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球尽心.纽约
永续饮食领导地位的二星餐厅石仓蓝山获米其林绿星,三星餐厅EMP则大刀阔斧由荤转素;还有厨余单车骑士以及会员制超市让消费者参与决策。纽约的永续餐饮运动,现正进行中。
分享纽约市永续饮食(FoodSustainability)模范生案例前,我认为还原此地的日常实景是更重要的,比起空投美好的烟花,先铺垫背景幽深无光的黑幕,或许更能彰显可贵。
作为几乎与资本主义一词划上等号的城市,永续饮食一概念,自然不是简介纽约时脑中出现的词汇清单之一,毕竟沿街常见餐馆后场弃置一袋袋可观剩食、大型连锁超市超量订购的品项原封不动送进垃圾箱,动笔不久前,我才在街口公共垃圾桶外,看到至少30来个原味贝果,又或者初来乍到时,常因拿捏不准点餐量,在单人餐点几乎是亚洲双倍量的美式餐馆吃到心累,无心成为这个剩食之都浪费结构中的共犯。
然而,此情此景下,仰赖食物援助的人口比却讽刺地居高不下,市府食物计划永远处于超负荷状态,又一场尚未终结的流行病再次加剧差异,城市里的最富与最贫,经常仅有一街之遥。
走在时代尖端的纽约其实剩食问题非常严重。图片来源:JoldeVriendonUnsplash
但或许也正因这般极度浪费,投入食物改良体系的拥护者亦不在少数,纽约市五个行政区皆寻得反动力量的踪迹,小至激进人士裸身挂起标语上街倡导,标榜全食物利用的零剩食餐馆号召同业响应,大至社企或非营利组织如食物银行、赈济处、流动送餐车等采用更具规模与策略的手段介入。近期一则纽约知名米其林三星餐厅麦迪逊公园11号(ElevenMadisonPark,如下简称EMP)宣布将以纯素菜单焕新重启的新闻震撼餐饮圈,仿佛为后疫情时期食物体系的再思考完美代言。
三星餐厅由荤转素的食物革命
疫情期间暂停营业长达15个月的米其林三星餐厅EMP,于本月10号重新亮灯,不仅删去薰衣草蜜汁烤鸭及蘑菇奶油煨龙虾等经典菜肴,更大刀阔斧由荤转素,与非营利组织RethinkFoodNYC合作,推出全新素食菜单。消息一出,6、7月订位全满,主理人兼主厨的DanielHumm于写给餐客的一封长信中,简单带过疫情期间团队重整与精致餐饮的再定义,看似云淡风轻,背后却是一场沉潜多时的革命。
过去一年多,EMP团队不断为解决纽约饥饿危机向所需单位伸出援手,累计供给一百万份餐点,过程中引致的社会涟漪,不仅成为Daniel职涯中最难忘的一段,更促使他重新思考现行食物体系、土地与社群的生态永续观。6月10日开幕当日,餐客每购买一份晚餐,即可化为5份济贫餐盒,EMP归零后以新面貌起步的勇气,让人拭目以待。
“石仓蓝山”获米其林绿星认证
石仓蓝山行政主厨DanBarber。图片提供:BlueHillatStoneBarns/摄影:RichardBoll
若EMP是后疫情时代米其林星级餐厅的革命代言,我想,将二星餐厅石仓蓝山(BlueHillatStoneBarns)看作永续饮食的领头羊,绝对无庸置疑。身为纽约最早提出“产地直送餐桌”(FarmtoTable)概念的餐厅,主厨兼共同创办人DanBarber耕耘未来农业生态炼达17年的苦心有目共睹,年出版的著作《第三餐盘》也早已是永续饮食议题教科书般的必读。
当“产地直送餐桌”窜红而被过度滥用时,Dan是那个重新思索作物为何而种、看穿农夫与土地间被迫妥协的张力,并且真正为实践道德永续食物而追本溯源的前瞻者,今年5月初米其林绿星的肯定,严格说起来,其实来迟了。
米其林绿星认证于年首次诞生,用以表彰深具环境意识的餐厅,评分项目包含:使用在地及当令食材以减少碳足迹、妥善处理化学清洁用品、选用永续渔获(纽约知名渔获供应组织DocktoDish即是一个选择)、善用可再生能源、厨余管理零剩食等。
石仓蓝山是永续餐饮运动的领头羊。图片提供:BlueHillatStoneBarns/摄影:AliceGao
获得绿星殊荣的餐厅有一共通性,便是他们多以盛产或当季便于取得的食材去设计菜单,而非本末倒置,于制定菜单后才四处采买,这也是Dan在《第三餐盘》提及改变饮食的游戏规则中,相当基础的概念──对他而言,追求美食,等同于追求最具永续发展与创新精神的产地,饮食习惯也应顺应自然与生态平衡。
至石仓蓝山的用餐体验,更近似于翻转对食物的想象与认知,从就近参观农场,了解食材来源、生产者、料理方式等信息起始,直至享用完美食,餐客实际上已身体力行,成为这场拯救世界旅程的参与者。
变废为宝的厨余单车骑士
前述的星级餐厅或可看作永续饮食风潮的终极化,现在不妨将尺度拉回常民生活,谈谈以个人为单位可着手的案例。
成立迄今迈入第8年的BKROT,为纽约市第一个以单车低碳运送厨余的组织,成员年轻化程度极高,专职收取家用及小型商铺剩食,亦开放特定时段供会员至基地回收处理,厨余集结后,将其转化为高品质堆肥,供给农场、花店甚或自用户做土壤修复与酸碱调整。基地位于北布鲁克林Bushwick区外围,如一隐匿于住宅区的小型绿洲,实际走访拍摄,没有复杂气味,也不见害虫及传闻中数量大于纽约全市人口的鼠辈,看出管理团队对基地的经营与用心。
BKROT将单车运送来的厨余制作成堆肥对外贩售。摄影:Lei
他们对外贩售的堆肥以咖啡渣、木屑,混合取自小企业或家用食物的残渣等原料手工制成,添加到盆栽时,除可增加土质营养素,另可提升持水力,使得水份可均匀分散土壤,减少频繁浇灌的需要。剩食再利用,除可解决直接掩埋后产生有毒气体加乘气候暖化的问题,更有改善土质延长使用效期的优势,进一步影响地上作物的健康状态,长远来看,吃下的东西、没吃下的东西,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
身兼超市营运团队与消费者的入会制度
老纽约同事M经常这么说:“布鲁克林可能是纽约最环境友善的行政区。”此话不假,70年代初,反战思潮高点下诞生的食物合作社(FoodCo-op),即是颇具象征性的一例。食品合作社的出现,旨在使消费者得以合理价格取得高品质在地食材,并且彻底了解“人如其食”(YouAreWhatYouEat)的重要性。
成立于年、如今迈入第48个年头的ParkSlopeFoodCoop是食品合作社的始祖,年由长居巴黎的美国导演TomBoothe所拍摄的纪录片《食物合作社》(FoodCo-op),完整纪录此间合作社的沿革与运作方式,相当值得一看。
食物合作社采用会员制度,并让会员参与进货决策。摄影:Lei
此类超市为会员制,不分阶级亦无条件限制,所有人都可入会。不同合作社收费标准略有差异,以我所在区域最近的一间而言,除了免入会的首月试用体验外,另有缴纳25美元行政费享有半年会员的方案,以及额外投资美元“入股”的终身会员制。
合作社最核心的概念是,必须以劳力换取食物(LaborforFood),意指会员每4周需排班至少2.5小时,协助处理超市各式营运工作:收银、仓储、行政、招商、厨余管理、剩食再利用(有些超市将效期内的食材烹调成汤品后对外发放)等,除少数全职员工为支薪会员外,其余会员为志工制轮班替换岗位,也正是此种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的缘故,使会员们可取得低于市场售价约2-4成的食品,更进一步看,自然也少有压缩进价以提高获利的考察,食品取得的选择性因而更多。
会员亦须担任志工轮班,以此有效节省人力成本。摄影:Lei
此外,终身会员们亦可加入委员会参与决策,食品来源与进价全数透明,大大提升会员的消费意识。职员同时是消费者的特殊结构,也使合作社拥有与一般超市截然不同的人情味,会员多半因怀有相同信念而加入,或许是对取得高品质生鲜的热情,或许是饮食健康考察、抑或为减省开销,他们深信,掌握食材履历等同于掌握生活,不随市场变化而浮动的生计,才是有质量的民生。
-end-
首图素材拍摄: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