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具有儒家气质的,我觉得非鲁菜莫属。最早的鲁菜发源于春秋时期,大概是当时齐国和鲁国一带,也就是今天山东地界。早在宋代,鲁菜就已经自成体系。山东是孔子的家乡,所以有多鲁菜都能找出典故。鲁菜还传承了山东人豪爽朴实的性格,舍得用料,分量十足。从口味上说,鲁菜主要是以咸鲜为主,特别注重保留食材的本味,加齐鲁大地物产丰富,也为鲁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基础,成为北方菜系的杰出代表。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道菜沿袭了鲁菜的文化精华,但是我觉得它更是鲁菜中难得的“偏门”。菜的用料朴实得像个山东大汉,但做法却细致得像个巧手的姑娘--这就是“九转大肠”。首先从食材上说,并没有使用海参,鱼翅等等高档额食材,连肉都没有沾,而是选用猪的大肠;再从制作方法上来讲,这道菜一改为了求真味简单操作的鲁菜做法,制作起来十分繁复,先煮后炸,还要再烧。做一道菜的功夫,赶上厨师半天的工作量了。
制作九转大肠,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大肠的处理。因为猪内脏有一个独有的腥味,而大肠的腥味最大。所以在反复冲洗干净之后,要将大肠切成均匀的段儿,然后用开水煮透,直到腥味消失才算完美。第二道油炸的工序也颇为传神,大肠中的一部分油脂经过炸制之后,表面金黄的肠段会变成酥脆而且放出焦香,大肠中的一部分油脂溶解之后,为之后红烧的步骤增加了猪油的厚味。红烧的工序,最重要是各种调料的配比:酸不可多,甜不可少,香要恰到好处,加上十多种佐料用微火慢炖,出锅前还要大火收汁,浇上甜酸的酱汁调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大厨们的妙手匠心,这道九转大肠色泽酱红温润,入口没有让人厌恶的大肠味,而是浓香四溢,外脆内嫩。细细品来,咸,鲜,酸,甜等等各种味道,回味悠长,在众多以猪内脏为原料的菜式中算是上乘之作。
我也研究了九转大肠的“九”字。据说这道菜发源于一家叫九华楼的餐馆。当时这道菜的名字是“红烧大肠”,是九华楼的招牌。有一天,一些文人雅士汇聚九华楼,大家对这道红烧大肠赞不绝口,于是大家找到老板,要给菜起个更加风雅的名字。因为这道菜的程序繁杂,可以与炼制九转仙丹来媲美,而这九字又是餐馆的招牌,何不取名为九转大肠?这个菜名官宣之后,别的店家也学着做起来,九转大肠也就发展成鲁菜的经典之作。
记得我第一次吃九转大肠是在山东的济南。拿着一本旅游手册寻到最正宗的“九转大肠”餐馆。餐馆的名字早已忘记,对当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九转大肠是第一个点的,也是最后一个上的菜。因为之前有卤煮火烧和火爆肥肠的经验,我对大肠的本味并不反感。但是当我把一段九转大肠放入口中的时候,还是大大的惊喜。
大肠的肥美中沁着各种味道的交集,虽然多,但是不乱,所有的味道都是为了衬托肥肠的鲜香,但是并没有遮盖它本身的美味。离开山东之后,我再不敢轻易尝试这道菜,因为我觉得一般的厨师很难驾驭这样的经典,不如让那一次的美味延续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