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环里的东光小区,除了美食还有什么

▽▽▽

在成都,每一条街巷都不缺故事,但每一个地方的故事又是那么与众不同,因为相同的地方,也生活着许多不同的人群,寄存着许多他们不同的回忆。

这一次,我们将视线放到了东光小区上——那个“魔幻的霍尔格茨”、那个“第一代蓉漂的落脚点”,那个“鬼饮食聚集地”。

让我们重新找回在东光小区的记忆,从他们真实的感受里,从他们朴实的语言里。

成都的魔幻霍尔格茨

“不管外面修得再繁华,

都没有像这里一样具有家的气息!

只要回到这里,我就会彻底放松,因为回家了”

东光小区位于锦江区的锦华路上,周边的学校、医院、餐饮、公园等一应俱全,拥有绝佳地理位置的它在当年,也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那时住在那里,出院门就能到小卖部买吃的,炒菜时没有盐就喊一下对门的邻居,菜市场里卖蔬菜和猪肉的人也都是熟悉的脸……

“记忆里老钟楼的地表,是陈旧建筑的缩影,那时,到处都是住宿的广告灯箱,曾经的东光商场已不再是购物中心……”

大多数成都人可能不清楚东光小区的构成,但一定记得形似钟表的地标。

虽是90年代的造物,但建筑风格却十分混搭,“钟楼”,“尖顶”,“圆拱”,老纺织厂残留的“大烟囱”,配合旁边地铁修建围挡,窄小通道,潺潺沙河浓荫,以及新建起的庞大高楼群,东光小区,构成了大城东里一处小小魔幻。

“小学的时候搬进了东光小区6号院子,那时,东光实验小学都还没开张,每天去城里上学好远哦,赶公交都不知道转了多少趟车……”

这里分布的院落众多,大多都是以门牌号来命名,比如1、3、5、7、9、11号大院。

住5号院的喜欢吃对面阿姨卖的土豆,住9号院的喜欢吃杨姐串串和烤鸭、水饺,7、9号院的每周都在等卖钵钵鸡的小推车。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特别羡慕住在菜市场旁边的11号院小伙伴……

人世间仅此一次的青春记忆,论谁也是无法轻易忘掉的,就像他们哪怕离开这里多年以后,也依旧会想起当初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场景。

第一代“蓉漂”的落脚点

“一个蓉漂在成都的第一个落脚点,从此就再也逃不出这个东圈……”

东光小区在97年刚刚修起的时候,旁边就是农科院的田,当院落渐渐升起,田坝渐渐消失,这里也就渐渐涌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聚居。

而这批人,正是第一代“蓉漂”,这里成为了一代土著的家,也是第一代“蓉漂”的家。

听老一辈讲,东光小区最初叫弄光小区,至于为何改了名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的东光业主,大部分是由住东门大桥和三瓦窑的人搬迁过来的,后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万人小区。陈旧的老烟囱是当年的纺织厂,而现在却独留下陈旧的建筑。

在最早一批的东光小区居民里,还有一大部分是附近川师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院子不多,且房租便宜,他们便选择留在这里租房。

后来,他们的孩子在东光小区长大,在东光实小上学、在东光综合市场购物、在东光美食街胡吃,一点一滴,开始汇聚成川,在日后便成为思念的涌泉。

对于东光小区的思念更加深刻的,我想,除了在那里的懵懂青春和艰苦奋斗,还有贯穿他们整个人生记忆角落的美食美味。

鬼饮食聚集地

“手提式串串,源源小吃、黄伞巷肺片、机器人刀削面、锑锅麻辣烫、胡烤鸭、魏抄手、骆小小串串香、戴叔叔饭票……东光小区里的美食多的真有点‘过分’了!”

手提式串串香

东光小区最不缺的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老苍蝇馆子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漆妈妈手提式串串香是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的味道。

一位东光土著的朋友跟我说,夏天的时候,一定要点牛肉,郡肝,脑花,毛肚和炒饭,还有,一定要趁热吃!

源源小吃店

每一个吃过源源小吃店的人都说:好吃到怀疑人生!

面食爱好者绝不该错过的一家口评不错的“烂面馆”,杂酱面,海味面,肥肠烧肉面等各种各样鲜嫩美味,其中最受广大宠爱的还属排骨面,十二点左右卖完是常态。

胡烤鸭

“一对夫妻开了二十多年的店,因为太好吃,每次都要专程开车去买,一只吃不完,半只有点少,所以每次都告诉老板要半只最大的!”

黄伞巷肺片

“在我小的时候,这家店就开起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去买,也是我的秘密餐馆,后来隔壁也开了家黄伞肺片,虽然就相差一个巷字,但我还是觉得这家老店才是东光小区的标志,虽不起眼,但它就是红!”

有人说,它像沙漠中的新龙门客栈,给了许多人暂时停留的住所;

有人还说,它是一座城池,已被年月所破,退守东光商城这座城堡里,只剩老年人,下围棋象棋,打桥牌麻将。

人生,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但曾经遗留过足迹的那个地方将会永远被记在心中。

-End-

了解更多小镇资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