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高晓松瘦了”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都调侃他的背影和吴亦凡一模一样,让人分不清楚。由此可见,高晓松的影响力之大。就是这样一位在音乐界、在文坛都举足轻重的人物,心里头有一位“神一样的存在”的偶像——王小波。
王小波已经故去24年了,他就像梵高一样,活着的时候寂寂无名,死后才声名远扬。如今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把他封为偶像,粉上了他的“特立独行”。作家周国平也评价他为“世上智慧的人”。回顾王小波的一生,大概可以用“神话”二字概括。
“小偷”王小波
王小波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王小波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孩子。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长相——特别丑。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在教育局任职,王小波妥妥地出身“高知家庭”,但他小时候却是个小偷,他偷过两样东西——吃的和书。
王小波父亲任教的校园里,种着一片枣树,等不到枣子熟了,王小波和哥哥就半夜三更偷跑出去摘青枣吃。别人自留地里种的萝卜,刚长到手指头粗细,也遭到过他们的“毒手”。偷东西吃这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很难理解,尤其还是像王小波这么“饥不择食”的。但是结合王小波成长的背景,这事其实也怪不得他们。
王小波幼年是在“大跃进”中成长起来的。当时天天宣传“亩产30万斤”,但现实却是能吃得越来越少。虽然王父是大学老师,但是家里孩子众多,再加上年迈的外婆。所以常常吃不饱饭,又正是小孩长身体的时候。饿急的时候,王小波还啃过铅笔。
比起大人们言之凿凿的高产论调,瘪掉的肚皮似乎更有说服力。所以王小波从小就对所谓的“权威”抱有怀疑态度。
除了偷吃的,王小波还偷书。13岁的时候,王父迫于紧张的政治气氛,把许多不合时宜的“禁书”统统锁在柜子里。哥哥忽悠王小波去撬锁偷书看,王小波没少挨父亲的揍,当然书也没少读。有回兄弟俩比赛读书,哥哥才读了一半,王小波已经看完全本。哥俩经过计算,认为王小波读书的速度是普通人的7倍。
父亲的“禁书”滋养了王小波的整个少年时代,或许也是这些书,铸就了王小波有趣的灵魂,开启了他后来的写作生涯。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16岁的时候,国家号召青年人要到祖国的广阔天地里去。大概是每个少年心里都藏着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梦,王小波非要去多公里以外的云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有点大。等待王小波的“广阔天地”,只有插不完的秧。一米八几的王小波撅着屁股,以一种很奇怪的姿势在稻田里忙活一整天。
身体被禁锢的日子,王小波就让灵魂自由飞翔。不干活的时候,王小波顾不上洗手洗脚就上床看书。那本从北京带过来的《变形记》早就被翻烂了。当时下乡的知青,都用一张鲁迅著的书皮把自己的书包裹起来。但王小波运气有点背,遇上个连“鲁迅著”都不让看的军代表。王小波就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自己编的故事里把他想象成一头蠢驴。
有一段日子,王小波的工作是把猪粪运到山上去。本来以为这只是“小菜一碟”,干了三天之后,王小波差点把胆汁都吐出来了。后来他调侃:幸好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这些人拼尽全力,就是为了把它们的粪便运上山,铁定要笑死的!
后来因为患上了严重的黄疸型肝炎,王小波放弃了“解放全人类”的梦想,“丢盔弃甲”地逃回了北京。再后来,他又去过烟台牟平插队,挖过沟壕,当过老师。这段在别人看来灰暗的日子,他却笑称是自己的“黄金时代”。
伯牙与子期,小波与晓阳
年,26岁的王小波顺利考取人民大学。面对学文还是学理的问题,王小波犯了难,这两科他都很擅长,也都喜欢。当时的王小波已经遇见了李银河,李银河鼓励他学文,甚至觉得他将来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王小波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尽管他自己就是搞逻辑学研究的,但他极力反对孩子们学文。王小波兄弟姊妹6个,只有他大哥学哲学,其余几个全部是理科。王父认为,如果不是嫌命长,尽量离意识形态远一点。
带着“王氏家训”,王小波进入人民大学求学。在学校,王小波遇见了一生的知己——刘晓阳。
刘晓阳和王小波一样人高马大,一样整天地睡眼惺忪,一样从外地插队回来,两人还是一个班、一个宿舍,巧合的是两人的老婆还读过同一个中学。于是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地好。
两人吃完饭,王小波在校园闲逛,刘晓阳一定会在路口等他。俩人故作玩笑手挽着手在校园里溜达,一路高谈阔论,同校的学生一度误会他俩是同性恋,其实颇有点伯牙与子期的意思。
王小波和刘晓阳,也算是当年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两个人经常成捆成捆地买书带回宿舍,几个架子全放满了。之后的日子,几乎全班同学都愿意跟他俩后头,听他们侃大山、讲段子,一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地调侃一通。
刘晓阳擅长把名著历史娓娓道来,王小波则擅长“胡扯”。有一回,王小波讲了一只羊的故事,讲到结局说要把羊杀了,一只老羊声嘶力竭地喊:“留小羊是我儿!”过了一会大家才反应过来,哄堂大笑!
刘晓阳,是除了李银河外,唯二能懂他的那个人,他们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你好啊,李银河
再特立独行的人,也希望被读懂,就像王小波遇见李银河。李银河遇见王小波时,王小波还没有上大学,下乡回来后一直在厂里当工人。当时李银河已经是全国青年政治偶像。
25岁的王小波下乡回来已经五年多了,先后在两个工厂做工人的他,熄不灭胸中那股对写作的热情。写了一篇小说寄给了《光明日报》。
当时审核这篇稿子的是李银河的同事,她边看稿子边掉泪。李银河在边上很好奇,自己拿过来也看了一下,“仿佛被击中了灵魂”。这篇小说——《绿毛水怪》成了他们俩的媒人。李银河开始对写出这篇文字的人感兴趣。
都说爱情是始于五官、忠于三观的。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却是从三观开始的。又丑又凶是李银河对王小波的第一印象。李银河假借请教王父问题,第一次见到了王小波。结果吓了一跳,没想到本人这么丑,文字带来的悸动也在这次见面中断送了。
可是没几天,王小波反而找来了,堵在了李银河工作单位的门口。两人正漫无边际地聊着,王小波突然就来了一句:“你有男朋友吗?”当时李银河刚结束上一段恋情,老实的回答还没有。王小波步步紧逼,直接问“你看我怎么样?”
这么生猛的告白,完全不符合那个年代该有的羞涩。王小波也丝毫没有“门不当户不对”的自卑想法,开始了浪漫的情书攻势。王小波在五线谱的本子上给李银河写情书,写“一想起你,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浪漫得不要不要的!可是想起王小波那个带着凶相的丑脸,李银河还是接受不了。
王小波气得不行,把自己灌醉之后,不要命地反击李银河,“你也不是那么好看!”李银河最后还是没能放下这个丑男人,两人终于修成正果。都说相爱就是,两个长得像猴子一样的人,还时刻担心对方被别人抢走。王小波和李银河让我知道,真正的爱情和皮囊无关,一致的三观和同频的灵魂,才是爱情最好的支撑点。
王小波的写作苦旅
结婚后,王小波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他放弃了人民大学讲师的身份,毅然决然跟着李银河去美国留学。李银河美元的奖学金支撑不了两人的生活,无奈之下,英语口语不好的王小波只能出去打工,在餐馆洗盘子。
餐馆繁重的工作和低廉的报酬剥夺了王小波的写作时间,王小波感觉一下回到了下乡的时候,整天过得郁郁寡欢。李银河看他这样,一边上课,一边包揽了打工挣钱、整理家务的所有事,就为了让王小波有时间写作。王小波多部小说的初稿,都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李银河就凭着对王小波的一腔爱意,不知不觉中守护了中国文学。
回国以后,王小波作为“随编人员”,跟着李银河进了北大。不过,一个是北大的教授,一个只算是计算机室的讲师。教了三年计算机,嫌这里混得没劲,他又去了人大教书。
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台湾获了奖,虽然这个奖还是和别人并列的,但他就像在黑暗中失去火把前行的人,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自此,他决定辞职,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毫不意外地,家里人都反对。母亲担心他没有收入“饿死”,父亲担心他和自己一样因言获罪,哥哥也觉得写小说没法维生。只有李银河,坚定地认为王小波是无价之宝,一如既往支持他。
王小波在40岁这年,开始他的写作苦旅。他的《黄金时代》被一位女编辑背着老板出版了,不能公开发行,只能和李银河推着自行车挨个书摊推销;他的长篇小说《红拂夜奔》,被一位编辑看中后带回去,杂志社却要求他大篇幅删减,从18万字删减到3万字,却还是没能顺利发表。
王小波一直游离在“文学圈”之外,从来没有被主流文学接受过。直到年,王小波独自一人走了。当时李银河在英国剑桥做访问,王小波被邻居发现去世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他死于心脏病突发。之前还在依依惜别的人,转眼就是天人永隔。
讽刺的是,王小波死后一个月,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表的小说,马上成功发表了。王小波成为了人们口中“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找到昌平佛山陵园的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石头,就像王小波的性情一样天然,不羁。因为她知道,方方正正的墓碑,装不下王小波有趣的灵魂。自此,王小波在此长眠。
只是,世上再无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