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内火锅业领军品牌海底捞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换“将”。创始人张勇卸任首席执行官(CEO),公司“元老”,”最牛服务员“杨利娟接任这一管理层关键职务。
3月23日,海底捞发布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年海底捞共亏损近42亿元,关店家,公司处于”危急“关头。
无疑,海底捞公司将突破转型、扭亏为盈的重任寄希望于杨利娟。
。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杨利娟的第一次高光时刻了,早在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陪同张勇一起敲锣的,就是杨利娟。
年1月,胡润研究院发布《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时年42岁的杨利娟以亿元财富位列第七,被人们称为”最牛服务员“。
如今43岁的她正式接棒CEO之位,执掌市值亿的海底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利娟的精彩故事。
替兄还债,初中未毕业餐馆打工
杨利娟家在四川简阳农村。
20世纪90年代初,她的两个哥哥做蜂窝煤生意赚了不少钱,作为老小的她本不应出来打工。
可惜,哥哥的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高利债。
年,为帮家里还债,这个从小是家里掌上明珠的小姑娘,才16岁,却不得不初中辍学,来到简阳县城干起了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因为想尽快帮家里把债还清,杨利娟很珍惜这份工作,虽然餐馆的工作很辛苦、琐碎,她依然任劳任怨,勤快努力。
而杨利娟的踏实能干,也深得餐馆老板的喜爱,当时简阳餐馆服务员的工资平均价也就是80或90元,因为干得好,老板给她是元。
“老板对我好”,拒绝张勇“高薪”诱惑
同样在年,海底捞火锅城正式开业。
张勇在杨利娟工作的餐馆吃饭,第一次遇上了杨利娟。
当时,张勇已经基本摸索出了火锅城的差异化战略,那就是服务。
所以,在这家小餐馆吃饭时,看到非常勤快伶俐的杨利娟,顿时眼前一亮,觉得这就是自己需要的服务员。
于是,便有这次颇为经典的对话:
张:“你每月在这里能拿多少钱?”
杨:“元。”
张:“去我们那里吧,我们给元。”
杨笑着说:“谢谢你,我想想吧。”
面对张勇的高新诱惑,杨利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张勇不好强求,只好留下联系方式,让杨利娟想换工作时去找他。
10多年后,回忆起此情景的杨利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的老板对我很好,我没理由跳槽。"
奶奶的坚持,成就海底捞一员大将
这一等,就是两年。
年,杨利娟工作那家餐馆的老板要到广东开店,原本也想带她过去,但因为奶奶的坚决反对,杨利娟只能从这家餐馆离职。
杨利娟的奶奶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她的这一坚持,让杨利娟失去工作,却为海底捞输送了一员大将。
离职之后,家里债还没还完,杨利娟马上重新找工作。
这时她想起张勇曾经说的话,可是已记不起张勇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是一个叫“海什么”的火锅店。
于是在城里转悠了几天,终于找到了这家店,一问,工资真是!
杨利娟二话没说,当上了海底捞的服务员。
事后杨利娟说,海底捞工资是高,但活儿也是真累。
别的餐馆忙的时候是快走,在海底捞要小跑。
第一个星期下来,差点儿没累趴下,好在工资高一倍,小丽咬牙坚持了下来!
老板帮还债,从此把公司当家
快过年了,杨利娟没有回家的打算,因为往年过年,债主总是挤满屋子。
但这一天妈妈却来到店里,原来,一个债主刚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
妈妈让杨利娟在城里想想办法,能不能借到元钱,否则别的债主打发不了。
这可把杨利娟为难住了。
因为之前每月发工资,杨利娟每月只给自己留10元,其余全部寄给家还债。
刚刚18岁的杨利娟,每天几乎除了上班就是睡觉,只认识一起打工的姐妹,而他们都准备回家过年,去哪儿借这元?
杨利娟陪着妈妈哭了一场,答应妈妈会想办法,就先把妈妈送回去了。
张勇知道此事后,让公司会计借给小丽元。
杨利娟万分感激地说:“每月从我工资里扣吧。”
张勇却说:“扣了,你家不还是没钱?年底再还吧。”
过年公司发奖金。
杨利娟知道肯定没自己的事,因为她的奖金要还那元借款。
可是会计找到她,让她去领奖金。
杨利娟不解地问:“我还有奖金?”
会计说:“张大哥说了,你家还债的元由公司出,所以你还有奖金。”
“从此,我就把海底捞当家了,谁要损害公司的利益,我敢跟谁拼命!”不到一米六的杨利娟后来说。
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
老板张勇很有野心,一心琢磨着把海底捞做大做强,对员工十分严格。
经常指定一些书,比如,《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性格决定命运》等让员工读,还要求员工写工作日记和学电脑。
员工们每天累得直不起腰,都有怨言,甚
至连杨利娟也坚持不住了。
工作压力大,学习太吃力,就给张勇打电话,说真干不来了,不想做了。
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哭得喘不上气来。
张勇说:“生意不好,可以慢慢做;但人不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
杨利娟选择相信张勇的话。
在他的逼迫下,杨利娟开始学。
那时海底捞西安店里没有一个人会电脑,她先花30元买了一个键盘,然后让餐馆旁边打字店的人教打字;
又花了元买了一台电脑,上了一个月电脑培训班,学会了用电脑。
后来,当公司上电脑系统时,杨利娟一下子就跟上了。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
此外,杨利娟还参加自考,取得大专学历。
还完成了长江商学院举办的中国企业CEO/金融CEO课程。
……
用双手改变命运,终成“最牛服务员”
她的努力,张勇都看在眼里,让她在每个岗位都干一遍,然后将她提为领班、大堂经理,几乎每半年升一级。
19岁就成为海底捞第一家店的店经理;
21岁时,海底捞到西安开店,她被派去西安独立管理海底捞的西安店,成为多名员工的店长。
年,杨利娟成为公司董事。
年,杨利娟全面掌管海底捞所有门店的运营。
年,杨利娟正式被调任非执行董事,并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COO)。
年9月,杨利娟与张勇一起站上了海底捞港交所的IPO敲锣舞台。
年3月,正式接替集团创始人张勇,担任公司CEO。
“人给家里干活儿和给别人干活儿能一样吗?”
曾有人评论说:“她要不是在海底捞,怎么可能混到今天?!”
的确,杨利娟也承认这一点。
因为海底捞让杨利娟有了家的归属感,而杨利娟愿意为了这个家付出所有,就像她曾经愿意付出所有为家里还债一样。
而也正是因为她把海底捞当家,用心地付出一切,才有今天的回报。
海底捞出名后,她多了一件烦心事,就是经常接到一些猎头公司挖她的电话,开价都是百万年薪加股份。
但她跟那些猎头说:“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你们不要再来电话了,我离开海底捞什么都不是,我不会离开海底捞的。”
后来,杨利娟说:”我说的是真话,海底捞是我家,没有海底捞就没有我,我不可能背叛她;再说了,人给家里干活儿和给别人干活儿能一样吗?”
杨利娟一直在践行这一句真心话。
在西安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有一天店里三个客人喝多了闹事,和服务员打了起来,觉得吃亏后更是叫来60多人过来要砸店。
危难之际,杨利娟一声令下,多名员工冲出店!
男员工在前面,女员工在后面;她,一个不到一米六,21岁的小女子,站到了中间。
这个平时给员工讲话都还会脸红的小女子,却对着60多名大汉大声吼道:“我看你们谁敢乱来,我已经报警了,你们要么马上走,要么试试看。”
那60多条大汉站在马路对面,硬没敢过来!
事后有人问杨利娟是否害怕,杨利娟说:“忘了害怕。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花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
西安第一家开业半年,因没有名气,生意一直不好,杨利娟一度愁到吃不好睡不着,瘦到不到80斤。
后来采用贴小广告,到公交车上推荐,到公交车站免费送豆浆,直接到大街上拉客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方法,硬是将客人一个一个、一桌一桌地拉过来。
就这样,在杨利娟几乎倾其所有的努力下,海底捞西安店客流量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
而当杨利娟管好第一家店后,她突然发现她能管更多店了。
于是,她一口气为海底捞在西安又开了7家店。
这一路走来,她靠的不是多么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不是多么优秀的管理、经营知识。
全靠一个“用心“,对家一样的”用心“,用土方法、笨方法把生意盘活,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化不可能为可能。
西安开店,杨利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彻底蜕变!
虽然还只是二十出头,但她的开拓能力、运营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都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而杨利娟个人的蜕变,也为公司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行力也成为杨利娟身上最瞩目的标签。
也正因为这样,业内有人评价,“她就是张勇的‘前线指挥官’,摆在她面前的绝非平静的火锅江湖。”
张勇也越来越信任杨利娟,张勇是个天马行空有很多想法的人,而杨利娟总能把他的想法落地执行好,像他的左膀右臂,他们俩组成了黄金搭档。
越努力的人才越幸运
杨利娟当然是幸运的。
但是,
如果不是因为杨利娟一开始的勤奋、踏实、感恩和有责任感,就不会幸运地被张勇挖走;
如果不是因为杨利娟以公司为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行力,就不会被提拔为店长,又派去西安开店;
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学习上进,跟上公司发展,就不会被晋升为公司副总、运营总监,直至今天的CEO。
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
越努力的人越幸运,幸运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个中国梦,人人可以有
实际上,杨利娟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梦。
张勇将海底捞做大、做强是一个中国梦,杨利娟用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逆袭,同样也是一个中国梦。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的好几个企业老板,和杨利娟的情形有些类似,都是从一无所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逆袭的。
其中一个F,也是四川人,二十年前只身来到深圳,在一家电子厂当流水线普工。
在熟悉一个工种的工作后,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因为担心失业以后只懂单一工种不好找工作,就想把所有工种的工作都熟悉一遍,这样如果万一失业,重新找到工作的机会大一些,至少会快一些。
于是在其他工友熟悉一个工种的工作后而沉醉于能拿更多计件工资时,他开始在每个工种上轮岗练习、熟悉。
等他将所有工种都熟悉了以后,他发现,属于他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先是提拔为拉长,之后是副厂长。
接着被另一家工厂挖去当厂长。
最后自然而然,自己带了一帮人创业。
目前经营着一个产值在五六千万,有自己品牌产品的工厂。
工厂虽然不大,但和一开始做普工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个Z,和我同乡,也是初中毕业过来东莞一个鞋配件厂打工。
因为人勤奋,爱琢磨,慢慢地,他成为厂里的技术专家。
于是,两个朋友拉他出来合伙办企业,两个朋友出钱,他出技术。
现在这家企业年产值在几亿,两个合伙人把工厂完全交给Z打理。
而Z除了是工厂的总经理,也仍然是工厂的技术专家,几次拜访他时,都有下属不时地拿着配件过来问他技术方案,让他定夺。
从杨利娟、F、Z的奋斗的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出一条普通人从底层逆袭的中国梦线索:
先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时机到了,幸运就会随之而来
或被提拔重用,或开启一番自己的事业。
还是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只要努力,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