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几年经常听到很多“学术精英”抱怨自己被应试教育毒害。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用简单粗暴的现实主义解释商业底层规律的人。应试教育不能全盘否定,它只适用于特定阶段,一旦度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快速习得人生新阶段的认知。
绝大部分成年人的黄金年龄其实是25-35岁,这个年龄本应该充满了阳刚、机智、魅力、领导力、谋略、眼界、战略和胆量。但悲哀的是,大部分人在25岁前的应试教育中被“服从教育”和“打压教育”折磨得太久了。这个帖子下很多答案讲到“不懂社会规则”、“学的没什么用”、“只有答题能力”、“做题家”、“失去了个性”等等,在我看来都对,但伤害性都不如“趁年轻,多吃苦”,“感谢苦难”来的猛烈。
PS:很多人提到的“理想主义”,“弱者思维”,“得理不饶人”,其实不怎么受应试教育毒害的人也都有,甚至很多豪门权贵也存在这些弱点,慢慢在实践中改掉就行了。
我经常听到很多年长者、吃过很多盐的人,特别爱给晚辈洗脑:
要感谢贫穷赞美苦难你受的这些苦都会是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吃苦是福/吃亏是福年轻人吃不了苦让你吃苦也是为你好自我摧残=追求进步大家都这么过,为啥你就受不了(在极度糟糕的环境里)以“快乐”和享乐主义为耻类似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我就听过这种论调:
想要成为音乐大师,请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环境越糟糕你越能练出来想要练好英语,就不能对自己太善良,背单词的时候断水断食,不能太轻松想要创业成功,就要模仿商业大佬们,把生活过得惨兮兮地自我感动对苦难的错误解读是应试教育最大的毒害,很多年轻人会在读书时逐渐把自己的创新思维,体育天赋,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演讲欲望,社交能力统统丢一边吧,反正考试根本不考,什么?丢掉它们会很痛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痛苦一点,以后考试一分秒杀一大片人。
在商业世界待久了,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混出一番名堂的人,吃得苦都比普通人少很多(除非你相信鸡汤文)
但可惜我越来越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戾气很重,哪怕只是平和地探讨商业问题,都能下一秒点火就着,化身当代红卫兵。我很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曾经被应试教育痛苦地对待过,而且还要对痛苦本身说谢谢。
商业世界是由各行各业人与人间的交易组成,交往中的商业嗅觉来自每个人对人性的洞察。对于一个有成功欲望的人来说,拥有“接受被爱被尊重”和“给予他人尊重/爱的能力”非常重要。为何很多人意识到自己被应试教育毒害?因为他们在商业世界寸步难行,拿着应试教育的模板去找解药。但应试教育本身的核心,就是推崇“服从意识”,“享受吃苦”,这些本就是逆人性的,激发人性身处的利己,竞争,倾轧,陷害,内斗的欲望,被这些魔物缠身的做题机器又怎能在毕业后适应这个商业世界的交往之道呢?
要知道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在高压中让人服从,在极度激烈的苦难环境下锤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忍耐能力。
在我看来,苦难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伤害,对“苦难”的错误理解才是应试教育最深的毒害每个人都想做挥舞镰刀的人,但如何先让自己不成为“耗材”和“韭菜”?就看能不能把应试教育的“毒”去掉
三年前,我曾被纽约领事馆的参赞邀请,和一些金融、咨询、互联网公司合办过一段时间的不定期分享会,举办地点多是在北美,但线上和线下都有分会场。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和一些有想法的学生交流,与会者也有部分刚毕业工作的小白和初创期的创业小咖,虽然见识了一些优秀的晚辈,但也认识了很多资质不佳的候选人,这些人的学术背景都很不错,有些人甚至家庭背景优越,但在生活中屡屡受挫,因为应试教育的余毒深深禁锢着他们的发展一个叫Fiona的女生让我印象深刻,从她刚毅老成的脸上就能看出来,这孩子是个吃过不少苦的人我记得分享会都是从早晨开始,9点钟准时举行。虽然是不定期,但每次分享会我都发现这孩子7点钟就到了,然后在分享会现场跑前跑后地帮忙。有次我感动之余穿过一大群工作人员,拉住对方唠起了家常,想更多地了解她。这一聊不要紧,得知她从某高考大省以理科前五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期间奖学金就没断过,托福GRE更是接近满分,拿着全奖留学北美。从小学渣的我很快就被震撼了我好奇她每次都来分享会的目的,她说“自己是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找工作很不顺利,希望能在这里听到一点不一样的声音”我当时特别感动,琢磨着怎么能帮一下她,就要来了简历。结果简历上赫然写着她在KFC打工、曾在中餐馆做帮厨,曾开网约车我来不及询问她的人生目标,因为这些经历让我很难和一个名校高材生联系起来“我就是想让自己在社会上多吃点苦,没别的想法”这句话着实雷到我了。追问之下才发现,她认为“不吃苦就不能获得成功,因为从小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前几年在大摩工作的时候,我遇到过很多候选人来面试,绝大多数华人学生都会非常自豪地告诉我“在申请大摩前吃了多少苦”,这些苦包括了“刷GPA,考CFA,考CPA,考XX证书,考XX资质。。。”我相信他们都是被应试教育毒害的精英。每个人其实都有各种闪光点,但是这些闪光点却没能让他们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因为在应试教育中过度感受苦难只会让人麻木,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在过度努力和苦难轮回中无意识地消耗青春。
因为脑力的苦实在是难吃。看着花花绿绿的电脑数字,密密麻麻的行业报告,觥筹交错间的勾心斗角,暗流涌动的股东博弈,危机四伏的业务流程,年轻人咬着牙含着泪能扛就扛,这痛苦的层级一下子就上去了。
说个冷知识,在工作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是全球最能吃苦的。猜猜国人的年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接近小时(疫情下如果没被裁员,可能工作时间更久),冠绝全球,但谁又知道这里有多少付出是没有回报或者低效的?这种没有信仰的艰苦奋斗没有意义
有人要说了,老一辈人比现在的人能吃苦,应试教育让我们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错吗?
艰苦奋斗不代表无意义吃苦受累。而且大部分混的比较一般的老一辈人,还真的没有年轻人能吃苦。老一辈人物质匮乏、资源奇缺,一个人拖家带口养活一大家子,这种体力的苦和脑力,心智的苦完全不是一个维度。比如改开以来的七次创富机会,很多人不愿意动动脑子琢磨下时代红利,盘点下手头资源和个人能力,反倒一遍一遍在吃体力的苦,为何?
因为脑力的苦实在是难吃。看着花花绿绿的电脑数字,密密麻麻的行业报告,觥筹交错间的勾心斗角,暗流涌动的股东博弈,危机四伏的业务流程,年轻人咬着牙含着泪能扛就扛,这痛苦的层级一下子就上去了
怎么看待苦难?是决定你能否摆脱“应试教育”毒害的前提。迷信苦难和盲目过度努力本质上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吃苦的本质是让自己以后都不必再吃同样的苦。比如明知道现在天坑专业就业难,还在一门心思往天坑专业深造,企图“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工厂锻炼自己”,这种人终将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失去核心竞争力,当年纪越来越大,身体技能下降,吃苦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应试教育也不会告诉你,苦难到来的时候只是意味着痛苦和灾难,也许会超出你自身天赋和抗逆境的能力,这种不可逆的伤害会扭曲一个人的身心和对世界的认知,却不能改善每个人的弱点和平庸。
吃苦为的是苦尽甘来,在吃苦的时候记得向外界多发出些求救信号,确认自己吃得苦有没有意义,到底值不值得。熬过了应试教育的折磨后,就要在与商业世界拥抱和周旋前删掉错误的认知,把握时代的出头之机,不要辜负自己,把生而为人的高贵和尊严重新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