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巧琳PalomaFang台湾女孩的

编者按:

中国特色地方美食承载从古老到现代的变迁,凝聚文化与民俗的精髓,传达中国温暖向上的精神面貌。中国特色地方美食是中国人味觉集体记忆,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语言。中国特色地方美食中蕴含的生活哲学,是中国人价值认同与文化担当,是感知人、文化、价值观最直接的方式。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形势愈加严峻复杂,中国迫切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华美食则是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工具。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一级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发起,携手全美中餐业联盟(美国中餐联盟)、美国中餐产业联盟、西班牙中西美食交流协会等各国美食专家、企业、机构打造“中国厨房”,完成中华美食全球推广的国家工程。

只要有阳光和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央视融媒体"中国厨房"西班牙中餐传播家系列专访已上线,我们走遍世界,为您寻访在全球传播中华美食的人们。世界上中餐好厨师、好餐厅、好老板均会一一奉上,心灵故事,感动中国,按图索骥,大快朵颐!

正文:

“中国厨房”海外寻访至今,我们共同的感受是,概念上的中餐已经升级到了2.0时代。在越来越多老外的认知里,中餐已不再只是咕咾肉、春卷和炒饭这些传统菜品的代名词。现在的中国,生动多元又不免神秘,让全世界愿意主动上前了解更多。从中国美食开始来靠近并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是很多外国人第一次接触中餐的心理动因。

西班牙一家权威美食杂志《大都会指南》(Metrópoli)调查结果显示:在西班牙,中餐馆的数量位居亚洲美食餐厅之首且风格各异。其中,粤菜近几年来更被视作中国的“代表菜”,成为中餐席卷全球的时代巅峰。

一个阳光正午,我们来到马德里最古老的马约尔广场附近,这一带原汁原味保留了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朝风格的城市风景,也是游客最爱扎堆的城市一角。一栋栋临街老楼堆出一个电影片场,漫步其间,时间仿佛就慢了下来。我们正要行过马约尔广场角门一处街道,街对面一个墨绿的门面顿时吸引我们的目光。走近看,墨绿的外墙上写着“HONGKONG70”的金色大字,底下用地道的港式海报、茶餐厅餐单和霓虹点缀,风格强劲,简单直白,散发出香港70年代的市井烟火气。好似一间旧日的香港茶餐厅从天而降,又如掩映在中国城市街头的那些宝藏小馆,小门脸激发大期待。

原来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访谈地点。到店之前,我们对今天访谈对象了解有限,就只知道,这是一个年轻的台湾女孩。

进到店里,才发现这真可以说是一个空降到马德里的老香港——墙上张贴着的70年代的正宗港式海报,墙饰装置、照片摆件,全都透着浓浓的香港市井风味与趣味。餐厅的格局是典型的西班牙式老建筑,错落和角度暗藏局限,但没想到竟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旧日港式茶餐厅完美契合,这里一道老式手拉铁门,那里一个紧致玻璃台,竟让空间活色生香起来。

老香港的茶座、街头大排档和绚丽歌舞厅,在并不大的餐厅里和谐共存,功能互补,相得益彰,不得不佩服设计和装饰上的用心和巧思。除此之外,餐厅水泥地板上还画着香港特色的“请勿停车”黄色标识线,餐桌的玻璃台板下一张一张铺满广东麻将牌,摆好的餐具是浓烈又熟悉的万字杯碟,繁体字旧报纸排版的点餐单,出彩又精确的细节数不胜数,也让我们立即读出这餐厅的主人对老香港的熟悉和神往。

“食神”“黯然销魂饭”“花样年华”......店里这些犹如“暗号”般的浓郁的标签,也洋溢着餐厅电影场景般的设计理念,也让人展开想象,来这里的客人,应该对王家卫、周星驰的电影不会陌生。

店里的服务员为我们沏茶,在窗口落座的我们还在环视餐厅的各种细节意犹未尽。这时,一句甜软台湾口音的“欢迎光临”从餐厅进门处传来,话音未落,一位身着克莱茵蓝西服套装的年轻姑娘笑意盈盈向我们走来——正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人物,也是这间“香港70”中餐厅的主理人方巧琳(PalomaFang)。

这天正好是国际女生节,上午连续做完两场“Women’sDay”公益演讲的方巧琳,马不停蹄赶回餐厅与我们见面。这个年轻女孩儿时尚靓丽,栗色的长发,潮流的妆容,休闲风的职业套装,既专业又亲和,礼貌的谈吐,软糯的口音,爽朗的笑声,是一眼便知的那种“美好的年轻人”。

听我们夸赞餐厅的审美意趣,方巧琳便热情介绍起她这家年轻又热门的餐厅。她笑着说:”我们这里可是马德里现在最出时尚大片的地方哦。“有太多时尚媒体都喜欢来这里拍模特大片,深深喜爱这里因文化对撞而带来的奇妙反差感。有时候,媒体索性邀请方巧琳入镜和出片,她风格鲜明的中国脸孔,也具备这种时尚功能。

因为知道她下午还有女性主题活动要奔赴,我们马上开启了对她的探索和访谈。大家都抛出了同样的好奇——一个如此年轻的台湾女孩,怎么就想起要开一家老香港主题和情怀的中餐厅呢?

我将来绝对不开中餐厅

在西班牙出生,方巧琳属于年轻的新一代华侨。在遥远的八十年代,从中国台湾来到西班牙学时尚设计的妈妈和同样从台湾学习经济的爸爸,在马德里同一家中国超市打工,相识相爱。爸爸妈妈虽然都没有餐饮行业背景,但最终选择开了一家中餐厅,开始了家族生意。第一家餐厅的名字是“少林”,后来又开了“千佛”,充满中国文化趣致。

方巧琳在马德里出生,因为生日相近,妈妈为她取了西班牙再美不过的名字Paloma(帕洛玛,纪念圣母帕洛玛的生日;帕洛玛也有“鸽子”的意思)

小巧琳3岁的时候,有天妈妈突然发现,女儿即便听得懂中文,但脱口而出的已经是西班牙语。妈妈大为震动,认为“绝不能让女儿成为一个‘假洋人’”,于是立刻行动,把小巧琳送回台湾跟奶奶一起生活,接受系统的中文和中国文化教育,确保中国文化的根能在女儿身上留住。

再回到马德里时,方巧琳已经14岁。她一点点重新适应了马德里的生活,这个性格开朗大气的女孩儿,也迅速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但那时的她还是有最介意的事情——每到放学放假,同学朋友都自由了,可自己偏只能到爸妈的餐厅里帮忙。所以她发誓:我将来绝对不开中餐厅。

而事实上,这也是二代移民大多数的态度。从小在中餐厅环境里浸润长大,新一代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另选事业跑道。

大学时,方巧琳选的跑道与妈妈当年的一样,都是时尚设计,并且专攻鞋履设计和制作。毕业后,她也似乎为了远离家族的餐厅事业,去到西班牙的皮革之都埃尔切,开了自己的鞋履进出口公司。

因为公司业务需要,刚创业的方巧琳把公司的制作车间放在了广州,并且频繁往返在西班牙和中国之间。与从小吃到大的中餐是那么不同,广州美食让她大开眼界,大快朵颐,她尤其喜欢港式茶餐厅里寻常但鲜活的传统美味。

有次去广州,她带上了公司团队几位西班牙人,偶然发现,这几位的厚重行李里,竟然都塞满了西班牙火腿、罐头,有的甚至还带上了足够吃满旅行全程的西班牙面包。这让她哭笑不得。但同事们强调,到中国后一日三餐都得是油腻难吃的中国菜,他们的胃可受不了。

难以置信的同时,方巧琳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上身,“没想到老外对中国菜的误解竟然这么深,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不应该这样被传递出来!”这个”觉醒时刻“,方巧琳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她跟我们开玩笑说:”我觉得我身上真的是有中餐基因哎,我那时做了各种计划,跟我爸妈斗智斗勇,想躲开他们要我接手家里餐厅的想法。西班牙人说‘你不想喝肉汤,却偏偏要喝三碗’。到头来,我算是躲开了爸妈的餐厅,但还是没躲掉我自己的餐厅呢。“

回到那个十多年前的中国广州,那个方巧琳的”觉醒时刻“。她花了好大功夫,终于成功把西班牙同事们拉去吃了一次自己最爱的广东早茶,没想到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同事们对中餐从误解抗拒,迅速切换成浓烈爱意,从各种茶点,到后来的凤爪蛇羹,美食上的冒险精神倒让方巧琳大感意外。

“原来老外完全可以百分百接受中餐嘛!”已经积累起商业判断和经验的方巧琳也看准海外中餐的巨大市场潜力。广州之行后不久,她快速关停了进出口公司,说干就干,选址开店,马上转头进入餐饮行业。

她要开新一代的中餐厅。

爸妈怕我付不起房租

可是中餐菜系那么多,什么样的中餐模式适合当地?

想来,中餐进入西班牙已有多年历史。在热爱美食的西班牙人看来,“中餐“带给他们的印象,经历了多次变迁。最初一代中餐厅里售卖的,是廉价快捷的低阶便当,就连这里的中国人都不大会去吃;慢慢逐步有了适应地方口味的融合菜馆和中餐外卖,也就是方巧琳父母这一代的中餐厅,刻在方巧琳们儿时记忆里的无非春卷、炒饭、杏仁鸡这些油大粗粝的菜码。

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搭边一点中国口味的面目模糊的所谓“融合菜”成为西班牙人对中餐的整体印象。

随着新移民的身份变化,伴随越来越多有资本背景的商人和大型餐饮品牌的加入,此时出海的中餐逐步精致高级起来,这其中,口味和食材都跟西班牙颇为接近的广东菜,开始收获最多西班牙人的喜爱。美食作家甘查·克雷斯波就写过,粤菜在西班牙拥有大批“粉丝”——时下西班牙最火的就是广式点心,比如虾饺、蒸饺、云吞面,市面上也可以买到来自中国的健康食品,比如出自广州的王老吉和广式龟苓膏。

本身就喜爱广东街市小吃的方巧琳,决定开一家正宗的、不迁就本地口味的港式茶餐厅。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新锐且大胆。所以,巧琳的爸爸妈妈并不看好,甚至都没有把自家餐厅店面租给她,怕她这间太过理想化的餐厅无法在现实里存活,女儿多半是会付不起房租。

但方巧琳有自己的决断,更坚持自己的执着。她说,她选择港式茶餐厅,除了要介绍和传播正宗口味的中国美食,更是要制造一种体验方式,让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在她的餐厅里呈现和回归。

她坚信,除了肤色不同,自己其实就是个西班牙人。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让她深深着迷,在她看来,这种迷人和文化吸引力,是世界性的,并且早已在她的同学朋友间,在西班牙和欧洲的年轻人那里得到了验证。

我们问:你着迷的中国文化和传统,是什么样的?

她清楚地表示:就像王家卫电影里的那样。我这一代的欧洲年轻人,都是看王家卫电影来了解中国,然后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的。

在西班牙出生、中国台湾学习长大的方巧琳,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多是从电影中获得的。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马尔丹说的,“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

方巧琳和全世界她的同龄人一样,对中国导演王家卫的电影情有独钟,《花样年华》是各国电影榜单中一定会有的作品,中式复古唯美,深藏东方文化况味。影像制造的独特东方美学韵味,来自扎实的中国文化之根。

这便解答了我们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台湾家庭成长的女孩方巧琳,开了这么一家充满老香港情怀的茶餐厅。可不是么,环视这间餐厅,到处是王家卫电影的符号。“香港70”的复古灵感正是源于电影中的经典元素。

曾几何时,对这个世界上的新一代年轻食客而言,一间餐厅提供的,除了餐桌上的美食,还应该是这家店独有的气质和氛围。人们常说,一个好演员的标志是有能力在无形中进入一个角色,同样地,方巧琳认为一个餐厅也是一个剧场,视觉画面与主题情感应该完美融合,将食客带进各自的心灵空间。

一个世界的构建,也是从时空的建立开始。设计师出身的方巧琳亲自操刀,她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她所钟爱的七十年代老香港,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带有西方文化气息,既流露中国古典审美,又洋溢中西文化的交融。“暗号”就此对上,“香港70”餐厅被客人们喜爱和打卡的,正是如《花样年华》那个古典与现代中西合璧的南中国的文化缩影。

一挂挂新鲜出炉的烧腊、一张张街头电影海报、一个个广东小碗,每个老物件方巧琳都亲自淘买,今天餐厅里客人出片量极大的桌面麻将牌,她当时一次豪买四十副,还引得店家对她侧目,问她是不是要开棋牌室......

一路留下各种挑战和故事,“香港70”用巧妙空间格局和正宗中华美食,在世界都市马德里各国游客如织的老城中心,向对遥远中国拥有共同好奇和相似文化认知的全世界年轻人,讲述一个文艺又尘世的故事,回味悠长。

给每个小笼包注射激情

然而,餐厅最初的进展并不顺利。

开门第一天,有客人迎面问:“有炒饭吗?有春卷吗?”

当被告知“都没有,但有叉烧、河粉.....”,客人便带着一脸疑惑离去。

更要命的是,“香港70”的第一家店开张是在年的年初。疫情的快速席卷,让餐饮业成为最早被重创的行业,更何况这一间刚开业的中餐厅。所幸,马德里大区很快就逐步放开了餐厅的运营限制,尽可能地帮助餐饮行业恢复。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应付疫情影响,一边方巧琳也带领团队做了很多探索。

她回忆道:我们的厨师和服务员并没有做特别的区分,大家都会轻松主动地为客人介绍我们的菜品,就像聊家常一样呢。中国国新年的时候,我们通过给客人介绍一张麻将牌,送客人中国年硬币红包,并且在中国饺子里藏硬币,吃到硬币的客人会像吃到这里三王节蛋糕里的国王一样高兴,就爱再来这个餐厅。

她又说:刚开业的时候真的是各种难,但哪怕暂时的出品不完整、不完美也没关系啦,因为我知道我们在走一条全新的道路。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做难事必有所得。

就这样凭着疫情期间的“傻傻坚持”,仅一年以后,不仅“香港70”名声在外,方巧琳竟然又在华人区开出了分号,而在商业逐渐恢复的市中心,她也陆续推出菜品差异的餐厅,今年的计划是开到六家。

这个完全可以当时尚博主的年轻女孩儿,才三十出头,谁能想到,她已经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全新形态的中餐城池,每日盈门的同样以年轻人群为主的食客们,不仅把她美轮美奂的电影餐厅传遍社交媒体,更是对餐厅里的中国美食餐点如数家珍。

食在中国;中国食,亦可不在中国。面对越来越年轻化的餐饮市场,方巧琳的中餐理念是坚持传统口味,但在形式呈现上需要百变创新。

餐厅的数款网红美食中,一道小笼包让我们印象深刻。

小蒸笼里捧出的是用四种本地食材天然染色的包子皮,油润滚圆,包子之间铺上可食用鲜花,是欧洲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更特别的是,包子上插了颜色一深一浅小管两根,古老的小笼包,混搭了时髦小点心的活泼俏皮。

方巧琳熟练地为我们示范小管的妙用。她涂了漂亮甲油的纤纤手指轻点轻压,小管里的汁液就一节一节很快注入小笼包中。全程轻巧极了,又好玩又好看。

她跟我们解释说,这么设计是客人带来的灵感。她看到西方食客用筷子夹小笼已经不够灵巧,服务员教他们蘸醋吃时,总有客人手滑,包子飞走,还溅一身醋。用这么个办法,把醋灌到注射管中,轻轻一按就小笼蘸醋了,方便且贴心。

小笼包也许别的店有,但插上了可爱的小醋管的小笼包只此一家,菜品立刻变得新鲜有趣起来,通过食客的手机镜头,在社交媒体泛起一轮又一轮的话题涟漪,不消多久,“香港70”的小笼包,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菜品。

放下小醋管,方巧琳感慨道:“我当时真的是充满激情,每天好像不睡觉都可以,基本上全部时间都待在餐厅里,发现这个问题,调整那个细节,一刻不停。”

这样的激情不单单点化了小笼包,今天“香港70”的叉烧拼盘、干炒牛河,亦或是黯然销魂饭,都是必点的招牌,也吸引到好几位米其林大厨前来专门探究。

方巧琳说:“餐饮自带传播属性,网红菜让人产生拍照欲望,文化传统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会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中国菜和中国人,并能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

我为年轻中国代言

在寻访期间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