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黄月
1结束了周六深夜的狂欢,睡到快十一点起床,你散步到Brunch店。大号白盘盛出本尼迪克蛋和无花果沙拉,你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享受梧桐绿叶下的阳光,这是周末,你不赶时间。
Bistro是属于夜晚的消遣,意大利的自然酒香搭配松弛的市井感。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下班后的八九点钟,你都可以和朋友约在灯光昏暗的小酒馆,点几碟云南融合菜和一瓶自然酒,闲聊至深夜。
在社交媒体关于精致生活的想象里,你或许会读到无数个类似的故事。如今,光是上海一座城市就有超过多家Bistro,小红书以Brunch为关键词的笔记超过85万篇,继早C晚A(早上咖啡晚上酒精)之后,新一代的“twoB”风潮正向四面八方吹开。Brunch与Bistro是何时开始流行的?这股消费热潮是否勾连着某种隐微的社会心态?二者与淄博烧烤的同时空并置,在裂痕深处,是否共感同一份伤痛?
从贵族专享到白领休闲“Brunch是愉悦的、可社交的、诱惑的。它能让你感到心情愉悦,并且和朋友聊个不停,它让你对生活感恩和满足,一扫所有阴霾与忧郁。”
年,发明Brunch这个词的英国作家盖伊·贝林格(GuyBringr)如此描绘道。在那时,Brunch不属于周末夜里没有party的人,也不属于要早起打工的人,它属于清晨猎鹿的英国绅士,到家后由仆人端上一顿丰盛大餐。
几年之后,Brunch之风从英国刮到美国。人们逐渐把早餐视为“工作日的开始”,早午餐与之相反,意味着“周末的欢庆”。欢庆在当时是“有闲阶级”富人的专属。班尼迪克蛋——如今早午餐的经典菜式——就发明自上流人士云集的纽约华尔道夫大酒店。
二十年后,早午餐才从富人的世界流转到中产的餐桌。食物社会学家FarhaTrnikar认为,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时值二战结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她们希望从每天三餐烹饪中解脱出来,早午餐则是那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一餐并作两餐,省时省力。她们既在家庭内部推动早午餐,也开始在周日上午出门和朋友享受晚起的周末。到了80年代,最初的实用追求慢慢被消费文化重新包装,早午餐逐渐变成了创意阶层青睐的时尚休闲,代表着精致闲暇与有格调的松弛。
早午餐进入中国的过程与此类似,经历了从奢华专享转变至某种富有松弛感和氛围感的城市白领休闲。90年代末期,上海外滩的奢侈酒店最早开始供应早午餐,打出的口号是“休假时睡到自然醒,享用一顿丰盛的早午餐”。到年左右,早午餐才从豪华酒店漫散至大街小巷的各色餐馆。
Brunch:aHistoryFarhaTrnikar如果说早午餐的风潮刮起经历了近十年,那么根据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