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可爱的诅咒从今天起,不再试图做一个

曾经有一部偶像剧中有一个很出名的称呼叫“便利贴女孩”,顾名思义便利贴女孩就像便利贴一样,当有人需要她,撕下来就能用,不需要的时候很容易扯掉,随手乱丢也无所谓。反正她完成该做的任务,就识相地消失。通常这种“便利贴女孩”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讨好型人格”,也叫圣母型人格。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拒绝他人的要求,不管自己多么不愿意,多么委屈,但是为了在他人眼中维持住一个“好人”的形象,就会千方百计去做。当然圣母型人格不仅仅在女性身上出现,男性中也会有“圣母”,只不过由于各方面原因,女性有圣母型人格的比例会更大一些。为什么尽管内心受尽委屈,有人仍然甘愿做这样的“圣母”呢?这种可爱的诅咒到底为何让人难以挣脱?如果我们正深陷这样的牢笼中,又该如何打破诅咒,活出真正的自我呢?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她的作品《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中就谈到了这些问题。圣母型人格的表现如果下面的情况正发生在你身上:1.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2.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3.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世。4.面对强势的人(父母、老师、上司),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5.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争执。6.不敢做任何会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7.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8.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那么你可能正身中“可爱的诅咒”,你希望自己被人看作“可爱的人”,正心甘情愿地陷在他人期望的牢笼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事实上,就连想到改变,比如拒绝某个请求,都会觉得害怕。可爱的人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愤怒逃避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害怕冲突,别人的不喜欢及批评。他们通常(但不是一直)避免下列这些情况:投诉餐馆服务不好去商店退货任何形式的抱怨(不管理由多正当)与人辩论或争辩拒绝别人的请求请别人停止(或开始)做某事与愤怒逃避者”相反的是“认可追求者。就像逃避愤怒的情况一样,追求认可也有很多方式。居前几位的是安慰、讨好及表示同情,紧随其后的是寻求赞扬、谢意及感激。其他还包括:追求“满分”(可能意味着一尘不染的房子和熨得整整齐齐的婴儿连脚裤)做好事从不拒绝别人努力确保每个人都喜欢你随和、乐于助人、体贴、和葛、有礼貌及从不自私你可能会从上面找到部分相同点,或这些特点你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人”同时具有“愤怒逃避者”和“认可追求者”两种特征。也许你还可以给这个清单加上很多内容。当然,这些行为本身没有错。尽管如此,我们都知道,它们弊大于利。如果我们友善待人,也愿意付出,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喜欢我们,这很好。但这时,必须要认清一点,即这是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换来的。做一个好人是有“代价”的,比如我们感到精疲力竭、愤恨、压抑或无暇照顾自己时,必须减少这种行为,放弃一部分由这些行为带来的安全感。为何会如此?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为人处世,很多深深植根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之前。圣母型人格,源于我们孩童时代内心对于失去的恐惧。孩子,是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离大人的,他们所拥有的选择极少,其中一个便是管控自己的行为,让他们的监护人满意,因此,是否可爱仿佛就成了一项关于生死的事情。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很听话、贴心、亲切而善良,大人就会用一种充满爱的方式来回应我们。接着,就像对小型赌博机上瘾的人一样,我们就会一再尝试,试图赢得头彩,殊不知我们的胜利其实是非常随机的,而且,我们根本无法通过不断重复同样的赢取战略来控制他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会认为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没能经常赢得胜利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这些思维及行为模式在我们年幼时有效地帮我们得到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因此,虽然没有得到检验,它们还是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我们的成年生活,让我们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的、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久而久之,这些观念便成了我们潜意识深处的规则。而一旦进入潜意识,便很难再去改变。这些规则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下,很多都属于不合理的信念,包括绝对化要求(必须、一定)、过份概括化(以偏概全)以及糟糕至极(有可怕的后果)。比如,我们家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小孩子不能收亲戚给的红包,一定要推辞,推辞不过也要交给大人。记得有次亲戚趁我父母不在场,一定要塞给我红包,我不敢拿,却也推辞不过。亲戚给完红包之后立刻就走了,我还没来得及交给父母,就被父母知道我收了红包,结果招到一顿打骂,那时相当委屈。成年之后回看这条规则,自然知道其不合理之处,但是它却经常指导着我的人际交流之道,几乎很少收他人的礼物。这使得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是比较冷漠疏离的,因为没有“来往”,始终在心与心的距离上存在着一层隔膜。纵使自己有觉察,刻意地去改变,也依然在很多时候会受此规则的影响。因为年幼时,只有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在父母的眼中才是“可爱”的,所以在我成年后,也会觉得这是人际关系中一条比较行得通的准则。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旦开始改变,会遇上怎样的阻碍?很多圣母型人格的人其实对自身并不是没有觉察,他们也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但是往往他们有改变的苗头,就会立即被扑灭,因为周围的人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有一个故事,甲每天都给乙一个鸡蛋,乙刚开始很感激,后来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直到某一天甲不再给乙鸡蛋,乙就破口大骂甲。圣母型人格的人也通常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因为他们一向太好说话了,无论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会想尽办法帮你办到。要是某一天,圣母型人格的人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就会得到对方的负面评价。家庭治疗专家及作家哈丽特·勒纳说过,如果你的尝试和改变速度过快,周围的人就会大声地要求你“变回来”,最终这种尝试就会变成一个自暴自弃的过程。对于圣母型人格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就十分害怕他人不好的评价。改变会使得他们承受双倍的负面评价,他们无法放弃可爱的标签,无法放弃做一个好人。无论从周围还是自身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该如何做呢?1、从一小步的尝试开始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即使要做便利店,也不要再做一家24小时便利店,而是可以有休息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没办法一下子就从圣母型人格转变过来,但是可以给自己从一小步尝试开始,比如试着拒绝一些小小的要求开始。2、找一个榜样,想象榜样会如何做圣母型人格的人也会很羡慕那些能轻易把“不”说出口的人,那么我们可以在周围或者其他的一些地方找到一个令自己欣赏的榜样。当遭遇为难境况的时候,想一想此时如果是榜样,他会如何做?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试着去模仿榜样,即使不能做到百分百,也是一种莫大的进步。3、练习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辩驳前面说到,圣母型人格的人总是会对拒绝的后果感到糟糕至极以及过分夸大,那么在头脑中可以与自己的这些想法做一个辩驳。如果我拒绝了上司的要求,我就一定会死吗?不会,会被开除吗?也不一定。会被不喜欢吗?大概率是的。那么就算不被喜欢,会死吗?不会……4、改变评价方式对于很多圣母型人格人士来说,他们对外部的评价非常看重,而内部评级则基本不起作用。而我们知道过分依赖于外在评价会让一个人的自尊水平降低,因为外在评价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而且很容易受他人控制。有一句话叫:我们毋需和他人比较,我们只需与自己比较。圣母型人格的人特别需要不断地将这句话内化,建立自我的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与自己的比较上,这样自信才会增强。不要再执着于做一个好人了电影《芳华》中有一个好人的典型刘峰,脏活累活都干,好人;好饺子让别人,好人;帮炊事班追猪,好人;帮战友做沙发,好人;把进修名额让别人,好人……刘峰的好人事迹实在是数不胜数,可是最终他的结局并不怎么好。真应了那句话“好人没有好报”。为何会如此呢?就在于他做很多好事的前提都是在牺牲自己的需求。只有给没有收,那长久下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耗”,耗的结果自然不会太好。心理学研究表明,任谁看来都是好人的人往往更容易罹患压力性抑郁症,即使不得抑郁症,这种好人也通常会比一般人更容易疲劳。原因就在于好人们常常压抑自己的需求,以符合环境和他人需求的形象展现在他人面前,周围的人即使去关心他们,他们可能也只会回答,哦,没什么,不累。这样的人其实在无意识中,是以周围环境和他人的看法作为自己的行动基准的。这种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适应”。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代价就是,我们不再是众人眼中的好人。高曼在《EQ》一书中提及:“华语世界的父母,虽然善于督促小孩把考试考好,把公司的要求做好,但在教养上,却非常忽略小孩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记住,我们并不能在忽略自己感受的情况下,缘木求鱼般地说要做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所以——-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人。-那些父母或看护人在我们小的时候植入我们大脑的规则,它们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我们却很好让它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我们的现实成人世界中),去审视它们,看看我们是否还需要它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批判性思维就相当于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当我们想要质疑某个传统的规则和观念时,这些武装的暴徒就会拿出他们的枪炮威胁我们,直到我们退回原地。要找到它们,并停止它们。做个可爱的人,但,只在我们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还原多彩生命,获取更多家庭心理学知识,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278.html