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福清江阴
中国别墅看福建,福建别墅看福清;若论聘金哪最高,福清江阴没得说。
这是最形象形容了福建福清江阴富裕程度的的两句网络赞语。福清豪宅遍布城乡间,江阴聘金百万起步,还要加豪车、大房。而这一切的富裕几乎都来源于他们在海外的打拼,甚至是靠命换来的。今天讲述的就是福清这些海外淘金者的“带头大哥”陈克辉,其感人、曲折、精彩的发家史,值得想发财的我们借鉴、称赞。
02闯非洲
“你要学会吃苦,我不想三天以后看到你回来”。这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坚持下去;而是千万不要被遣送回来。
拖行着大包小包的陈克辉走进了机场的验票厅,他身后传来了父亲那地瓜腔十足的喊声,泪眼满眶的他不敢回头,担心让已被劳苦生活折磨得像个老头似地的父亲看见,只好背对着前来送别的父亲,大声应答:“知道了,会没事的”,便匆匆去了登机口。
上了飞机,他再次摸了摸口袋里父亲刚给的,而且还是借来的美金,这也是他此次出国仅带的美金,再想想未卜的前程,不禁思绪万千。
陈克辉,年出生于福清江阴镇,家中五兄弟一姐姐,他排行老四。江阴是福建突入大海的一块半岛,人多地少,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之有缺水,除了地瓜、花生外,没啥物产,因此,陈克辉的家比较困苦。
为改善家庭生活,辍学后的陈克辉曾从事养殖业,但收入甚微。那时,福清掀起了阵阵出国潮,主要是去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工。在出国“淘金”前辈们财富故事的激励下,陈克辉也对出国闯荡充满了向往,但面对高达30几万的出国费用,全家人实在是有心无力。
年底,机会来了,在非洲莱索托开店的台湾老板到福州委托招工,工资高,且出国费用才7万,远低于去欧美日所需的30多万。
陈克辉的家人挤破头拿到了一张出国申请表,但家里兄弟多,究竟派谁去比较合适,倒成了个问题。经过家庭会议讨论,再三权衡,父亲最终决定把这个珍贵的机会给陈克辉,让他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去海外寻找致富的路子。那时陈克辉刚结婚不久,没啥太多牵挂。
陈克辉家人以3分的利息借了4万多元人民币,凑齐了7万的出国费用。陈克辉也抽空去镇上的语言班培训了半个多月最简单的英语。
年过后,陈克辉签了出国劳务协议,便惜别家人,毅然决然登上了前往异国的飞机。
怀揣美元的陈克辉,带着满心希望和家人期冀,和其他22个一起报名去莱索托打工的福建老乡,辗转来到了莱索托,准备在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迅速发家致富。
然而愿望很好,现实却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残酷。
03台湾超市
离开中国前,陈克辉签署的劳务协议上称,他每月可以得到0美金的工资报酬,折合那时的人民币约多,而那时国内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过才-元不等。
抵达莱索托后,23个满怀梦想前来打工的人,只看到了2个台湾老板,一个带走了2人,一个带走3人,剩下的18人则被告知:“没工作了,协议是骗人的”。原来和他们签订协议的人只是用高薪、多人来吸引眼球,目的就是为了骗取高额的出国中介费。
年轻体健、长得清楚的陈克辉,还算比较幸运,属于被挑上5人中的一个。他坐在台湾老板那在四面透风的汽车后斗上,迎着寒风,望着路旁飞逝而过的片片铁皮屋,心情有点沮丧,也很迷茫。
到了台湾老板的超市,稍微安顿后,老板告诉他,月工资只有马洛蒂(莱索托币,约美金),相当于当时人民币元左右。这对陈克辉而言犹如晴天霹雳,要知道,他这次出来,家里可是借了三分利的高利贷,才凑齐钱出国的,靠这点工资,何年何月才能还完借款。
不过,身在异国他乡的陈克辉又能怎么样呢?
父亲的那句“你要学会吃苦,我不想三天以后看到你回来”的临别话语,始终萦绕在他耳旁,加之他比其他18位落选的老乡强多了,至少有工作可干,还有多一个月也比国内打工好多了。
陈克辉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先稳下来再说,吃点苦也没什么,好好干,总有出头之日。
台湾老板见陈克辉年轻且头脑灵活,就安排他负责超市里的进货、出货,陈克辉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干活,年轻人嘛,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由于语言不通,和当地的员工交流时,只能用肢体语言比划,而其他员工则用混着英文和塞苏陀语(莱索托当地语言)的话回复他,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陈克辉觉得这不是个办法,要想立足,必须尽快克服语言关。他自己动手做了个像皮夹一样的小本子放在口袋里,用中英文记录下每次与当地员工交流的内容和语音,再强迫自己一句一句地死记硬背。3个月下来,他已可以用英语和塞苏陀语和同事、顾客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甚至还能给已经在莱索托多年还不会讲当地话的台湾老板当翻译。
04台湾老板
工作到第4个月时,始终惦记着家中债务的陈克辉,壮着胆子向台湾老板借钱,说:老板,你能否先借笔钱,让他先把家中债务还了。毕竟那是高利贷,若靠打工剩下的钱还,那得好几年呢。还说:只要老板肯借钱给他,他可以和老板签下3年的服务协议,这3年内他将安心、努力地工作,让老板的超市营业额至少翻一番。
看到这个才刚几个月的小伙子,居然敢提出这种似乎毫无可能性的要求,老板当场愣了一下,没有马上答应,说这有点不好吧,不过可以考虑考虑。
出于稳定员工考虑,更主要是台湾老板看到了陈克辉身上的能力与潜力,同时也出于同情和帮助的想法,过了几天,台湾老板跟陈克辉签了其3年的“卖身契”,不久后就帮陈克辉还清了家中债务。
没了债务压力,加之为了报答老板的信任和帮忙,陈克辉干得更欢了。熟练掌握当地语言和在家乡时从事养殖业的经验给了他很大帮助,老板当地语言不通,没办法通过了解顾客需求而去进新种类货品,来帮助超市增加营业额,而陈克辉熟悉塞苏陀语,接下来,一切就变得很简单了。
在陈克辉的大力帮助下,超市生意一天天变好,借钱后的不到一年内,营业额就翻了番,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这样,台湾老板愈发信任陈克辉,第二年,陈克辉把老婆也接到莱索托,台湾老板还让她到自己家当保姆,当然给开工资了。
后来,台湾老板把公司更换营业执照、收缴水电费、联系供货商等等大小事务都交给了陈克辉办理,这样,超市的实际经营者变成了陈克辉。此外,老板甚至把自己的私事也都交给陈克辉处理,他总是尽心尽力完成。
另外,陈克辉在帮老板管理超市的过程中,知道了在莱索托开店的确很有钱赚,于是,把江阴老家的兄弟、姐妹及老乡都介绍出来,相继开起了超市、服装店。
因为感激老板的厚遇之恩,空闲时,陈克辉还会时常去陪老板的父亲,为了和只会说闽南话的老人交流,陈克辉还自学了闽南语。
由此看来,没什么文化的陈克辉颇有语言天赋,一年多下来,英语、塞苏陀语、闽南语都说得很遛了。
陈克辉越发得到了老板器重,他也没有辜负老板的厚爱,第二年超市营业额又翻倍,第三年又再增加百分三十。
陈克辉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几乎全年无休,他形容自己“真的很拼”。在这鞍前马后的过程中,和他一起被招工的另一位福建老乡,简直是羡慕、嫉妒死了,经常开玩笑说陈克辉是“穷鬼”,才会变得如此卖命、“不要脸”。
但这话却更激励了陈克辉,出来国外打工,不就是出来挣钱、学本事的吗!这苦、这累、这付出也没什么,是应该、更是必须的。
都说在非洲做生意不安全,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一点,国人也会经常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身在非洲莱索托的陈克辉也免不了摊上这事。
年的一天,陈克辉在台湾老板超市里,就有持枪歹徒误把他当做了超市老板,拿枪抵住他的脑袋,命令他把所有现金拿出来,幸运的是陈克辉熟悉当地语言,在与歹徒长时间的交涉后,最终脱险。
也是在年,一个周末,陈克辉开车去和老婆相聚,路上不慎出了车祸,人虽然没受伤,却把老板的车子给报废了。台湾老板抵达事故现场时,陈克辉赶忙迎上去连声道歉,他原本以为会迎来一阵痛骂,但老板却语带庆幸地说:“阿辉啊,车子我可以用钱买,你人出事了,我钱能买的回你吗?”
就因为这句话,陈克辉感动极了,毅然决定再与台湾老板续签3年劳务合同,留下来继续为老板打工,好好报答老板。
原来他的打算是3年合同期满后,就去和当时已经在莱索托做生意、开超市的兄弟们一起干。在陈克辉的第2个3年工作期间,台湾老板超市的生意越发红火,不断做大做强,还成了当地较有名气的供货商。
05放飞
年1月,陈克辉与老板合约期满,他便开始与家人一起做生意。那时,陈克辉兄弟们经过3年的积累,已经在莱索托开了3家服装店和2家小超市,算略有小成。
经过6年市场锤炼的陈克辉加入进来后,他们家族的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首先陈克辉对手上的资源做了进一步整合,关掉了在乡下的2家小超市,然后转到城里开了两间稍大点的超市。
多年来,陈克辉待人一贯实在宽厚、服务热情周到,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大家都很喜欢、支持他,都按福建、台湾人的称呼习惯,亲切地称呼陈克辉一声“阿辉”。正因为此,陈克辉新开张的超市干脆就直接取名“阿辉超市”。
阿辉超市一开张,当地人便纷纷过来购物支持,仅半天时间,营业额就有两三万(马洛蒂),折合人民币将近20万左右。
紧接着,他们兄弟几个又接连开出了好几家门店,生意都很火。
随着生意的火爆,客流的大增,当地人经常会在他们家的超市门口摆摊,卖些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这时,就很能看出陈克辉的开明、大度。他不像其他生意人一样,把小摊贩们赶走或向他们收租,反而是对他们很是关照,不时给他们送一些汽水饮料喝,大家和气、友好得像家人似的。
别看这小小的不经意举动,却给陈克辉带来了远超想象、实实在在的好处。
那是在年9月21日到23日间,当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动乱,大部分的店铺和超市特别是中国人的都惨遭暴民抢光、烧毁,一时街道冷清,店铺破落。然而陈克辉的超市在这场暴乱中却丝毫无损。在暴民准备洗劫阿辉超市的时候,在他超市附近的当地民众自发上前阻止了暴民的进一步行动,他们说:这是阿辉的店,你们不能乱来,我们要靠它生活。
由此可见,陈克辉在当地的声望和名气。
还有,在后来的年,陈克辉家人曾遭遇过一场重大车祸。正是由当地黑人在第一时医院,才及时获得抢救,要知道当时他二女儿动了三次手术、三女儿动了七次手术才脱离危险,可见车祸的严重和抢救时间的宝贵。若没有平时积累下的深厚人脉和善举,作为外国人的陈克辉哪能得到如此般的关照。
年,陈克辉打工时期的台湾老板准备撤回台湾,决定将手下所有生意,包括超市、液化气、批发等等全部转让。超市和批发业务很快就转了出去,唯独液化气这块没人要,毕竟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这时,台湾老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的伙计陈克辉。陈克辉看好液化气的前景,也想接手老板的生意,但苦于没足够多的现金,毕竟自己家族的业务也正处于扩张中。
知根知底的两人又合作了一回,老板将液化气和一部车总共约值万人民币的资产给了陈克辉,让陈克辉只要分期付款给他就行了,顺便加点利息。
就这样,陈克辉顺势进入了液化气领域,并且还把它做大了,从销售灌装液化气,再到搞煤气批发,还供货到整个莱索托国家,直到如今。
有意思的是,到了年,有了一定财富积累的陈克辉,又从别人的手中将自己曾经工作过6年的台湾超市盘了下来,这家超市虽然每个月的收入都不高,但对陈克辉来说,它是一间意义非凡的超市,毕竟他是从这里安身、学本事、知遇、起家的。因此盈利并不重要,感情才最在乎,若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这家店他陈克辉是不会转手出去的。
06大发
接下来,陈克辉和他的家族生意发展得更快了,和莱索托各级部门的关系也相当融洽、熟络。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陈克辉加入了莱索托国籍。
陈克辉的事业版图一步步扩大,业务内容涵盖了房地产开发、液化气、运输、服装、鞋帽进出口、批发、超市连锁、塑胶制品、彩钢镀锌板、造纸、食品等诸多领域,服务范围延伸到了南非及周边国家,业务中心也逐渐转到了南非市场。
厉害的是,他几乎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鲜有失手过。他涉足的所有领域,都风风火火地发展了起来,经过20来年的打拼,他和他的家族积累下数十亿的资产。他的名字在莱索托、南非等的当地人、华侨、华人中几乎是家喻户晓。
07回报
自己富了,是本事,但称不上荣光,只有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为家乡、为祖国做出贡献那才叫能人、才是能耐。
这一点,陈克辉做到了。
文章开头讲了,和陈克辉一批去的非洲莱索托共有23名,其中有5人一下飞机后,就被两位台湾老板各选中3人和2人,去超市打工,至于其他人应该是想方设法地留下来,各谋出路了。至于混的如何,从后来的各种消息看,几乎没见到他们出来讲述那种艰险的经历。
3人中除了陈克辉,还有2人是同为福清人的方则基、何清。应该说这三人是福清人开拓非州市场的肇始者,都从从莱索托的台湾人超市开始的。
莱索托全名莱索托王国,非洲南部国家之一,因其国土完全被南非环绕,故也被称为“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中国”,莱索托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很是匮乏,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不过这处女地般的莱索托倒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
90年代福清人的出国热潮中,能凑到较多钱的去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打工,像陈克辉、方则基、何清等没钱的人,就只好来到非洲打拼了,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南非去的,但直接去南非,签证不好办,加之费用也高;于是,南非的“国中国”莱索托就成了个他们的第一个落脚点和中转站。
陈克辉三人在莱索托安定下来后,他们的亲戚、朋友、乡人便纷纷来到了莱索托,或打工或开店,也有的辗转偷渡到南非等国家去打工、开店。
作为开拓者的陈克辉想方设法将他们安顿好,一般都是让刚到的人员先到他们开的超市实习,待业务比较熟悉后,就鼓励他们出去开设分店、子店,自己当老板挣钱,走共同发展之路。
一般来说,分店设立初期,资金并不宽余,陈克辉都会赊帐给他们,同时在货源提供上给予帮助。其实,这时的总店已转变成一个中间批发商的角色,通过分店批发商品。
就这样,到莱索托的“福清哥”像滚雪球一样,很快从陈克辉他们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0多人,各种商店,超市由原来3家发展到现在近千家,经营品种由日用品发展到五金、副食品、服装、鞋帽及餐馆、娱乐业,车行等行业。
这其中也包括方则基的哥哥方则江,方则江在年来到莱索托,后来转往南非发展。经过10年的打拼,其身家曾达到13亿美金之多,连续多年成为了南非的华人首富。然而世事难料、命运多舛,后来的方则江回国发展,很不顺利,处处掉坑里,甚至在年被兰州法院判刑入狱。他的故事更加离奇、曲折、感伤,将在文中讲述,欢迎大家
——结束——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与文无必然联系,纯为增加阅读感用,有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