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柳黛民国毒舌女作家,骂得张爱玲浑身发抖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学圈里过耳传舌、互相诋毁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文人执掌笔墨,善于咬文嚼字,平时斯文儒雅的他们,一旦相互指责对骂起来,火力毫不逊色与市井百姓、泼辣妇女,嬉笑怒骂间尽显性情。

闺中密友

潘柳黛是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十八岁的时候,她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并在报社谋得了一份工作。凭借过人的才情,不过多久,潘柳黛在报馆里从撰稿员晋升为记者。后来,潘柳黛又北上到上海发展,并以“南宫夫人”的笔名,在上海文坛混出了一片名堂,与苏青、关露、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潘柳黛擅长写散文与小说,读者十分欣赏她行文中直抒胸臆的表达,她曾经就职于《华文大阪日报》、《文友》等杂志,担任记者与编辑,可以说当时她在文坛上是风光无限、一枝独秀。直至张爱玲的出现,她的与众不同将读者的目光都吸走了,对比在文坛上发光发热的张爱玲,潘柳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张爱玲

但潘柳黛并未因此对张爱玲侧目,两人甚至还曾有过亲密来往。潘柳黛是一位作家,具有才情是不争的事实,张爱玲没有将她当对手,反而十分欣赏她的文学底蕴,还曾盛情邀请她到家中喝茶,对她说掏心窝子的体己话,两人看起来就像交好的闺中密友。

坏就坏在,潘柳黛这个人虽然性格幽默,心直口快,但是有时直爽过了头,显得有些尖酸刻薄,她时常一针见血地戳人痛处,是当时有名的“毒舌女作家”,因为她的口无遮拦,她得罪过不少人,她与张爱玲的友情裂缝也是由此而来的。

结怨张爱玲

张爱玲在文坛走红后,有许多追捧她的人,胡兰成就是其中一位。当时胡兰成倾心于张爱玲,疯狂地追求她,还动笔撰写文章《论张爱玲》在报纸上刊登,极力吹捧张爱玲。

胡兰成略有文采,在文章中他称张爱玲的文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对张爱玲出生显赫的事进行一番夸赞,称其是沾染“贵族血液”的大家千金。

潘柳黛认为张爱玲才华出众,文思敏捷,但是若是有人大肆宣扬张爱玲的贵族身份,她便觉得十分幼稚,不以为然。随后她发文《论胡兰成论张爱玲》来反击讽刺她们,先是断章取义,问什么时候“横看”张爱玲,又在什么时候“侧看”?引发人们想入非非。

又就“贵族论”进行驳斥,她说张爱玲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这层关系隔了好几代,未免攀关系攀得太牵强了,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了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喝了几口黄浦江的水,就可以说成是在喝鸡汤了,真是可笑。

文章末尾她还讥笑道,上海人脑筋灵活,见到冠上“贵族”二字就能带来好处,不久后上海的餐馆岂不是要推出“贵族豆腐”、“贵族排骨面”之类的,张爱玲被潘柳黛骂得浑身发抖,差点留下眼泪。

潘柳黛的文章一经发出,不仅刺痛到了张爱玲,也惹怒了民众。有人打电话到她所在的报社,威胁她让她小心,并对她进行谩骂。潘柳黛一接起电话,对方就问“你是潘柳黛女士吗”,收到她的肯定回答后,对方又说“你是不是潘金莲的潘啊?”以毒舌著称的潘柳黛立马回击道,“不错,我是潘金莲的潘,我知道你姓王,王八蛋的王!”说完就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有人问潘柳黛为什么要这写这篇文章,她回应称,只是觉得好玩,便写了一篇幽默的文章,谁知到这两人不回应她的幽默,反而开始对她“敬鬼神而远之”,不再交好。

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是因为潘柳黛心胸狭隘,记恨她才写的这篇文章。一次,张爱玲邀请潘柳黛与苏青上门做客,为此张爱玲还换上了一件露臂晚礼服以示重视,可她们两人迟到几分钟,张爱玲心生不悦,便让佣人告知她们今天不会客,为此潘柳黛在她家门口吃了闭门羹。过阵子,苏青打电话给张爱玲,说她当时没有好好招待潘柳黛,现在遭报应了,这个“报应”指的就是那篇文章。

日后,有人提起这件事,张爱玲也不愿再谈,只说,谁是潘柳黛,不认识。两人的关系就此跌入冰点。

潘柳黛虽然在骂战中占了上风,但是文学方面确实不如张爱玲,张爱玲著下经典无数,而潘柳黛不过寥寥几部。

多栖发展

年,潘柳黛转到香港发展,继续写她的爱情小说,随后又涉足电影行业,从事编剧工作,还曾经尝试在电影里客串一两个角色,后脚开始踏入演艺圈,演得入木三分,受到导演的赏识。

常常有人说潘柳黛是女演员中最胖的,但是她也没放在心上,还打趣道,人们听到我的名字,都以为我如柳枝般灵动纤细,其实不然,那是因为他只看到柳枝,没有见过柳树的缘故。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潘柳黛在香港演艺圈中结识了不少熟人,就连成龙大哥的名字都是她取的。

成龙原名陈港生,当时公司认为他应该取个新名字,随后成龙与导演找到潘柳黛,让她帮想几个名字。潘柳黛想了好几个带有“龙”字的名字,后来她拍板说,我帮你定了,就叫成龙吧。当时成龙有点犹豫,说“不行不行,这名字太‘大’了。”但是潘柳黛依旧坚持称,其他的没有一个适合你,你就叫成龙吧。自此成龙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年,潘柳黛疾病发作,抢救无效,享年81岁,从此远离舆论的纷扰。

普通人间时常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更何况是个性鲜明的文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持不同的观点,不意味着非要笔墨相讥,甚至指责谩骂,否则有辱斯文,惹人嗤笑啊。

文/竹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