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民以食为天,中华文化之中,饮食文物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日起,就出现了专属于中华的独特文化,其中衣食住行是世人生活标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中华社会上,五千年的独特色彩。从最初原始社会上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如今互联网时代,各种菜系汇聚一堂的景象,饮食文化的发展象征着社会的进步。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无数餐馆孕育而生,让世人在就餐之时有着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在家乡吃到异乡的美味。在大部分家庭,都会在周末选择下馆子打牙祭,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70年代“下馆子”,有多风光?老一辈称客人还需要看服务员的脸色。
世人皆想要获取荣华富贵的生活,而餐馆老板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客人,无数餐馆想方设法,用最优质的食材,亦或是最优质的服务,去吸引客人的光顾。不难发现,如今餐厅之中的服务员,都秉持着顾客就是上帝原则,用最温馨和最佳态度,去服务每一位就餐的客人。如果哪家餐馆服务态度差,就会遭受到世人的唾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只要口碑不好,店家的生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如今各个城市大街小巷中,皆能看到琳琅满目的餐馆,这些餐馆在为人们提供多种就餐选择时,也注定了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但在上世纪70年代,餐馆之中却不是今天这幅景象。70年代之时,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初期,而粮票也是人民就餐的凭证。无论是卖肉或者吃肉,买米还是吃饭都需要用到粮票,倘若一家人的粮票都用完后,就算有再多的钱财,都无法去餐馆之中就餐。
只能等待下个月之际,才能到餐馆之中饱餐一顿。而且粮票仅有在城市之中才会出现,农村之中是没有粮票的,可想而知在70年代,想要去餐馆之中就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连城市之中的居民,亦或是教师亦或是工人,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的工资,而每一次下馆子,就需要花费掉10到20元左右。
回顾中华历史,历朝历代皆有着独特的美食,而且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大相径庭。放到今日,就等于没下一次馆子就需要花费上千元,所以下馆子并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承担的。能够下馆子之人,都是大户人家,一般下馆子的目的,都是为了宴请,将家人和朋友汇聚一堂,来共同迎接喜事。人们都觉得,能够进入餐馆之中吃饭,是一件脸上沾光的事情。
另外在70年代下馆子时,客人都会提前与餐馆沟通,并不像如今去餐厅之中临时点菜,所以就解决了需要排队的苦恼。而且老一辈人说,在餐厅之中吃饭,还需要看服务员的脸色,当时的餐馆大部分都是国营企业,每个地方的餐馆,菜品并不丰富,只有菜单上的几种,想要在本地吃到外地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在餐馆之中闹事,或是刁难服务员,往往会遭受到服务员的呵斥,可想而知餐厅之中,服务员的地位比客人还要高。
另外在70年代下馆子,吃到的食物都是货真价实的,并不像如今为了金钱,世人用着诸多劣质的菜品,并且会出现地沟油之类似的东西。在这代人的记忆之中,下馆子就如同出席一场活动,人们都会在当日盛装打扮一番,在品尝美食之际,人们更多的是感受餐馆之中的风气。有可能人们一生之中,都无法下几次餐馆,所以更需要珍惜每一次下馆子的机会,所以70年代下馆子,并不像如今去到餐厅就餐一般,其是风光无限的事情,是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为饮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世人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更多人希望能够吃好,如何吃,吃什么,成为世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而下馆子成为了人们的常事,无论是周末亦或是工作日,只要人们心血来潮,就会去到各种各样的餐馆之中,品尝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美食,餐饮行业的发展,象征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世人需要珍惜当今生活,为了更好的未来去奋斗,为了祖国的建设,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唯有世人齐心协力,为中国发展而奋斗,中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归园田居》
《竹坡诗话》
《食猪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