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谭先杰载于中读App一
小同学妈妈去外地参加短期的集体活动,我早上得请假送小同学去校队进行暑期集训,最近几天的早饭都是在附近餐馆的早点摊解决。小同学吃饭向来磨蹭,好在时间充裕,我们并不着急。
小店生意兴隆,人来人往。一会儿后,进来一对外国男女,年纪似乎和我差不多,看起来是夫妇,四处找寻后,在不远处的一张桌子边坐下。
没想到这个芝麻小店居然是个“涉外”单位,连国际友人也会光临。
我不由自主地稍加留心。
二
其实,让我留心的动力来源于一颗八卦的心---我就想看看老外如何点餐!根据我有限的英语知识,食物和饭菜名称是除了唐诗宋词之外最难翻译的东西,比如蚂蚁上树、宫爆鸡丁、火焰山落雪......
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一开始学的是吉普(Jeep)、轿车(Car)之类的词,现在小孩子则是从苹果(Apple)、香蕉(Banana)等学起。“民以食为天”,后面这类单词的确更实用、更接地气。当年编写教材的老师属于“小龙女”类型,比较高冷,现在多半是“洪七公”类型。
我本来还以为小店的伙计不太会外文,没想到比划几个来回后,居然沟通成功了!大概是习惯使然,或者人生地不熟,老外的声音不大,不像咱北京爷们儿,要一根油条或者一根牙签,也要吆喝得让地球人知道就他财大气粗。虽然我没听清楚他们的对话,却对小店肃然起敬---到底咱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即使是不被待见的路边小摊,同样具有国际范儿!
三
然而,让我不解的是,我的早餐差不多吃完了,外国夫妇还在旁边干坐着,四处搜寻的表情显示出些许焦急,但是,没有伙计再搭理他们。
女老外站起来走到装豆浆和豆腐脑的器皿旁边看了看,似乎问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清楚,舀豆浆的大妈显然也没有听懂。
女老外耸了耸肩,回到桌子旁边,与男老外低声交流。尽管我没有完全听懂,但我却听出来他们讲的不是英语,而是法语!这让我突然感到亲切。
四
法语让我感到亲切是有原因的。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说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不是法国足球队刚刚获得大力神杯,而是我曾经在女人心中的浪漫之都---巴黎呆了一年多。
临去之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突击了四个月法语,虽然无法深入交流,但问时间、问地点、问厕所等等,足以应付了。
不幸的是,回国之后,所学的法语除了毁了我本来就不牢靠的英语之外,留下的唯一本事就是至少能判断别人说的是不是法语......
五
尽管没有完全听懂外国夫妇的对话,但我看出来他们需要帮忙。我觉得我应该收起八卦猎奇的心,掏出助人为乐的心了,不过得用英语。我想,这个芝麻小店不是强外企,除非真有深藏不露的“少林扫地僧”,英语水平能高过我的应该不会太多,能帮他们的,或许非我莫属。
是的,最近十多年来,我对讲法语的人一直颇有好感(萨科齐除外,由于嫉妒)。因为,我在巴黎的那一年中,得到了很多热情友善的法兰西人的帮助,他们的故事在8月份上架的《致母亲》一书中有三篇叙述。但是有一个故事我没有能够写进去,与从医无关,与吃饭有关。
六
年夏天,我在巴黎做博士后。由于小同学的妈妈(当时小同学还在来找我们的路上)来探亲三个月,我咬牙换到了巴黎环境和治安最好的16区。那是一个富人区,在巴黎西边最大的公园--布洛林森林的旁边。每天小酒小菜,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但是,再咬牙我也不可能入住真正的富人公寓,住的是一栋大楼顶层据说原来专供仆人居住、面积不大但厨房卫生间五脏俱全、当地称为“鸽子窝”的房子,法语称为STUDIO。
房间虽然不大,但视野很好,远处可以看到著名的隆香赛马场和法网公开赛赛场,近处可以俯瞰街对面四楼上的屋顶花园。
楼顶花园是私家的,应该是真正的上流人士使用。那个夏天,时不时有酷爱阳光的年轻巴黎女人在楼顶花园做日光浴,请注意,“天体的”。她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在躺椅上躺一段时间后就用浇花的水龙头对着浇自己猛浇一气,把几十米外的鸽子窝居民们当成空气,邻里关系比较融洽。
七
算了,订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