的盐井超过1万口。
其中燊(shēn)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它现在成了一个博物馆,陈列了超出想象的钻井、汲卤等木制、竹制开采工具。
直到公元年,自贡的盐工才明白,原来经常引起工人头晕、衰弱的原因是种气体,它对身体有害,并且还会引起爆炸。后来自贡人就开始利用这种天然气烧煮卤水,这个场景今天还能在燊海井博物馆里看到。围绕着盐商、盐工以及采盐的主要劳动力牛,自贡形成盐帮菜的基础。
▲自贡燊海井博物馆里展示的制盐现场
为成千上万的盐工群体服务的集市街馆,发展出许多吃法。至于盐商,当然吃得精巧、细致,有的甚至达到了标新立异的程度。盐商们自有大厨,各家家宴里的拿手好菜,也会被谈论、比较,像扬州和自贡这样因产盐、制盐和贩盐出名的地方,繁盛一时,会吃的、会做的,大有人在。到这样的地方寻找美食不会错。
不过,“盐帮菜”大名得以响遍全国,还得到21世纪。年,简传红将“盐府人家”开到成都,它之前,年有率先在科华北路落脚的“蜀江春”,紧随“盐府”之后,还有“阿细”和“美蛙居”。后来几年,成都人都知道要吃盐帮菜、吃美蛙就去科华北路。这几家餐饮企业算是自贡盐帮菜进军成都的先锋部队,其中最能打的,当数牛肉系列、兔子系列、田鸡系列等。
简传红现在是自贡市盐帮美食产业协会会长,他告诉我,年他的店装修完成,打算开业。当时“非典”刚结束不久,一切在复苏。他想,既然来了,不如搞点宣传。他找到《华西都市报》,当时四川省正在呼吁所有地市到成都去“丰富川菜”,在这个契机下,该报一连七天给予盐帮菜内容相关版面,其中有篇文章《你以为盐帮菜都是咸嗦?》,是个反问句——盐帮菜可不都是咸的。
你看,当年连四川本地,也需要为盐帮菜正视听。我来自贡之前,也掉以轻心,没料到这里有相当一部分经典菜辣味这样重。
事后来看,那是属于自贡盐帮菜在成都的一次较有规模的发声,“去科华北路吃自贡盐帮菜”深入人心,盐帮菜餐馆又由成都及重庆,随即继续北上,才被全国食客所知。
水煮传奇
到自贡的第二天,我们将周可行和陈礼德两位大厨请到某家常菜馆,先行点了水煮牛肉等菜。现在想来,近乎失礼,水煮牛肉是名菜,而这两位都是盐帮菜名厨,水煮牛肉是他们的基本功。上菜后半小时,都未见两位伸过一筷子。周师傅后来告诉我,那碗水煮牛肉,他打眼一看就知道做得不大对劲。
首先刀工不对。水煮牛肉最好选用牛背脊的部位,切成两毫米厚。肉要做到嫩,厚一点顶要紧,厚才能锁住水分,而上的牛肉切得太薄了。下锅前要用淀粉裹一遍,目的同样也是为求其嫩。
其次火候不对。肉卷起来了,牛肉一旦蜷曲,说明这肉肯定做老了。整块肉从下锅到出锅,得时时提防它过度受热,蛋白质过度收缩很容易老,咬起来不大畅快。所以传统做法就想了一些法子,比如添入青笋或丝瓜,最主要的是为热锅降温,最终,保持牛肉的鲜嫩口感。
这家家常馆子里的水煮牛肉吃起来嫩倒是嫩,但却是诡异的滑嫩,倘若从技法上做不到,大概只能从歪路子上想办法。我嚼了两口,囫囵吞下,不敢再吃。第一顿水煮牛肉以失败告终。
水煮牛肉并不需要找,自贡街上本地餐馆多半有这道菜,酒楼大厨或市井小馆,多少都能整治水煮牛肉,毕竟它是盐帮菜里的首席。不过仔细品尝,都能找出些缺点来。这些餐馆的水煮牛肉或过老或过嫩,过嫩是什么?就是嫩得可疑,牛肉表面滑滑溜溜,不知裹了什么东西。有的虽然不老不嫩,可是会被牛肉底下的垫菜吓一跳——怎么竟是温凉的。
也有的表面上看厚厚一层辣椒,吃起那片牛肉来,却并不觉得可口,甚至称不上入味,辣椒虽厚,可浮光掠影,不得人心。还有的完全是麻辣占上风,盖住牛肉本味。
在盐忆文化餐馆吃到的水煮牛肉倒是有滋有味,是流行多年的新式做法,与传统做法最大的区别是“淋油”,蔬菜先单做,盛菜出锅后,再烫牛肉,最后还有烫油淋入盘内的过程,滋啦作响,香气四溢。有的餐馆还会把这淋油步骤移至桌上,不得不说是个吸引食客的好法子,吃起来也更清爽一些。
传统做法讲究“一锅成菜”,也就是说蔬菜与牛肉混做,最后一同出锅,同时用沸油封住表面,保持水煮牛肉的温度。这是当年名叫范吉安的大厨所发明。在那之前,这个菜大概可以称作“氽汤牛肉”,盐工将牛肉切片,在白水里煮熟,再用蘸水佐之,以此饱腹,却有盖不住的腥味。范吉安在大约90年前,发明了这道菜。
周可行后来为我们演示了一遍传统水煮牛肉的做法,对盐帮菜味厚、味足这一点,真是领略到家了。为了最大限度地对牛肉赋味,有不少程序,比如二加红油,目的是冷却热锅,再比如自然脱芡,而不是另外勾芡。混煮还意味着不能使用豆瓣酱,因为它与蔬菜不适配。怪不得许多餐馆都摒弃了这种做法,因为它的确需要更长、更细致的烹调。
后来我们吃到蘸水菜,不由得想,虽然范吉安发明水煮牛肉,“水煮”这一烹调手法也应用到其他食材上,但当年盐工所吃的蘸水熟牛肉,似乎也以某种方式保留了下来。蘸水,过去讲究“十子口王家酱园的口磨豆油,新店子七星朝天椒,现炕现舂的熟油海椒”,现在,豆花饭、羊肉汤、蘸水菜,都讲究如何调配佐料,为食客呈上一份蘸水好料。
我们去的这家蘸水菜在长土镇,那是个空荡荡的镇子,唯独有几家馆子还有人气。此地人口原来有2万多,长土镇镇政府组织实施拆迁改造,居民都搬迁出去,目前剩下不到户。不知是谁运气更好,是因为古盐道而被保留下来的艾叶镇,还是加入拆旧建新洪流里的长土镇?
艾叶镇我们后来也去了一趟,“艾叶土鸡脚”大大有名,我们吃来觉得不过尔尔,乡镇美食也不是个个都名副其实。
▲艾叶镇引以为豪的艾叶鸡脚
自贡人是真热爱美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搬迁一空的镇子,还开着几家平民餐馆,全靠特地开车过来的食客维系生意。“维系”并不是个特准确的词,因为这些店的生意基本都不错。
“郭大孃蘸水菜”就在长土街上,老板是个年轻人,名叫李航,他父亲偶尔也露一下脸,开店的是更上一代,李航的奶奶。所谓“蘸水菜”,是凉菜,白水煮的牛头肉、牛肚、牛筋、白肉(猪肉)、猪舌、兔肚等这些东西,切得极薄,三两一份,两个人要三盘,一个汤,各自一碗米饭,就是足够丰盛的一顿。
吃的时候也简单,蘸水中打个滚,白进红出,滋味很好,更像是下酒菜。只不过这里的食客大都只是单纯吃饭,他们开车二三十分钟专程前来,实际上可能十分钟结束战斗,来了就上菜,凉菜不用等,不喝酒,光吃饭,翻台率可以达到惊人的七八次。
▲郭大嬢蘸水菜偶尔也会有食客来喝一杯,而最常见的客人是只占桌子十几分钟,吃完就走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牛头肉,很香很软,也不绵,纹理很细;牛筋脆生生的;牛肚是白牛肚,丝状,乍看像鱿鱼丝。白水煮熟,水中只需加盐。蘸水也是常见调料,红油、小米椒、香菜、葱花,多出一味花椒粉算是特别,闻着很醒人脾胃。这些食材本身都是靠齿感取胜,蘸水赋予滋味,无法再简陋的圆桌子,拼桌很常见,整体有一种特别的气氛。
像是贫苦生活里突降厨房、可运作的食材,比方说一个牛头,大的能有两斤肉,小的只有六七两,煞费主妇功夫;也像是食客乐中作苦,盐帮菜毕竟口味极重,跑到乡镇来吃一口相对清淡的蘸水菜,多少有些仪式感。
这菜27元一份,一份三两,不论什么肉统一都是这个价,没有菜单,数盘子计账,生意忙的时候客人就自己招呼自己,蘸水台开放使用。店里还有个猪心肺萝卜汤很受欢迎,汤里只放盐,没有味精,没有鸡精,也没有胡椒,当然,也不大需要,汤底是当天煮肉的肉汤熬出来的,白萝卜的清甜成为这碗汤的主角。李航告诉我,这碗清爽的猪心肺萝卜汤每桌必点,很受欢迎,自贡菜并非一味的味足味重、双椒并重。
做到李航这第三代,破破旧旧的同时又吸引大量客人,总归要食材好、手艺好。李航奶奶主持店面时,豆花做得相当出色,目前这些凉菜甚至“排不到她老人家厨艺的前三”。不知怎么,近几年反而大家都偏爱店里的蘸水菜,于是从善如流,只做这几样最受欢迎的菜品。虽不知未来如何,眼下倒是乐滋滋地很能做下去。
▲自贡长土镇,李光明家的蘸水菜在这里经营了20多年,人气很旺
盐工伙食
早年,自贡人可以吃到的盐场牛,是辛勤工作一生的牛,得凿井、汲卤、负重,同时也受到精心照看,让它们休息好、不生病,比如它们夏季每天都能洗澡吃青草,为了防中暑,还隔三差五有蛋清调配的中草药伺候。
在盐井普遍以牛为劳动力的几百年时间里,每年在役水牛有2万头(也有说“鼎盛时期达到10万头”),每年淘汰退役的牛数量众多,下一步当然是进屠宰场与市场。当时,盐工最轻易吃到的肉当然就是牛肉,猪肉、兔肉都比牛肉昂贵。这些牛在役期间都是“过度锻炼”的,骨肉异常发达,肉质自然就好。
20世纪初蒸气动力普及后,牛力逐渐退出盐场,今天延续下来的是烹饪技法和习惯,肉质大概是无缘再见。
水煮牛肉也是盐工最先吃起来的,但他们真正大量赖以为食的,还是烧牛肉这类更廉价、油脂丰富的菜式。用自贡人的话说,好的牛肉都给资本家吃了,留给盐工的是边角余料,不过也看年景。边角余料以及牛肚、牛板筋这些下水,主要是盐工发挥想象力发明出来的吃法。
其中烧牛肉最为普遍,它用的是牛腩,肥肉占比大,也符合体力劳动者的需求。自贡汇兴路上有家“大安烧牛肉”,大安是地名,老店开在燊海井一带,光顾的就是盐工。
老板陈彬今年40多岁,他说小时候看到过来店里吃饭的盐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场景,有的还光着膀子。陈彬的上一代人开了家烧牛肉店,用最古老的方法吸引盐工:将两锅热腾腾的烧牛肉摆在店门口,桃李不言,食客自然寻味而来。
▲大安烧牛肉的厨房里,师傅正在使用直径一米二的大锅翻炒
在“大安烧牛肉”的厨房,有口大锅直径一米二,厨师伸长脖子挥舞大铲,一早就要将当天所需要的牛肉翻炒得当。这一步是为了入味,炒到七八分熟,起锅,倒入另一个钢桶里,接下来就得小火慢炖了。这口锅有机关,一分为二,隔板有孔洞,汤汁流到隔壁,为的是稍后煮萝卜,煮萝卜不能超过半小时,出菜的时候再合二为一。
说起来就是萝卜炖牛腩,全中国人都熟悉的味道。今天的烧牛肉比当年盐工所吃大概要讲究一些了,最佳是带筋的牛腩,都是瘦肉的可不行,得有肥有瘦才有嚼劲。
到陈彬是第二代,但20多年来味道几乎没有变化。吃起来真是美味,令人满足,特别是白萝卜,柔和而且浓郁,吸饱了红烧牛腩的香味,几乎可以只吃萝卜不吃肉。尤其是冬天,热着上桌,快快吃起,吃得慢了,碗里就浮上一层牛油,没那么可口了。
陈彬说那时的盐工吃起来是真快,一会儿一碗,一会儿一碗,碗堆叠在桌上,看谁堆得高,约莫也有点炫耀的意思,言下之意是今天发工资了。据陈彬猜测,台湾地区流行的红烧牛肉面就得到过大安烧牛肉的启发,不知真假,但风味上的确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油多味足,适宜搭配主食,只不过在自贡,人们吃红烧牛肉是配米饭。
大安烧牛肉店里还有十几种牛肉菜式,其中冷吃牛肉是我在自贡吃到过的最喜欢的味道,肉丝分明,每一条都硬朗有力,当然辣味也很足。我们是在烧牛肉快吃完的时候,突然听说也有冷吃牛肉,本来并无期待,但一入口就停不下来,这一份原本是下酒凉菜,一会儿就光盘了。
我回北京后还时有想起,当时记住了它淘宝店铺的名字,下单寄到后迫不及待地拆封,发现气质与店里的判若两人,原来令人倾心的丝条状没有了,只是僵硬的条块状,肉也硬,那种辣味十分凛冽,想来真空包装的食品,要做到与现场同样好吃,是件很难的事。
在电子厂餐馆无意中吃到红烧牛掌。乍听牛掌,还反应不过来,实际就是牛蹄,口感上可以类比猪蹄,但你不吃的话想象不到,牛蹄比猪蹄有筋道三倍,不,或许是五倍,它的软糯与丰富的胶质,很难有其他食材可以抗衡。
红烧牛掌一上来先声夺人,舌头口腔统统遭到伏击,实在是辣,难以形容,只觉得嘴里刀光剑影,刺激得我眼泪立刻流下来了,可还是不由自主地又夹了一块。切成小小一块,异常坚韧地与牙齿较劲,现在写来真是口水涟涟,我以前不知道想到一种辣的食物也能有类似望梅止渴的效果。
头脑里不知哪块区域在做决策,抱以侥幸,盼望下一块或许没有这么辣。糊涂透顶,怎能不辣。几块牛掌夹走后,埋伏在牛掌底下的小米椒暴露身影,真是把辣椒当作垫菜似的铺了厚厚一层。
这家电子厂餐馆正如其名,就开在无线电二厂的围墙根下。厂子现在当然关门了,当年盛况空前,80年代,很多人家里的砖头收音机都出自该厂。门口那条马路上,挑着凉菜来兜售的就有十几家,都想做厂子员工的生意。到年,厂子彻底垮了。
餐馆曾师傅,30年前做的也是厂子员工生意,没想到不论是厂子还是凉菜摊子都黄了,自己成了唯一留守的那个人。在这种情形下,也确实只有味道好,才能从远处吸引食客,让大家跑一趟,仍感到物有所值。
别的不说,不知从何时开始,电子厂餐馆在自贡城里获得了一个“必须预订”的名号。除去上海,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市民,下馆子并无事先预订的习惯,人气旺的餐厅,去了大不了就是排队,有的餐馆干脆拒绝预订。而这家电子厂餐馆,我们在出租车上谈到它时,师傅在旁边搭话,预订了吗?这家不预订吃不上。
订了的。头天早上打电话预订了一席,甚至把具体菜式都报上名去。原因在于,像牛掌,每日只备一二十斤。物以稀为贵,这是在别处吃不到的部位,因此总是最早被预订一空。说起来很少有餐馆愿意整治牛蹄,也有道理。
因为牛蹄大概是牛身上最腥的部位之一,曾师傅调配去腥配方,三四年间才逐渐完美;而且程序相当复杂,头天早上就得准备,清理干净后,要放流水冲泡半天时间,随后才是浸泡过夜,中间最好多换几次水,曾师傅说他每个月光是水费就要交好几百。即便如此,我看曾师傅还是未必有十足信心,加入大量小米椒,大约也有用大量的辣压盖住腥味的意图。
曾师傅大概不知,自贡人做牛蹄也有其历史。自贡过去盛行吃牛肉时,原料易得,牛蹄这般难以去腥的部位,多半是一丢了之。据说有盐商想吃熊掌又不得,异想天开,拿牛蹄代替,所以才会将这道菜称为“熊掌牛蹄”。过去,牛蹄上桌前还要摆放成掌的形状,做一点类比熊掌的形象工程。
我在陈茂君所著《自贡盐帮菜》一书中读到它的烹调手法,与曾师傅所做已大异其趣——用姜、葱、料酒去牛蹄腥味,反复四五次之多,加肥膘肉、醪糟汁煨软,再上笼蒸四五个小时。
不过这家的菜式就是比一般盐帮菜更辣,比如我们还点了三条鲫鱼,也是极辣,我亲眼看到辣椒入锅是用“倾倒”的方式,出手阔绰。见此情景我心中感慨,没想到这辈子吃辣的巅峰就在这里了,此行去写“辣”的同事,去了湖南和江西,不知在“辣”的层面能否胜过我这家电子厂餐馆。
餐馆挨着一个小破池塘,地势略低,平处,黑色的东西高高堆起一个山包,是无烟煤,这是个到现在还用煤的餐馆。曾师傅艺高人胆大,年初从贵州拉回煤,一口气买了6吨,花掉将近5万块。用的辣椒则是云南货,一大箱,高高堆在墙边,随时准备跑进厨房跳入锅中大干一番。准备功夫都在厨房外。曾师傅在厨房里出手豪迈,不是没有道理。贵州的无烟煤,云南的小米椒,炒一桌自贡的盐帮菜。
曾师傅这家小馆子,完全就是我们此行自贡所见所尝的盐帮菜之缩影。不只是味型上,还在于其精神。时代背景剧变,繁荣一时的电子厂倒闭了,赖以为生的餐馆反倒存活了下来,曾师傅取其精华,全国范围内寻找生产资料的最优解,把一家小馆子做得红红火火。
此地再往前追溯,它所在的高凉山一带,是明末清初陆路盐道的必经之路,从自流井盐场,盐工挑着担子东行,一直走到沱江的牛佛渡口,那是古盐道的繁荣呈现。
椒姜双雄
椒是鲜椒,姜是鲜的嫩姜,二者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川菜普遍更习惯用泡椒、干椒和老姜,但自贡盐帮菜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新鲜的辣椒,用鲜味更足的嫩姜,还有新鲜的花椒,这个复合味一出,固然辣、固然麻,可总让人欲罢不能,成瘾性就在它的鲜。
不瞒大家说,我在自贡那几天,虽然为口腔溃疡叫苦不迭,有一天半夜却无法自制,在酒店房间里吃空两袋冷吃兔。手比脑子快,等理智觉醒,所能做的也只是,每吃一口就自问一遍,你在干吗?你快收手!后来又吃到冷吃牛肉,还特地记下淘宝店铺地址,未雨绸缪,为回北京后下单做准备。凡此种种,都是自贡盐帮菜叫人难以抗拒的证据。
椒姜双雄,重点为青蛙和兔子打配合,由此诞生仔姜田鸡、鲜锅兔,这两道是如今非常流行的盐帮菜。
吃田鸡,可以追溯到盐商开的宴席。自贡盐商吃出的花样不少,就像在扬州,盐商为吃一口鲜捕鲥鱼,也大费周章一般。如出一辙,我在自贡听到的最神秘兮兮、以讹传讹的一样食材叫退鳅鱼,传闻它出水即死、死后肉质立刻变为豆腐渣,所以只能现抓现烹。
▲宏发餐厅的仔姜田鸡
物以稀为贵嘛,盐商要吃就吃普通人吃不到的东西,所以有一姓王的大盐商,早上第一顿就要吃它,有需求就有供应,从产地沱江至这姓王的家中,共一百多里地,烹调好的退鳅鱼装入铜炉,击鼓传花般送到盐商家里,一路都有小火煨之,送到盐商床头时,嘿,还热乎着。
还颇有一些残忍吃法,什么猪血泡、鹅掌烙,如今已经见不到。其中“坛子青蛙”倒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大概因为这种食材本来就田间可捕,不会被盐商霸占。
关于坛子青蛙,我在自贡听一些人讲起,也在书上看到过,场景大致是这样的:坛子里盛盐水,同时再放几根木条,将活蹦乱跳的青蛙倒进去,可水是咸的,青蛙就会跳出,挤到木条上,再落水,再跳,如此反复,有说密封几个月后再蒸的,也有说等青蛙激烈运动一会儿,立刻拿去蒸的。据说此时的青蛙受盐水刺激,肌肉会充血,因而比平时更紧致、更美味。
食用青蛙的习惯或许由盐商开启?未必是,也不必去考证,反正“仔姜田鸡”这道菜在自贡很受欢迎。我也记得有几年,北京很流行吃牛蛙,印象中有个词叫“沸腾美蛙”,特别是夜宵场所,占有率几乎可与小龙虾一战。田鸡腿上的肉是很多很鲜美的,尤其是腿骨细细一条,比啃鸡爪、拨虾壳什么的还更简单些。
自贡人因为爱吃田鸡,而形成养殖产业链。我后来去自贡西北角上的荣县,在那里的菜市场,见到不少摊位在售卖田鸡。它们暗绿色,并不鸣叫,待在网兜里,网就在地上,跳来跳去,跳不出去。
我跟老板搭话,这是野生的吗?老板笑话我没常识,冬季,田鸡都在冬眠。杀田鸡那一幕也是看过后无法再忘(此处需要血腥预警,不想看过程请跳至下一段。)只见摊主老板将头一剪,又迅速将四脚脚蹼剪去,剪刀头不知在哪里一拽,整张皮就撕了下来,丢进桶里,身体还在动弹。处理青蛙是分工合作,另一个人从桶里捡出青蛙,一分为二。这样处理就算完成了。
蛙这种“田鲜”,应季才味道鲜美,就像黄鳝或泥鳅,追求鲜味的自贡人会告诉你,不是野生的根本不值得吃。我从小在浙江的乡村长大,村子依山傍水,乡村野味吃过不少,还记得的有蛇(还吞过蛇胆)、野猪、野兔、斑鸠,但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领略过黄鳝或泥鳅的滋味,我不喜欢那种绵软没力气的鱼肉。
夏天倒很能吃到一两顿田鸡,农村孩子,下了课去田里钓青蛙,甚至是课余活动。我妈妈是拿青辣椒和老姜去炒,好看,闻着也香,印象中我小小年纪开始喝啤酒,就是那会儿从吃田鸡开始的,实在太辣了嘛。
不过这趟在自贡,我只在宏发餐馆吃到了田鸡。
问起一些当地人,去哪家吃鲜锅美蛙,都说“哪家都行”,但会立刻补一句,现在不是季节,一副对冬天还要吃田鸡兴趣寥寥的样子。我、摄影师以及自贡朋友袁先生,生拉硬拽去了宏发餐馆,也是开了多年的老店。店里老板说,夏天他们生意是很好的,桌子都要摆到店门口,这还要排队。虽然不应季,这家的田鸡腿肉肥肥弹弹,爆炒得当,味道是不差的。
再说兔子,名菜叫鲜锅兔,无论是配料还是烹饪手法,与田鸡大体相同。鲜锅兔和仔姜田鸡,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红红火火,比一口烈酒灌入肠胃阵势要更大,椒姜双雄对口腔的猛烈刺激,又鲜又辣,非常引发食欲。
▲自贡人爱吃兔子,阿细餐饮的创始人涂克敏年新开了村村兔二,是个以兔子为主打的餐馆
原来兔子是在厨房里现场宰杀的,现在不允许了,退而求其次,当天去市场里买现杀的回来。自贡人爱吃兔子,尤胜过田鸡,兔子一年四季都可吃,做法也多样。自贡有家年新开的店叫“村村兔二”,店里光吃兔子,菜单上有18种兔子菜。
厨师告诉我,本来准备了30多道,18道还是精简后的版本。其中我喜欢吃的有兔头、小煎兔,鲜锅兔也不赖,其中最辣的就是鲜锅兔了,真是名不虚传。
冷吃兔在自贡很有名,几乎家家都会做,所以去市场买兔子的,有不少是普通人家。餐厅更上一层楼,为食客排解麻烦,做去骨的版本,也学会了做真空包装到线上卖。冷吃兔就用的是干辣椒了,作料很多,其中有花椒一味,整个烹煮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入味的过程。
出锅前要用红油再烹调一次,为的是增亮,也有用油隔绝空气的意思。冷却后再吃,风味无穷。但确实,好与不好,吃在嘴里是很明显的。我在荣县市场上见到几个自制冷吃兔和冷吃牛肉的摊位,一盆盆堆得满满的,灯光之下十分诱人,于是忍不住称了半斤冷吃兔,油太大,回味也不好。你要去问自贡人,他会告诉你,最好吃的就是自己家里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