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头先一个问题:什么是流量?
Emmmmm,这竟然还是个问题。对,而且往往越是这种看起来都很清楚的、很简单、很直接的概念,真要解释起来一下子还有点麻烦,还好我们有度娘。
不过,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水浒传里有个关键的人物,叫武大郎,没有他,就没有金莲嫂子,也就没有西门大官人的明目张胆。于是,层次铺垫之后,推动了武松向梁山落草的剧情。扯远了,都知道武大的职业是“卖炊饼”,这炊饼到底是啥就不深究了,除了知道武大卖炊饼,还应该都知道武大是担着挑儿,走街串巷卖炊饼的。
第二个例子:
撂地儿演出的老艺术家,马三立,撂地是个街头艺术表演艺术界的一个专有黑话。可考的材料记载在清末相声诞生以来,艺人们就是以“撂地”为生。不过,据说,马三立老先生是没有撂过地的。撂地儿形象点来说,就是看上了一块地方,把身上的行李、装备啥的一扔,把地儿一占,开始打把势卖艺,张口吆喝,伸手要“打赏”,赚钱糊口。
第三个例子:
搭台唱戏的五线小城的剧团,县城王员外家母亲七八十大寿,搭台出钱让剧团来唱三天大戏。台子一般是得搭在离员外家又近,还方便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听得着,看得到得地方。到时候,锣鼓家伙一响,远近得乡亲们就都来了,搬着板凳,带着马扎儿,捧着瓜子,一圈一圈得把台子围起来,当然,前排是要留给员外家得。
例子举完了,我们来复述以下度娘对于流量的解释。流量对应的英文词是,指的是:在规定期间内通过一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同时在网络上的意思是: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当然,也指手机移动数据。
二、流量获取模式的变迁
相信,我们今天一提到流量,很自然会把交谈、阅读以及理解的背景投射在网络上,毕竟现在是网络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后网络的时代。不过,我们今天在这篇文章里讨论的范围并不限于网络。
就像我们的题目说明的一样,流量虽然是互联网时代才被普及、广泛推崇的名词,但实际还是存在一个演变的过程。圣经里有句话说得好,普天之下,并无新事。
在互联网之前,如前所例,不被称呼为流量的”流量“已然存在。那么前网络时代,流量都是以什么形式、什么方式存在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只不过我们之前并没有把他和流量关联起来进行理解。
早期互联网时代,有另外一句俗话,你不知道网络那边的是不是一条狗。话好像有点糙,但实际上,形象的说明了网络的最大优势(也可以说是劣势),网络将参与网络节点上的人——符号化,这是互联网最大的“革命性”价值观输出——平等。
这种平等让参与网络的人,去掉了原本的社会化的各种标签,也就失去了人的特征。所以,我们把网络上的人的参与,看作是网络参与节点的参与,网络上的人的聚集,看作是流量的聚集。
当我们还原人的本质之后,流量的本质也就很清楚了,流量实际上还是人流。变化的,不过是获取流量的方式、模式和手段。
流量的概念解释清楚之后,我们继续流量获取的方法。互联网时代获取流量的方法,已经是有现成的一大本方法论,而且写的很全面了,我们有专职的负责流量运营的岗位,经营流量运营的公司。
而且在不同的产品和商业阶段,也细分了不同的流量获取方式:启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稳定阶段,乃至衰落阶段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获取流量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比如: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广告、剧场影院门前的招贴海报、口口相传的口碑、店铺的招牌和酒幌、小贩的叫卖和吆喝,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仍然都可接触到的在前网络时代的获取流量的方式。
如果留心的话,可以发现:这些流量获取手段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出现的时点倒序来排的,不同的获取流量的方式,又以不同的“介质”作为代表,比如:报纸、电视、海报、招牌等等,这些介质因本身的特点,代表着不同传播范围和辐射能力,进而代表着获取流量能力的大小。
我们还用前面举的武大的例子,很明显,武大获取流量的方式是叫卖和吆喝,而他的叫卖和吆喝所能够覆盖和传达的范围,限定于以他的居住地为圆心,他能够步行走动的距离为半径的一个圆形区域里,而且他还不能同时覆盖这个圆,而是以他某个时间内实际选择的走动方向为中轴的一个扇形区域。
所以,在这种以叫卖和吆喝为主要流量获取手段的时代,是需要多个像武大这样的小贩,到处游走,通过他们的行动线来完成各自小规模流量的获取。
简单总结一下特点:弱辐射能力背景下,流量获取的模式=多核心+小规模。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虽然产品或者商业中心辐射能力的增强,但流量获取模式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流量的绝对数量对于各个产品或者商业中心来说都是充足的,比如:固定商铺就可以辐射以店铺为圆心,以客人的行动距离为半径形成的圆形,核心的数量相比于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模式下,核心的数量会减少,流量的规模依然很小。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更高级形态的“商铺”,比如:剧院和电影院,这种类型的商铺不像餐馆和酒店一样那么多,被消费的次数也会少一些,但同时他辐射的范围因为人们的活动半径的延申而得以扩大。
再到电台、电视台的出现,它作为商业中心所能够辐射的范围出现第一次脱离了地域的概念,它的辐射半径在“地理”的概念上达到了无限。所以在这个阶段,流量中心的数量急剧减少,而流量的规模得到了极度的过大。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电台和电视台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流量获取的门槛,通俗点来说,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中心或者商业中心,是能够有能力通过电台或者电视台来获取流量的。
郭德纲的相声里就曾经调侃过,一个卖耳挖勺的去电台做个广告,这一辈子耳挖勺就白卖了。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产品中心和商业中心对于辐射能力的极度提升,产生了另外一种背景下的流量获取模式,即——强辐射能力背景下,流量获取模式=少核心(唯一核心)+大规模(垄断规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新商业模式:从获取流量服务自我经营转向获取流量并引导向服务第三方经营,并就此获利,流量决定了商业价值的最终实现。在可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谁掌握了流量,也就意味着商业目的的达成。
于是,新闻里开始出现了关于央视春晚时段的广告持续拍出天价的报道。接下来,互联网出现了,以一种核爆、核聚变的方式冲击和变革了旧有的一切存在,包括流量,这个我们之前本可能称呼为客流、人流、听众、观众的概念。
但是,流量获取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反而推向更极致化的地步,核心越来越小,规模越来越大,比如:最早的门户,代表是新浪、网易;然后是搜索,代表是百度,谷歌;然后垂直类的移动应用,代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