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外杂谈二俄罗斯中餐馆风云30年见证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30/5661850.html

中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从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罗斯的中餐业从小到大,见证了俄罗斯社会和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俄罗斯的中餐馆值得一写。

下面的内容都来自本人搜集整理的多位老华侨回忆口述以及本人的观察,带有主观性,一些地方也不够严谨,仅供读者参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期,莫斯科就有一家北京饭店。那个饭店是中苏官方合作的产物,由中方派专家到苏联协助装修,因此无论是内部装潢还是菜肴水平,都相当上档次,是绝对的高档餐馆,也几乎是当时莫斯科唯一一家可以品尝到中餐的地方。

不过在苏联解体后,北京饭店却开始搞起了歌舞表演、搞赌博活动,弄得乌烟瘴气不说,其中的一条政策无意间还“启发”了其他中餐馆,一度成为了莫斯科中餐馆的陋习。这一点后面会着重提到。最终,北京饭店经营不善于年由莫斯科市政府接管。

今天,北京饭店已经是一家四星级综合性酒店——北京宾馆,就在莫斯科的市中心附近,房价也不贵,中国游客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

今天的北京宾馆。

除去带有官方背景的北京饭店外,要说起中国私人在俄罗斯开中餐馆,最早可以追溯到年,苏联解体前夕。当时由几个老华侨在莫斯科亚罗斯拉夫尔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名叫“梅花”的中餐馆。这个名字不禁让我怀疑开餐馆的老华侨可能是台湾人,但现已无从考据。也是在年,还有一对不会说中文的华侨后代,开了一家叫“金龙”的中餐馆。现在也已经不清楚,两家餐馆哪个开得更早。

从年开始,莫斯科又陆续开了满庭方、欧龙居、香满楼、唐人大酒楼等餐馆。当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倒爷们开始在莫斯科聚集。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巨有钱,而且在吃方面舍得花钱。所以那时候,中餐馆开一家火一家,几乎没有赔钱的。

这里要提一下北京饭店。作为苏联解体初期莫斯科中餐界的“龙头老大”,北京饭店是中国倒爷们的首选餐馆。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当年倒爷们个人素质普遍不高,吃饭喜欢大吵大闹,不太顾及国际礼仪,不但影响中国人形象,更影响其他俄罗斯人就餐。

最终有聪明人想出了一招。当时北京饭店里有一个大厅,还有一个小厅。于是中国人来了,服务员就把他们领到小厅去,俄罗斯人来了,则带到大厅去。

在小厅里面,中国人抽烟、划拳、脱衣服,爱怎么闹就怎么闹也没人管,只要出得起钱。当时在小厅吃饭,平均一个人约50美元(90年代初约合人民币,国内普通人工资就几十块钱),算绝对的超高消费。

而在北京饭店的大厅里,则又是另个一世界。吃饭有钢琴伴奏,环境高雅,一派祥和气氛,价格嘛,也便宜许多,一个人大约5美元左右。就这样,北京饭店一度在维持形象和猛赚钞票中找到了平衡点。

不过,聪明把戏只能耍一时。后来中国倒爷们也慢慢摸到了门道,也想去那种高档场所享受一下。于是他们纷纷带着俄罗斯人一起去北京饭店,这样他们就可以被请进大厅。

北京饭店虽然后来倒闭了,但其所创的区分对待,看人下菜碟的这一做法却被后来许多中餐馆纷纷模仿。甚至直到今天,莫斯科依然有个别中餐馆会准备两套菜单:只来一次的游客、能报销的顾客去餐馆时用一套,熟人或者俄罗斯人去用另一套。两套菜单价格自然不一样。

除了北京饭店外,早期的中餐馆基本上都火过一阵子,但却没有一家能够持续经营到今天。其中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列两个大家可能想不到的原因。

一个原因竟然是老板太高调。90年代初,有一个外号“刘老大”的东北老板,在莫斯科的跑马场开了一家中餐馆。这家中餐馆就是因为老板高调而倒闭的。

“刘老大”之前是开批货楼(中国倒爷们在一个集中的地方批发货物,一般是苏联时期的职工宿舍楼)的,非常有钱。他在跑马场里面开的餐馆出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都非常霸气的政策:每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华侨和中国驻俄使馆的人可以来免费吃饭!“刘老大”的目的很明显,无非就是为了结交有影响力的侨领和使馆人员。这条政策也很有效,一到周六,餐馆内皆是鸿儒贤达,跑马场外则停着挂着红色牌照的使馆车辆,非常抢眼。

当时的莫斯科跑马场里除了开中餐馆外,靠近门口的地方还有一个赌场(当时是合法的)。突然有一天,本来关系都不错的赌场在与这家中餐馆共同的出入口处竖起了一道安检门,安检的同时要求外国人进入需要登记护照。

这么一来,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在赌场登记自己的护照信息,所以前往餐馆吃饭的人数量很快就降下来了。“刘老大”找了自己的俄方关系人,也没有解决这事。自然,餐馆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

事后,有好事者分析,赌场为什么会突然要求外国人登记护照,而其他赌场都不用?为什么关系很好的跑马场对此不管?为什么“刘老大”强硬的关系会不管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估计是老板过于高调,与使馆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侨领联系过于紧密,所以俄方有关部门出面打了招呼。至于具体是哪个部门,至今没有人知道。

网图:一家俄罗斯的中餐馆。

有人可能会认为,是不是过于解读了。其实还真不是,当时气氛就是那么紧张。一个小例子:90年代初,莫斯科几个中餐馆想搞个中餐协会,还在筹划阶段,就有俄方安全部门的人出来打招呼,说不要搞!搞得几个中餐馆老板又惊又怕,自然不敢再继续下去。

90年代俄罗斯苏联痕迹还很浓,对外国人和外国社团活动管控力度很大。从上述小事上就不难看出。

除了高调外,常见的中餐馆干不下去的原因还有餐馆老板把心思放到了参加国内活动上。

随着俄罗斯社会逐渐开放,对外国社团的管控也开始放松。于是不少华侨华人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社团。中餐馆老板认识的人多,也开始加入各种社团,有的甚至成为了社团的负责人。

可惜,当上负责人后,这些老板们的心思既不在餐馆上,也没有放在组织社团活动上,反而是忙于参加国内举行的各种涉侨活动。这些涉侨活动多是官方举行,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出席的领导级别也高,所以部分中餐馆老板乐此不疲,享受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就这样,他们隔三差五就飞回国内,餐馆生意必然会受到影响,时间一长自然也就干不下去了。

老一批的中餐馆,口味虽然不错,但却不注重地理位置。除了个别外,大多数中餐馆为了节省成本,位置均远离市中心,有的甚至在地下室,档次自然难以提上去。

不过,随着老餐馆的倒闭,新的一批中餐馆却成长了起来。近几年来,随着中俄各领域交往的增多,来俄罗斯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相比90年代的倒爷们,新一代的中国商人们会俄语、懂俄罗斯、熟悉商务程序和国际礼仪。相应地,他们对中餐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除了注重饭菜口味,还对饭店地理位置、装修环境等提出了要求。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新开的中餐馆普遍在口味、装修、、档次、价格方面能达到平衡,能够满足新一代中国商人的要求。他们多发展良好,其中有的中餐馆还做成了连锁店,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有分店,即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生意也非常不错。

苏联解体30年,中餐馆——海外中国人聚会最多的地方,见证了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从90年代初到现在,大浪淘沙,俄罗斯中餐馆,尤其是莫斯科的中餐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这既是俄罗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印证。(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