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电影院名字叫星桥电影院,就在星桥街上。而我却是先知道电影院,后来才晓得星桥街的。我小时候家住在成都无缝钢管厂第一福利区,当时钢管厂是有俱乐部的,偶尔也会放电影。不过放电影一般都是在晚上或者是星期天,因为是厂里的俱乐部,不能够在大家上班的时候开放,所以我想看电影就只能到星桥电影院去。
我在双桥子站乘坐二路公共汽车,到九眼桥终点站下车,下车后,往南方向走几步,就到了九眼桥北头,然后右转走进星桥街,星桥电影院就在星桥街的中间。我原来以为是因为有了星桥电影院,才把这条街取名叫做星桥街。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地图上就已经有了这条街了。
年,中共成都市东城区委、区政府自筹资金19万元,在外东九眼桥星桥街上修建了一处专业电影院。该工程于年秋奉令暂时停工,东城区委、区政府为解决外东地区广大群众看电影的需要,商议决定由区文教局出面,向区工会暂租借东城区职工俱乐部礼堂(老东门北马道街)来放映电影。
▲上世纪90年代星桥电影院的电影票
区文教局于年4月抽调人员积极进行影院放映前的准备工作。于年5月31日试映,6月1日正式对外放映电影。从年6月到年12月一直在东城区职工俱乐部礼堂(老东门北马道街)以星桥电影院的名字放映电影。
后来,星桥电影院交付给成都市文化局。年夏,成都市财政局拨款4万元,交由成都市房管局下属房屋建设公司二队(今成都市第六建筑公司)修建,同年7月动工,12月底星桥电影院建成,年1月正式交付使用。年4月,奉上级指示,全市上映批判影片《清宫秘史》、《桃花扇》等影片,星桥电影院立即在新址进行对外放映。
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是非常缺乏的,猪肉等生活物资都是凭票供应的。精神生活更是缺“钙”,当时流行一句话:“中国电影,只有新闻简报”。70年代初,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因为有一点点男女亲热的镜头,不知道勾住了多少年轻小伙子的心。星桥电影院对面有一家很有名气的饭馆名叫“大埊春”,历史悠久,生意特别好。其实,星桥街上远不止这一家餐馆。
九眼桥北头下桥,左拐往东方向在星桥街左边(就是南边,靠河这边),依次是九江春饭店、食品干杂酱园铺、针织手套厂、理发店。有一个小巷子通往河边,里面还住有几户人家,巷口旁边是羊肉汤馆,到冬至生意很好,好像老板姓李。大坔春后面有个院子住着几户人家,也可通往河边,然后是修手表的,照像馆,映月茶铺,大巷子,还有一个茶铺叫鸿江茶铺。是个吊脚楼茶铺,很巴适。然后又是烟铺,连环画铺,眼镜店,蔬菜店,布店,小巷子,潘家诊所,自行车租赁店,生活用品店,马家大院子。
▲星桥街
右边(星桥街的北边)的路口上有一个小学,名字好像是“莲花村小学”。小学门口就是2路电车和2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转盘,电车和公共汽车都在这里调头。
进来依次是红星饭店,银行(后改为肉铺),文具店,公共厕所。四十号院子,中西药店,熟菜店,它家的腌卤兔头4分钱一个特别好吃,日杂店里面还有马姓和廖姓两户人家。电线厂宿舍,茶叶店,面馆8分至一角八一碗生意很好,依次还有补鞋店,糖果店。
在星桥电影院侧(西面)是民国时期的盐务局,解放后为化工研究所。化研所的冷饮店,每年夏天我都会拿着冷饮票去吃冰淇淋,非常好吃。星桥街号对面的刘鸭子往东走有个西药房,还有个中药铺叫《大生堂》,在这一边有日用品商店,点心铺……
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其他地方的商铺纷纷关闭的时候,星桥街上还是餐馆众多,商店林立。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星桥街就是东门外的春熙路。
当年,九眼桥是成都的一个交通枢纽。那个时候成都市的公共汽车线路只有20路,九眼桥北就有2路汽车,2路电车,还有开往川师那边的12路汽车,开往龙泉驿的郊区公共汽车(好像是14路),在九眼桥北的东边还有开往成都东边各个县上的一个长途汽车站,名字叫东门汽车站。年我在下乡的仁寿县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就是从仁寿县赶长途汽车坐到这个汽车站下车,然后再走到二路公共汽车起点站赶到双桥子,车票是6分钱。在九眼桥南边还有3路公共汽车,还有开往三瓦窑的(好像是19路)公共汽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九眼桥
而星桥街就在九眼桥的桥北。既有星桥电影院,又有众多的餐馆和商店。所以那个时候星桥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地方,想不繁华都不行”。
有网友说:“星桥街本身就是一本书,也是老盐市口的缩小版,热闹非凡,一般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虽然家境都不富裕,但过得满足热闹,和谐幸福,非常快乐。甚是怀念。”
参考书籍:《成都市电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