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高分电影波斯语课,为了活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真正进入现代文明前的一次磨难,二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痕至今无法愈合,现代国际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都是为了避免重蹈二战覆辙而逐步发展建立形成的。

二战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最大创伤之一莫过于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世界各国针对这个问题的反思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不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传世经典。即使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世界各国的电影工作者还是能够从中获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年在国内上映的电影《波斯语课》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

机智的犹太人

电影《波斯语课》源自于二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一位比利时籍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来重现这段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时刻。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命运最为悲惨的民族之一,同时犹太人的智慧也是举世公认的。西方各国的杰出人物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犹太人,几乎每个行业的代表人物中都有犹太民族的身影。而电影中的这位犹太人吉尔斯同样是靠着自己机智的大脑,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中幸存下来。

电影开头,犹太人吉尔斯在被押往刑场的卡车上结识了一个同伴,饥饿难耐的同伴用自己捡来的一本波斯语图书向吉尔斯换来半块面包,正是这本波斯语图书改变了犹太人吉尔斯的命运。当这队犹太人被押到刑场执行枪决之际,吉尔斯急中生智地高喊自己是一个波斯人。证据就是这本几个小时前刚刚被自己用半块面包换来的波斯语图书,而令人感到蹊跷的是,集中营中的一位纳粹军官正急招一名波斯人。于是这位二手的“波斯人”被从死人堆里带回了集中营,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

集中营负责后勤事务的军官科赫正想要学习波斯语,于是吉尔斯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极为机智的方法,凭空创造出一门语言来应付科赫。他利用给囚犯打饭的机会,逐一询问对方的名字,将名字的单词删减字母后与对方的特征匹配,创造出新的单词并且强行记忆。这样的方法使得吉尔斯有着取之不尽的词汇来源,并且每一个新创单词都有一个形象匹配,方便自己记忆。吉尔斯也因此记住了集中营中几乎每一个囚犯的名字,不经意之间为日后盟军取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耿直的德国人

德国人耿直的民族性格在电影《波斯语课》中这位纳粹军官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克劳斯·科赫是集中营负责后勤保障的军官,看似与战争无关的他在集中营中有着一个特殊的癖好,学习波斯语。在阴差阳错地找到吉尔斯这样一位二手“波斯人”之后,科赫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学习4个波斯语单词,计划一年之后就能够和波斯人正常交流。

一个根本不会一句波斯语的犹太人吉尔斯,活生生地凭空创造了一门语言来搪塞德国军官科赫,而科赫在一番严密地考察之后接受了犹太人创造的这个语言体系,开始了认真的学习。一开始,半信半疑的科赫利用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对犹太人吉尔斯所传授的波斯语进行校对,并且发现了吉尔斯对于“面包”和“树”两个浑身不搭界的东西使用了同一个单词。大发雷霆的科赫殴打了吉尔斯,而机智的吉尔斯愣是把这个单词解释成了波斯语的多义词,才逃过一劫。

一旦接受了犹太人吉尔斯凭空创造出来的语言体系之后,耿直的德国军官科赫将德国人做事认真的民族性格发扬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番努力甚至使用这套二手“波斯语”创作了一首爱情诗歌。即使被自己的下属一再提醒这个来路不明的“波斯人”身份可疑,耿直的德国军官科赫坚持己见地保护着犹太人吉尔斯,甚至给了后者一个食堂打饭的美差。

吉尔斯暂时风平浪静的生活掩盖不了集中营中残酷的种族灭绝,纳粹军队同样把德国人做事认真的民族性格在这样丑恶的行径上发扬光大,有条不紊地流水线操作夺走成批的犹太人生命。

因果报应的结局

《波斯语课》的格局虽然不足以成为一部大师级作品,但是电影设计精妙的结尾还是让人感到拍案叫绝。原来耿直的德国军官科赫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眼看着纳粹帝国大厦将倾,他计划着潜逃伊朗来逃避战后国际社会的惩罚,这才是这位德国军官苦心钻研波斯语的真正目的。

当机关算尽的科赫终于站在了德黑兰机场的入境处时,他神采飞扬地说起了苦学多年的二手“波斯语”,令到眼前那位正宗的波斯人听得目瞪口呆。这样一位胡言乱语的外国旅客立即引起了伊朗警察的注意,并且立即遭到逮捕。最终这位成功逃脱盟军追捕的纳粹战犯成了自投罗网的丧家之犬,而吉尔斯也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替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复仇,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同时由于看守集中营的纳粹军队在撤离时销毁了所有在押犹太人的记录,导致盟军无法找到纳粹种族灭绝的证据。然而盟军却意外地发现了吉尔斯这样一位能够记住名集中营犹太犯人姓名的奇人,并且最终成功地将受难犹太人的姓名保存下来。

电影结尾吉尔斯平静地背诵出一个又一个犹太难友的名字,电影也随之落下帷幕。这一个又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又一个消逝的生命,也代表着后人对于这段惨痛历史的回忆。

缺乏深度的电影

《波斯语课》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那部在奥斯卡奖评选上大放异彩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一位犹太人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美好的童年记忆而将苦难的集中营生活虚拟成一场角色扮演游戏。比较这两部类似的作品,不难发现《波斯语课》缺乏这些大师级作品的深度。

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美丽人生》,这些揭露纳粹种族灭绝暴行电影的主题都是关于帮助他人。《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纳粹商人为了拯救犹太人不惜散尽家产,《美丽人生》中的犹太人父亲为了哄骗孩子而最终死在纳粹枪口之下。而电影《波斯语课》只是一部关于犹太人保住自己性命的故事,电影的结局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情节,纳粹军官落入法网,而犹太人男主角最终得以幸存。

《波斯语课》完全可以在这部电影独特的角度中深入下去,一个普通的德国人究竟该如何对战争中的行为负责?电影中的纳粹军官科赫战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厨子,与犹太人吉尔斯并没有什么差别,在街上闲逛时无意中加入了纳粹。在战争中他也只是一个集中营负责后勤的司务官,并且一门心思想要逃到伊朗开餐馆。影片中没有过多地描写科赫屠杀犹太人的情节,而只是在描写了他发现犹太人吉尔斯教的波斯语不正宗而大打出手。虽然科赫最终在潜逃伊朗的过程中被捕,但是并没有对他在战争中的罪行有一个交代。而对于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如何对二战的行为负责,年的经典电影《纽伦堡审判》有着教科书般的描写。

电影《纽伦堡审判》中,盟军委派的法官对于那些间接参与战争的德国纳粹政府公务人员是否有罪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被告人就包括纳粹第三帝国司法部长。如果判定这些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有罪,那么全体德国人都面临着有罪判罚。经过一番激烈的法庭辩论之后,特别是观摩了盟军解放纳粹集中营的纪录片之后,主审法官当庭宣布这些在二战中忠于职守的德国公务人员有罪。“任何人唆使他人犯罪或者为犯罪行为提供武器,任何作为犯罪环节中的人,都被认为有罪”。

电影《波斯语课》还是停留在了一个简单的因果报应的层次上,电影总让人感觉还可以再有力度和深度一点。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乌克兰籍导演,年那部荣获奥斯卡奖多项提名的《尘雾家园》让他一举成名。然而通过电影《波斯语课》可以感受到,导演对于此类深刻而又沉重的题材还显得功力欠缺。

结语

在电影匮乏的年能够有这样一部颇有思想内涵的电影上映实属不易,让人感到造化弄人的是,电影中这个受尽苦难的犹太民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以色列也让犹太人在数千年之后再度成为一个军事大国。面对着电影《波斯语课》中描写的这段残酷历史,不难理解现代的以色列国家的发展历程。

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太平过。放眼世界,当年德国人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情形在当今人类社会重演的可能性从来没有消失过,《波斯语课》这样的电影作品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地提醒人类不要忘却这段历史。

附: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二战是在纽伦堡审判之后才算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