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姆吞食魔果的人盲目的追求,是一种疯

《吞食魔果的人》是作家毛姆的作品,小说在开篇写到:“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也可以说是天下芸芸众生,都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这些人就像是有轨电车,永远在同一条轨道上来来回回地运行,周而复始,千篇一律。”

小说中的主人公威尔逊则是敢于抓住自己人生轨迹的人。于是文中的“我”说,要好好看看这样难得一见的人。

1.无论忙碌闲暇,珍惜眼下时光

“我”在意大利卡普里岛朋友的别墅中避暑,一群人在一起聊天。这是一个旅行的好去处,那里能看到整个海湾,还可以看到太阳西沉时海岛的剪影,令人心旷神怡。

朋友把“我”介绍给威尔逊认识,我们一起在露天广场的餐馆吃了饭,简单聊了几句。在这座岛屿上,流传着他的传说,他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敬佩的人。

他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退休了的生意人,靠一份退休收入生活,没有什么特别。

的确,很多人看起来都很普通,但是你并不知道他的精神是何其伟岸。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约了威尔逊夜晚爬山,由于朋友临时身体不适,这场夜游便只有“我”和威尔逊两人。

两人吃着东西,喝着酒,聊着天,不紧不慢。威尔逊说,很少有人懂得闲暇,这是人类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宝物。人们总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却不想为了什么而工作,不就是为了获得闲暇吗?

与毛姆写作的时代相比,现代人更缺少闲暇。人们忙忙碌碌,行色匆匆,被时间追赶着,被时代裹挟着,自媒体文章贩卖焦虑,知识、爱好、摄影、厨艺后面都恨不得加上“变现”两个字,似乎一件事情不和金钱挂上关系就显得毫无意义。

商家极大宣传优惠力度,无非是为了把别人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人们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心甘情愿付出财富。然后,又从别处找回这些失落的金钱。

即便偷懒时,想放松时,人们也难得闲暇。各种电子屏幕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小视频、标题党爆文恨不得时时刻刻拿走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难得有时间放空自己,让心灵休息。就连放下手机去旅行,也要不停拍照留念,到网红景点打卡,然后发布朋友圈。

和威尔逊聊天,“我”发现他其实蛮有学问,他熟知这座岛屿的历史,他说,住在这里之后,他有很多时间读书,感觉历史变成了真事,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古时。

现代人有时也会像威尔逊一样,想生活在过去。屏蔽朋友圈,精简通讯录慢慢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人们没有办法真正回到古代生活,就在通讯上尽可能简洁。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别人点赞的,自我认可就足够心生欢喜。

2.心之所念,愿倾其所有

威尔逊来卡普里岛已经十五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正好月圆,他被迷得神魂颠倒,岛上的一切都让他沉醉。他的妻子去世,女儿也患病离世,他没有亲人。回到英国后,他继续做银行经理。

对于别人来说蛮不错的银行工作,在他看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小岛令他心驰神往,他宁可离开银行。

生活就是这样,你所厌烦的暮暮朝朝,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岁月静好;你所羡慕的星辰远方,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细碎日常。

一年后,三十五岁的他决定不再工作。他用所有的财产买了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险,能维持到他的生活到六十岁。

“这真是荒谬,一方面牺牲一切只为过快活日子,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进项供你过快活日子。”

尽管如此,威尔逊仍然觉得,付出些代价,换来二十五年潇洒人生,值得。

“我”为他担心六十岁之后的日子,他却说自己未必能活到六十岁,如果能,也可以了无遗憾主动离开人世。

后来“我”去参观了他的住处,大致能描绘出他十五年来的生活。游泳,远足,读书,弹琴。喜欢与人交往,又保持一段距离。生活节俭,但是也不苛待自己。他活得自私,沉醉于大自然,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帮助,但是也没有伤害任何人。

说不清威尔逊到底是聪明还是睿智,但是他确知自己的心思无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上,能感知自己内心并能为之付出的人,少之又少。不干涉他人,不委屈自己,也是一种境界。

3.理想和现实,孰轻孰重

多年以后,“我”再次来到卡普里。朋友说,威尔逊的保险已经到期了,他的故事其实蛮可怕。

保险到期后,他没有离开人世的果决,于是他开始借钱,开始赊账,他尴尬地拖了一年时间,最后在住处燃起了焦炭。

他被人发现时,还有一丝气息,被抢救以后,肉体康复,但是精神却出了问题,疯疯癫癫。他被人收养在棚子里,夏天热得像火炉,冬天冷得滴水成冰,他还被迫提水,清扫牛棚,做数不清的杂活,此外,他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在山里乱跑,像一只瘦到惊吓的兔子。

“我”再见到他时,他根本不认识我,而是像一只被猛兽追逐的猎物,逃走了。六年后,威尔逊在野外死去。

二十五年的快活生活,换来的是凄惨的晚年生活,到底值不值,各人自由评说。

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吞食魔果的人》,其中的“魔果”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北非的忘忧花果,吃了之后会上瘾,甚至产生愉悦的幻觉,使人沉醉其中,倦慵懒散,不思劳作,享于安乐。在毛姆笔下,威尔逊就是吃了这种果实的人。虽然他有勇气,有智慧,有追求,愿意为心之所向放弃一切,但是结局却并不美好。

威尔逊虽然说自己没有任何后悔之意,可是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光,在他燃气炭火的那一刻,在他终日疯癫的残年,他是否仍心甘情愿,文中并没有交代。那时,他已经丧失了诉说的权利,没有人听他讲述,甚至他自己也放弃了表达的能力。

与《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不同,他不是为了追求艺术与精神世界而出走,他是为了大自然而遁世。可以说,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结局都比较惨淡,但是这部小说中,毛姆表达的似乎不是赞同的态度,而是对抛弃世俗的一切所换来的结局的一种反思。

理想和现实,到底孰轻孰重。威尔逊的理想得以实现源于他本就孤身一人。没有父母,没有妻儿,这是现实中的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情感不是羁绊,而是温暖我们的心灵的良方。

理想并不是放弃现在的一切,追求一时享乐,而是凭借时间和心力一点点去积累,让自己靠近想要的生活。

因为一次旅行就决定放弃之前的生活,来到美景如画的地方居住,这恐怕不只是小说中的人物才会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会爱上一个地方,然后放弃曾经的成绩,在那里停留。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工作,而是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始。

人生来本就一无所有,又何惧重新来过。只是,像威尔逊这样完全靠保险生活的人,却是少数。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持,谁能说远离人群的生活就是享受呢?人生最大的欲望就是生,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又如何去体验生命的美好?

为了心之所念,可以倾其所有,却不是自断后路。并不是说要为自己寻求退路,而是要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生活未曾优待谁,也不会主动刁难谁,没有必要完全放弃生活。在追求心之向往时,不忘记稍微用劳动过一些有烟火气的生活,换取养活自己的物质,日子才能舒心而长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