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登场改革味道,餐馆悦宾敢为先

北京荨麻疹防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三张桌子饭馆开张

年10月7日上午10点多,《北京晚报》新闻部记者王达人走进东城区翠花胡同的一间小平房。

31平方米的小平房,这一天有了个新名字——悦宾饭馆。只能摆下3张小桌的屋内,刘桂仙正在后厨忙活。捏着家里仅剩的30多元钱,买了些简单的食材,饭馆就这样开张了。炉火熊熊,锅勺叮当,一边颠着炒勺,扒拉着锅里的肉片炒油菜心,刘桂仙告诉王达人,这样一盘菜,售价4毛钱。

不到一个小时,悦宾饭馆就迎来了30多位顾客。这一天,《北京晚报》在头版正中间的显眼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大新闻”:“本市城区第一家个体经营的悦宾饭馆今天开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就这样开张了。

刘桂仙热情地招呼顾客

改革味道

餐馆“悦宾”敢为先

上世纪70年代末,个人开餐馆还没有先例。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正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

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

嗅到改革开放气息的刘桂仙成了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摸索和尝试中,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馆开业了。

自此,“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悦宾”也因此在时代变迁的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41年过去了,悦宾饭馆依然还在翠花胡同。而“掌柜的”则变成了刘桂仙第三代的孙子孙女们。初夏的午后,刘桂仙的孙女郭华在几十年没怎么大变样的悦宾饭馆,向记者讲述了“中国个体第一家”的故事。

首家个体餐馆“手写”执照

“爷爷奶奶常给我们讲起过去的日子。”郭华从小在悦宾饭馆内长大,“刚会走路,我就被圈在柜台里。后来能满饭馆跑了,经常有来吃饭的叔叔阿姨从自己桌上夹口菜塞进我嘴里。”如今,郭华已成了“悦宾”的小主人之一。

而在郭华的印象中,奶奶刘桂仙虽是家庭妇女,但勤劳肯干、脑子活泛。一天,她从收音机里听着听着,敏锐地捕捉到了改革开放的脉动:山东有个妇女蒸了馒头上街去卖,竟也挣了钱。心中一动,刘桂仙有了想法:我厨艺也不错,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放开经济的政策,但北京只对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活动有所放开,其他行业没有相关政策。虽然有几家饭馆,但都属于国营。个人想开饭馆?并无先例。

几经周折,刘桂仙找到了当时的东城区工商局,提出了自己要开饭馆的想法。

年,这样的一份申请,让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犯了难,当时还从未碰到过要开个体饭馆的,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审批。

头一回提出申请就遭到拒绝的刘桂仙不死心,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她一次次来。就这样在工商局“耗”了一个月,东城区工商局领导班子一合计,最终拍板,决定给刘桂仙特批。

可餐饮个体户的营业执照什么样?谁也没见过。东城区工商局干脆在纸上手写了一份文件盖上公章,权当“执照”先用着。在刘桂仙的个体工商户申请登记表上,工商部门审核意见是“准予发照”,靳云平在上面签了字并盖上专用章,日期是年9月16日。就这样,刘桂仙拿到了中国个体餐饮业的第一张营业执照。

开业首日登上报纸头版

刘桂仙把自家平房中的一间房改成饭馆,拿着工商局帮忙协调、从银行贷款的块钱,买回冰箱、桌子、板凳、台布等“设备”。

但轮到采购食材时,捏着家里仅剩的30多块钱,刘桂仙又犯难了。那是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没有粮票、肉票、油票,光有钱可买不着食物。刘桂仙跑遍了菜市场,能采购到什么就买什么。很快,她发现,北京人在家不常做的鸭子,不需要凭票购买,于是,她拎回了4只鸭子,做成了香酥鸭、八宝鸭等拿手菜。

年10月7日,悦宾饭馆尝试着开业了。刘桂仙一边炒菜,一边跑进跑出招呼顾客。忙活了一天,晚上一盘点,加上本钱,小饭馆竟一下子赚了50多块钱。

也就是在那一天,《北京晚报》头版正中间的显眼位置,给这家个人经营的餐馆出了条“大新闻”。

一直到今天,这份报纸的复印件和过去的老照片,都被贴在悦宾饭馆的墙上,成为食客们追忆旧时光的老物件。“好多人吃着饭,就跑来看过去的老报纸、老照片,怀念一下过去的日子。”郭华将目光投向墙壁上过去的岁月。

曾有采访过刘桂仙的美国记者这样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胡同里恢复元气。

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活了,也火了。

副总理一席话吃了定心丸

一份菜卖多少钱合适?郭华回忆,刚开业那阵子,悦宾的菜,定价“没准儿”。最开始,菜价是在国企食堂工作多年的爷爷郭培基定的。每个菜定价只比企业食堂贵上几分钱。好心的街坊邻居提醒,老郭,你这个定价不对,太便宜了。郭培基看看北京市面上的国营馆子,发现价钱确实比自己定得贵出去不少。

没多久,悦宾饭馆的菜不敢定价了。原来,一些人对个人开饭馆有了不同的声音,社会上质疑声四起。有人在背后戳着郭家的后脊梁指指点点,批评刘桂仙开饭馆是在搞资本主义。

无奈之下,刘桂仙只好在饭馆门口放个纸盒子,当作收款的钱箱。菜不敢标价了,这顿饭多少钱,您看着随便给吧。

事情在年春节有了转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和陈慕华给北京的商户拜大年,去了西单菜市场,去了前门“大碗茶”,临近中午,他们来到悦宾饭馆,握住了刘桂仙的手:“饭菜要做好”,“别光做热菜,多做点儿下酒的凉菜”……一席话,给刘桂仙夫妇吃了定心丸。

两位领导离开后,刘桂仙高兴地在悦宾饭馆门口足足放了半小时的鞭炮。炮仗皮崩得满胡同都是,扫大街的环卫阿姨拿着扫帚想把胡同扫扫,刘桂仙拦住不让:“看这红彤彤的一地,心里高兴啊”。

那个春节之后,北京上千家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如今的悦宾饭馆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从“吃饭难”到“吃得美”

时光荏苒,41年过去了,翠花胡同43号的门上,依然挂着“悦宾”店名和“中国个体第一家”的招牌……虽有些褪色,但反而更显珍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京,想在外头的饭馆吃饭挺难的。”在采访过程中,已退休的老记者王达人回忆说,当时北京的国营饭馆比较少,但吃饭的人多,经常出现饭馆门口排大队的情况。所以,悦宾饭馆的开业,对于解决市民“吃饭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既能吃情怀,又能吃味道”,“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如今在网上,这样的食客点评比比皆是。胡同中的小店,除了吸引老回头客,还成了年轻人中的“网红打卡店”。

开业41年,三张桌的小店,如今已经变成了拥有24张餐桌的两家店面。蒜泥肘子、面筋扒白菜、五丝桶、锅烧鸭、干烧鱼、香酥葡萄鱼球……顾客最爱点的还是年开业那会儿店里独创的特色菜,这一炒就炒了40多年。

现如今,下馆子“撮一顿”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餐饮市场规模从年的54.8亿元升至年的4.7万亿元,增长超倍。无数家像悦宾一样的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扛起了中国餐饮业的大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