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到异国的人都免不了经历一场文化冲击,但美国人BrianMcGrath不一样——他感受过的最强烈的冲击不是来自中国,而是生活了28年的家乡。
他来自波士顿旁边的小城马尔登。年,在北京亦庄做了一年的英语老师后,他按计划回到家。
“一切都太熟悉了,生活仿佛停滞了。”他开始怀念中国街头热气腾腾的美味小吃,还有白雪掩映下的故宫红墙。没多久,他重回北京亦庄,继续教书,也继续学习中文。
▲Brian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兴趣从未消减,只会不停增长。在中国生活越久,Brian想要探索的就越多。那个孩童时代在餐馆里固执地研究筷子的男孩,现在开始学成语、读古诗,还听起了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会。
在同事李元琨看来,这个美国人已经“把中国文化融进日常里”,津津有味地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乐此不疲。
“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即便是对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来说,位于东南的亦庄也可能是陌生的。但初来乍到的Brian却感到了一种天然的熟悉感。
这里不算繁华,也没什么著名景点,但想体验大城市的喧闹也很容易,开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王府井等商区。这像极了Brian的家乡——马尔登(Malden),一个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旁的安静小城。
马尔登生活着不少华人。从16岁开始,Brian在当地图书馆工作,中国同事很热情,告诉他早上该去哪里吃粤式点心、中国的春节是哪一天,还告诉他,“我的国家真的很好,你应该去看看。”后来,Brian考入大学,主修英文,也选了两学期的中文课,心想着,“万一哪天去了呢?”
终于,在28岁的时候,他真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实,在海外教学一直是他的梦想,年10月,毕业5个月后,给他安排工作的人说,“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年11月6日,在北京市天佑兰亭书法文化博物馆,Brian和老师一起写书法。受访者供图
起初,Brian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时,他对这个城市仅有的一点儿了解,来自于有限的电视节目。那些画面里,北京有着一个大城市最该有的样子,钢筋水泥密匝匝扎进柏油路面,街道上人头攒动。
北京确实很大,但是又跟电视里的不太一样,来到这里后,Brian惊喜地发现,“原来北京这么‘绿’。”在他眼中,这里到处可见宽阔的公园,即便高楼林立,草和树也成丛、成片地生长着,想要亲近自然,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一切都运转得无比顺滑。在北京坐地铁,他从没经历过车次延误或检修,这在他的家乡是不可能的——全美第一条地铁线路穿过马尔登,开通至今已一百多年,早已破旧不堪。
Brian说,他第一次来北京时,大街上外国人的面孔比现在要“稀奇些”。有路人拉他合影,或者在公交车上偷偷拍他,去长城等景点的时候,也有人主动走过来和他交流。Brian从不觉得被打扰,也能理解那份好奇心。
有时,还是难免尴尬。起初,他和五六位同来中国工作的伙伴形影不离,一起游玩,一起参加培训。一次周末,大家都没时间,他一个人乘地铁去超市,突然感到有点紧张,担心有人在看他。后来去广西南宁旅游,当地人不加掩饰的打量,把他盯得发毛。
但回头再看,Brian却感激这样的经历。他说,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紧张,“很多白人不担心,也觉得理所应当,有时候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少数族裔并不友好。我也从来没想过,当你和身边人看起来不一样时,被人盯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
然而在中国,即便他“看上去不一样”,人们却都对他很友好。和朋友一起在雍和宫附近溜达,有茶店老板主动攀谈,还邀请他们免费喝茶。几周前,走路上班的路上,有快递小哥骑车经过,对他热情地喊,“Goodmorning!”
▲年9月21日,Brian在北京环球影城。受访者供图
“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按照此前的规划和合同,在中国待满天后,年10月,Brian回到了美国,回到了家乡马尔登。
像在北京一样,去超市买糖果,他都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