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精,被误会了30年的调味品,有害是谣言

味精是很多家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我们经常会听见有人说味精不健康,吃了会口干、恶心、头晕,高温加热后还会产生有毒物质。每次听见这些说法,我心里就想都什么年代了,既然还有人相信这些。最可笑的是,当你试图用科学事实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谣言的时候,他们怎么都不相信,甚至怀疑你是卖味精的。说到味精有害健康,就不得不提到一本美国最畅销的词典《韦氏词典》,它里面收录了一条叫“中餐馆综合症(ChineseRestaurantSyndrome)”的词条。这个颇具争议的词条最初来自一篇杂志报道,它作者叫“郭浩民”是一名美籍华裔,他说自己在美国一家中餐厅用餐后出现了四肢发麻、头晕、浑身无力等症状。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食物中添加了味精引起的。自此,“味精综合征”和“中餐综合征”就诞生了。加上许多西方无良媒体的炒作(有歧视的成分),吃味精致癌、味精是添加剂、味精加热后有毒,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总之就是味精不能吃,吃了就有很严重的后果(我吃了快40年了)。很多商家为了和味精撇清关系,会在自家产品上标明“绝不添加味精”,有的中餐厅还会在店门口贴上“NO-MSG”。味精的化学名叫“α-氨基戊二酸一钠”(有化学名不代表就是化学合成品),食品行业习惯称其为“谷氨酸钠”。这是一种从玉米等粮食中提取的天然调味品,干燥时为白色粉末或晶体。味精属于一种单钠盐,简称MSG,为什么吃多了口干、口渴,这下知道了吧!高血压病人要少吃味精也是这个原因。无罪的味精味精是“害人精”?其实它“无害”也“无罪”,这个真相你该知道味精被人误解,它的名字和长相有一定责任,像我们熟知的酒精、香精、瘦肉精,只要是带“精”字的产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不像是好东西,加上味精雪白的颜色和晶状体,难免让人觉得它是化学合成品。味精最早的名字叫“味之素”,年诞生于日本,发现它的人是一名化学家叫“池田菊苗”。他的妻子经常给他做海带黄瓜汤喝,这道汤有一种不同于酸甜苦咸的味道,他将其称为“旨味”,也就是我们说的鲜味。后来他对所有食材进行了研究,最终在海带中提取到了一种化学物质“谷氨酸钠”,并将它命名为“味之素”进行生产销售。其实谷氨酸钠早在年,就被一名叫“雷特豪”的德国科学家,从小麦面筋中分离到了,只不过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罢了。中国味精走向世界是从年开始的,爱国实业家、化学家“吴蕴初”,以小麦面筋为原料提取谷氨酸钠,为了区别日货“味之素”起名“味精”。同时也成为了获得国际专利的首个国货。味精不背锅味精,被误会了30年的调味品,有害是谣言,为什么有人就是不相信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物联合专家委员会就对味精进行了评估。得到的结论是:只要是合法、合理使用,味精就是安全的,而且不会限制用量。不限制用量不代表你可以随意吃,上面说了味精是一种单钠盐,吃多了会口干舌燥,长期高盐(钠)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至于有人吃味精后出现头疼、麻木等症状,并不是味精中毒,而是食物过敏(这类人不足1%)。味精加热会产生“焦谷氨酸钠”是真的,但它并不会致癌,只是会让味精失去鲜味而已。别以为“出锅前加味精”的建议是为了避免产生焦谷氨酸钠,真正原因是为了保持味精的鲜味!如果你身边有人说他从不吃味精,那你一定要回他一句“胡扯”,让他回家看看家里的老抽、生抽、鸡汁,配料里是不是有谷氨酸钠,或者看看泡面、薯片也行!鸡精比味精好?NO、NO,鸡精是味精的衍生品,严格来说它并没有味精好,它只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了盐、糖、核苷酸等添加剂。下面这是我家鸡精的配料表(图一),第二张是味精的配料表,只有淀粉一项,第三张是味精谷氨酸钠的含量。年,韦氏词典终于修改了关于“中餐综合征”的定义,这意味着长达50年的闹剧就此落幕,也算是为味精正名了。不过令人可悲的是,至今仍有一部分人坚信味精是不健康的,甚至还编造出了吃味精掉头发的谣言。我想说我都吃了快40年了,咋还好好的呢?本文由约翰饭特稀编辑/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