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北京小吃店故事讲给老外

年,我在北京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上学。那时候,地铁五号线还没有建成,家长都是骑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接送孩子。我放学饿了,姥爷经常会跑到胡同口的护国寺小吃店,给我买一个烧饼夹肉,一碗杏仁豆腐。这种甜咸搭配,冬夏皆宜,让人终生难忘。

资料图

上完中学后,我去美国留学了。这几年间,东四九条变化很大,临街的护国寺小吃店被装修翻新了几次,胡同也拓宽了,又多了几家西式快餐店。由于儿时难忘的记忆,年,我用英文写了一部京味儿小说《小吃店》,在导师尤德教授的辅导下历经三年修改。今年,编辑通知我,这部小说即将收录在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英文系出版的小说集里。

写小说的灵感,来自我的所见所闻。年初,新闻报道称,全球不少老字号餐厅纷纷亏损倒闭,传统餐饮业举步维艰。我不禁回忆起姥爷曾给我讲述过的,五代人经营的红火一时的家族小饭馆,在西方快餐文化冲击下亏损严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故事。一个时代的变迁大概能从小处见微知著,我想用小说描述传统北京小吃店在冲击下的艰难挣扎。

小说初稿完成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京味儿语言极难翻译成英文,比如压根儿、玩儿完、哩格儿楞、歇菜了、练家子……这些老北京方言很形象,却一下子很难找到能准确表达的英文词汇。举例来说,小说中描写老北京商人讨价还价时会喃喃自语,京味儿口语是“念秧儿”。这句老北京土话在小说中的意思是商人要达到一个目的,但并不明说,只是暗中委婉地表达诉求。经过多次修改,我和教授一致认为英文版本就可以翻译成“murmured”。这样翻译不仅意思准确、形象,更是从词汇发音上兼顾了中英文的意境。但将“京味儿”译成英文何尝是件易事?由于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小说在两年间经历了多次被拒稿。

为了更好地修改小说,尤德教授在年的暑假决定亲自来北京,实地探访我儿时的那家小吃店。那天清晨,教授就在下榻的酒店大厅等我。由于旅途劳顿,他需要咖啡因来提神儿,正巧,东四胡同里就有着一家西式咖啡店。

护国寺小吃店矗立在东四九条的街角,胡同拓宽了,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路,学生们放学后再也不用走只能容两人并肩而行的小巷。小吃店门前没了外卖窗口,记得20年前一放学,学生家长就成群结队地围在窗口边,排队买酱牛肉、包子和丸子,油脂香远近可闻。我在小说《小吃店》中,曾经用“饥饿的小老虎”来形容当年同学们对于传统京味儿小吃的狂热挚爱。如今,我和教授一起站在没有人排队的小窗口旁,望着空空的柜台,唏嘘不已。我们走回了原来的小胡同,胡同里的小卖店关门了,新建起了咖啡馆,里面的吃食并不便宜,这里的消费人群定位该是白领吧。在我的记忆中,学生们放学后会在此抢购5毛钱一支的“雪莲”棒冰,把小卖店的门口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如今喧嚣不在,唯有胡同口一棵高大的百年枣树,守望岁月沧桑。

我的导师尤德教授是美国的汉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对于明清至今的京味儿文学非常有研究。他也曾在北京东四十条一带住过一段日子,谈话间,我们都感叹这些年北京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也太快了,让人目不暇接,来不及回忆。

在咖啡馆,教授点了一杯美式咖啡,那天是端午节,我们就在护国寺小吃店里买了金丝小枣粽子。咖啡店的吊顶很现代化,与小胡同的古朴青砖风格迥异。教授笑称,美国喝咖啡配牛角面包,中国喝咖啡配粽子,这倒也是中西文化的交融。我还特意去护国寺小吃店买了碗杏仁豆腐,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甜品里的青丝给的少了许多,并不够甜。

教授笑着说,少吃甜的,我口中答应着,可心里还是怀念杏仁豆腐的甜腻味道。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导师多次穿梭在胡同里,亲身感受京味儿餐馆在城市现代化中的机遇与挑战。胡同里很多人家在装修,也有一些房子被拆掉了。是啊,老胡同不拓宽,外卖骑手的电动车都进不去。

之后的两年里,我重新改写了小说,并将之发给了学校英文系的多位教授。这种写作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保存与尝试。我心里知道,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鲜活的记忆,带着我对北京的情感,把儿时东四胡同小吃店的故事讲给英文世界听。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王炜宁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